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大豆期貨初現政策市端倪
2009-06-20 02:00:58
每經記者 張昊
去年為了保護農民利益,穩定國內糧食生產,國家先后在產區進行了大豆、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的收儲計劃,如今這些糧食收儲已經進入尾聲,國儲收儲確實起到了挺價作用,但是在期貨市場來看,收儲似乎消滅了這些品種的市場趨勢。
收儲后大豆趨勢漸失
2008年發改委宣布以每市斤1.85元(3700元/噸)的價格在東北三省、內蒙古收購150萬噸大豆作為中央儲備,消息公布后,產區大豆現貨價格短期內迅速回到了3700元/噸以上。
不過國產大豆價格快速回升卻帶來了另一番景象,3700元的價格不僅高于進口大豆到港成本,也高于進口大豆分銷價格。在內外比價的因素下,沿海壓榨企業紛紛轉向采購低廉的進口大豆。
產區方面,由于成本高企,壓榨幾無利潤,很多油脂企業也停止了采購工作。進口大豆大量到港擠占市場份額,國內大豆壓力倍增,在這一影響因素下,前期的國儲收儲政策并沒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國內大豆現貨價格再次掉頭向下。
為了維護市場穩定,2008年12月相關部門再次增加了1400萬噸的糧食收儲計劃,其中包括大豆150萬噸。至此國家在產區大豆收儲量達到了300萬噸,不過300萬噸對于2008/2009年度全國1600萬噸大豆產量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
此外,我國大豆需求70%依靠進口,后期隨著進口的大豆不斷到港,進口大豆價格下滑再次拖累了國產大豆價格,為此國家不得不下達了第四批臨時糧食收購計劃,其中產區收購國家臨時存儲大豆300萬噸。
至此國家在產區已經收購了600萬噸國產大豆,收購的截止日期為2009年6月底。隨著收儲進入尾聲,流通中大豆逐漸減少,國儲掌握了市場絕大多數貨源。
雖然國產大豆只占國內消費的30%,但是政策市已經在大豆期貨上初現端倪。成交量、持倉量不斷縮減,投資者對合約的參與熱情大幅下降,投機資金對此也望而止步。短期而言,大豆期貨已無趨勢可言,橫盤波動是目前最好的寫照。
長城偉業期貨劉幸華表示,國家大豆收儲政策確實對行情產生了影響,大豆期貨目前無法聚集市場人氣,與豆粕、豆油等品種相比這種反差尤為明顯。不過這樣的行情應該只是階段性的,后期國儲拋儲或將打破目前疲軟格局。
大豆或將步小麥后塵
如果說大豆期貨正游走在政策市邊沿,那么對強麥期貨而言,政策對行情的影響已經體現得淋漓盡致。資金撤離,沒有多少投機力量介入。
截至2008年9月底,全國11個小麥生產省份累計收購2008年新產小麥5866.6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1624.2萬噸。其中國有糧食企業收購5087.8萬噸,占收購總量的87%,比上年同期增加1472.9萬噸。
除了主導市場糧源外,國家還提高了2009年白小麥、紅小麥、混合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格,小麥的政策市特征十分明顯。在陷入政策市后,小麥期貨除了年初受干旱影響走出一波上升行情外,本年度大多數時間行情基本為橫盤走勢,成交量基本在10萬手以下,投機資金對強麥期貨也無興趣。
萬達期貨谷物分析師表示,小麥期貨被政策市綁架后基本失去了投機性,政策把小麥價格限制在一個狹小的波動范圍,資金如果在期貨市場大幅拉升或者打壓顯然不具合理性。不過對于強麥期貨而言,最大的意義還是在于價格的發現功能,以此指導農民的生產作業。
對于強麥后期行情,該人士認為,連續豐產的背景下供給寬松,政策仍是影響市場的主要因素。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