2009-06-19 02:50:47
在我國,不少發卡機構同時擁有至少兩項業務投資。許多發卡機構利用沉淀資金,來投資其他業務賺取利潤,他們推出類金融業務的模式,以擔保公司或投資公司的身份來運作,并與股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業內人士指出,由于股市投資的不確定性,其間暗藏著不小的風險。
每經記者 黃清燕 發自上海
由北京資和信擔保集團 (以下簡稱資和信集團)發行的“北京商業服務通用積分卡”(以下簡稱商通卡),占據了北京購物卡市場的半壁江山。公開資料顯示,該集團主營發卡、擔保、百貨、奧運特許零售業務等四項業務,總資產已達10億元。
“除了這些業務,資和信也經常參與資本市場投資。”一業內人士對記者透露。
公開資料顯示,從2003年至2007年,資和信集團旗下的3家全資子公司——北京資和信擔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資和信擔保)、北京資和信咨詢中心 (以下簡稱資和信咨詢)、北京金軍資和信風險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軍資和信)在資本市場上屢有動作。
巧合的是,一個與資和信擔保總經理王悅殊同名的自然人,也先后出現在兩只股票的十大流通股東之列。
“資和信系”頻繁買股票
據記者調查,上述3家子公司在二級市場投資過中青旅(600138,SH)、中體產業(600158,SH)、中視傳媒 (600088,SH)、廈門信達(000701,SZ)、精達股份(600577,SH)、上海家化(600315,SH)等6只股票。另外,自然人王悅殊還投資過中青旅和四川長虹(600839,SH)。
中青旅是“資和信系”最早介入的股票之一。2003年12月31日,資和信擔保、資和信咨詢首次出現在中青旅的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上,其中,資和信擔保持股109.61萬股(當時市值749.8萬元),資和信咨詢持股89.91萬股(當時市值615萬元)。
2006年,資和信擔保最后一次出現在中青旅當年中報的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上。同年,一個和資和信擔保總經理王悅殊同名的自然人,也在2006年3月31日~9月30日期間,出現在中青旅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上,最高持股487.90萬股,以2006年3月31日收盤價計算,市值高達3725萬元。
中體產業也是上述兩家子公司介入的股票。從2003年12月31日開始,資和信擔保和資和信咨詢先后買入21.26萬股、53.44萬股中體產業股票,均持股一年以上,以第一次出現時的股價計算,分別投入約188萬元、約430.1萬元。
此外,資和信擔保、資和信咨詢、金軍資和信還分別出現在中視傳媒、廈門信達、精達股份、上海家化等股票的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上。
由于無法獲知購買股票的具體時間,記者以其第一次現身時的市場價格計算,從2003到2007年,資和信集團旗下的這3家公司在股市上累計投入約3380萬元。而疑似資和信擔保總經理的自然人王悅殊除了買入中青旅,至今還停留在四川長虹的十大流通股名單上,2004年底持股223萬股,最新持股632.31萬股,最新市值近3000萬元。
資和信:買股資金均為自有
除了買入股票,“資和信系”與部分上市公司也有不同程度的業務往來。
據知情人士透露,2002年,在“中青旅白送百萬部CDMA手機”活動中,中國聯通、中國銀行北京分行、中青旅電訊科技、風險商資和信咨詢中心四家捆成一體:中國聯通提供手機號,“長城卡”提供話費劃賬服務,資和信做風險擔保,中青旅電訊免費提供手機。
資和信集團的公開資料還顯示:2008年北京奧運會及殘奧會期間,資和信與中體產業集團合作,成為北京奧運會場館中心區 (包括鳥巢、水立方、國家體育館、奧林匹克商店、媒體中心、新聞中心等)奧運特許零售商。
“我們在上市公司的投資于2006年6月已經全部退出,而且絕大部分是盈利的,”資和信集團高層近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投資上市公司的資金都是自有資金,而且在2006年,我們意識到投資股市有一定風險,就開始徹底停止,專攻主營業務。”
資和信高層進一步解釋說:“在卡業務方面,我們享受商戶給予的傭金,我們有充沛的現金用于投資。”
對于卡內沉淀資金的監管問題,上述資和信高層表示:“我們采用自律性監管,所有現金放在統一賬戶,任何資金的流向一清二楚。”
3000億元市場缺乏監管 預付型消費恐陷信任危機
每經記者 黃清燕 發自上海
以購物卡為代表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清算業務,最近幾年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其背后巨大的利益鏈條已引起相關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并介入摸底調查(見本報6月11日A6版報道)。
一份不完全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全國預付費產品(不包括通訊、公交)市場達3000億元,其中,僅有少部分發卡機構取得政府部門 “發卡”資質批準。
在不斷擴大的預付費產品市場后,隱藏著各發卡機構的“野心”。某發卡機構在一份商業計劃書里,稱該行業“風險低、投入少、回報高”,傭金、沉淀資金利息、過期資金是發卡機構獲取回報的主要途徑,“這些都被外界熟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情況并非這么簡單。許多發卡機構將通過發行儲值卡獲得的現金流用于投資股市或公司擴張等業務,給消費者的資金安全帶來了各種隱患,也個整個社會的信用系統帶來威脅。為此,不少專家建議盡快建立專門的管理辦法。
儲值卡·資金
沉淀資金用于炒股或擴張
在我國,不少發卡機構同時擁有至少兩項業務投資。許多發卡機構利用沉淀資金,來投資其他業務賺取利潤,他們推出類金融業務的模式,以擔保公司或投資公司的身份來運作,并與股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業內人士指出,由于股市投資的不確定性,其間暗藏著不小的風險。
除了投資股市,擁有卡內沉淀資金的商戶(自身發卡)和第三方機構,還經常把現金流用于公司擴張等其他方面的業務。
“在目前被曝光的案例中,多數發生在企業自身發放的消費卡上,這些卡的資金被挪用的比例更大。”業內人士透露,單一品牌儲值卡的潛在風險,比第三方機構發放的多品牌卡的風險更大。
在零售業,用購物卡的沉淀資金進行擴張,似乎成了行業 “潛規則”。一位分析人士告訴記者:“在相同起點上,如果A超市發行購物卡,而B超市沒有,那么兩年之后,A超市的擴張規模就會比B超市大。”
上海市消保委有關人士透露,在服務領域,“投資開店-發卡-回收資金-再投資開新店-再發卡”這一模式,已成為打造連鎖品牌的一種通用模式。
眼見預付消費市場蓬勃發展,大量尚未取得資質認證的內資發卡機構也加入進來,導致發卡機構的信譽受到嚴重威脅。
同時,外資機構也聞風而動。
作為法國雅高集團兩大主業之一的雅高服務2000年進入中國市場,現在在北京、上海均有業務。該公司中國區總經理徐曉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雅高E卡的所有沉淀資金儲存在銀行,專款專用,“受總部監管”,不作任何形式的商業投資。徐曉鵬透露,目前只有4家外資機構通過政府部門的審核批準,從事發卡業務。
儲值卡·漏洞
去年上海接到投訴4000件
通過發行儲值卡,發卡機構動態吸納了消費者資金,在消費者達到一定數量后,發卡機構控制的資金就會是一筆巨資。用于結算的余額越大,發卡機構越有可能無法等值贖回其發行的電子貨幣,或缺乏足夠的等價物品用以交換,流動性問題將凸顯出來。如果商家倒閉或惡意逃避應兌現款項,不僅消費者的權益受損,還容易引發公眾信用危機。
上海市消費者保護委員會 (以下簡稱上海市消保委)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上海市消保委共收到消費者有關預付卡的投訴4049件,比2007年同比上升了14%。消費者投訴的問題主要包括:門店搬遷,用卡麻煩;老板轉手,原卡作廢;經營者關門歇業,無法退款;預付卡一經售出,概不退卡;最終解釋權歸商家等方面。
上海市消保委秘書長趙皎黎表示,預付卡其實是商家以其信用作擔保的一種變相融資行為。由于目前誠信體系建設尚不完善,無法讓不誠信的經營者為其失信行為付出應有的代價,造成消費者成為風險的唯一承擔者。
除此之外,由于技術問題出現的“盜刷”等問題,近年來也層出不窮。據儲值卡技術支持人士介紹,儲值卡是一種基于卡業務的電子貨幣,其安全性除了依賴于物理上的防偽,也依賴于網絡、加密等技術手段。由于缺乏規范的行業標準,為了節約成本,許多發卡機構發行的儲值卡質量及安全都難以得到保障。
儲值卡·監管
專家建議實行登記準入制
但是,對于發卡機構利用沉淀資金再投資的行為,目前國內并沒有相關的監管法規。上海金融學院政法學院院長薄海豹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一家年銷售卡上百萬元的連鎖企業,在銀行的保證金僅有5萬元,這該如何監管?”
“消費卡陷阱越來越多,應該馬上出臺監管措施。”薄海豹認為,預付卡的風險包括商業風險和法律風險,亟須在建立法規和完善制度方面有所突破。
今年1月,作為上海市人大代表的薄海豹曾提出建議:制定預付費式消費卡、會員卡管理辦法,實行預付費式消費卡強制監管制度。
為了完善提案,薄海豹還擬定了監管草案,內容包括對發卡企業實行登記準入制度,并適時引入銀行對預付卡資金實行第三方監管;發卡人要承擔連帶責任,以自身財產作為擔保,并賦予債權人優先償付的權利等。薄海豹介紹,上海市商委目前正在商討他提出的上述草案的可行性。
記者獲悉,就預付費式消費卡的管理問題,上海市工商局、上海市消保委曾召開過專題座談會,與會人士建議運用準入制、保證金、“黑名單”等多種手段,治理預付費式消費卡問題。上海市工商局副局長徐楓提議,可設立專門的風險保證金,由發卡經營者事先繳納,一旦出現消費者權益受損情況,可從風險保證金中給予補償;還可建立信用檔案,將曾有詐騙行為或倒閉的經營者納入“黑名單”,取消其再次發售預付卡的權利。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