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0 02:01:16
每經記者 鞏萬龍 李娜 李凱 實習生 徐皓
就在首單IPO“靴子”落地時,A股竟比想象的還要堅強,大有直奔3000點而去的勢頭。前兩周,IPO重啟被基金視為市場短線調整的大利空,但IPO真正重啟后,各大基金迎來另一重新的命題。
基金前兩周減倉
暫停8個多月的IPO終于在6月中旬正式重啟,此時大盤早已攀高至2800點上方后,市場被迫在IPO大利空和獲利盤的重壓下頻頻震蕩。在基金看來,IPO不會改變A股向上的趨勢,但市場短線調整動能越來越大。
有業內消息稱,6月前兩周市場頻繁震蕩,此時的基金公司已整體連續兩周減倉了。根據德勝基金研究中心跟蹤測算,5月25日開放式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倉位分別為84.08%和77.19%,截至6月12日,開放式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倉位分別降至79.02%和69.36%。
“從基金公司的加減倉行為來看,無論是股票型還是混合型,絕大部分的基金公司都選擇了減倉,可見當前基金對于市場的謹慎情緒正在轉向統一。”東方證券金融衍生品高級分析師胡卓文指出。減倉后,開放式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倉位仍維持中等水平,部分基金公司倉位甚至仍在90%左右。
事實上,波段操作一直是基金的慣用手法,A股進入2800點高風險區域后,拋售缺乏業績支撐的品種而增持業績恢復的品種,這或許是基金變陣的另一個操作手法。
大成基金表示,雖然決定市場中長期走勢的仍是宏觀基本面,但人們對于新股開閘的擔憂還是存在的,因此采取了謹慎的態度。
多頭基金借IPO抄底
有意思的是,基金一邊擔心IPO重啟形成的短線下跌壓力,一邊惦記著IPO“砸坑”形成的交易性投資機會。
大盤于6月12日收于2742.92點,幾乎回到本月初,IPO果然砸出一個不大不小的“坑”,金融、地產、煤炭、有色和汽車等5月大漲的板塊漸漸回調。部分小基金公司在上周下跌時趁機抄底。
數據統計顯示,在上周,景順長城、國聯安和信誠旗下的部分基金均有加倉痕跡,而大成、交銀施羅德和匯添富等公司倉位依舊保持較高水平。
工銀瑞信指出,A股市場短期面臨著經濟基本面和供需關系的兩大壓力,但看遠一點,流動性的擴張和經濟刺激力度都絲毫沒有收縮的趨勢,資金仍是推動大盤表現的主要因素,故市場的主要因素仍不支持指數大幅下挫。
民生加銀近期拋出抄底論表示,由于宏觀經濟進一步走向復蘇、流動性寬松的局面沒有大的改變,部分藍籌股票的估值仍處于合理區間,市場調整幅度不會太大,調整不改大的上升趨勢。行業輪動進一步轉向醫藥生物、商貿、食品飲料等消費行業,調整是吸收藍籌股的機會。
匯豐晉信認為,IPO重啟雖然可能加速市場的調整,但也同樣有利于夯實市場基礎,調整也會為投資者提供良好的戰略性買入機會。
金融地產股暴漲顯示調倉痕跡
事實上,近期基金的調倉痕跡并不隱蔽,在現有的股票池輪番“倒騰”頻頻上演。本周金融地產股連續暴漲,萬科、保利、金地、招商、華僑城、工行、建行、招行、浦發等藍籌股集體發飆。
同時,各家基金公司將配置重點轉向通脹泡沫和下游消費零售醫藥類行業,前期不被重視的高端白酒銷量和提價等數據均出現在基金公司行業近期重點研究的領域。
國聯安研究部總監陳蘇橋向記者表示,經濟的局部復蘇將有望輻射至全局,由熱點行業向其他行業擴散,地產和汽車行業的率先崛起將帶動銀行、采掘、有色、石油石化、鋼鐵、食品飲料、商業、交通運輸等行業的盈利前景重估。投資策略方面,國聯安基金則繼續看好通脹主題。
基金如何配新股
目前,上交所已有61家公司完成上市準備,中國建筑、招商證券、光大證券等主板大盤股等待過會,而在中小板和創業板,可以實現IPO的公司更是多達上百家。
暫且不論基金是否熱衷于打新股,一旦大盤股和小盤股上市成功,面對市場上沖3000點形成的巨大風險,基金如何在二級市場挑選新股?如何進行行業配置和個股組合?這都將考驗基金的智慧和魄力。
記者注意到,近期IPO“概念股”刮起旋風,受益IPO投行業務的券商股,以及持有新股股份的品種都連續出現大漲,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和國金證券等表現搶眼。
對于新股的選擇,市場上有一種謹慎看法指出,A股主板一些大市值行業中的上市公司中存在著同質化的現象,而創業板企業則個性化較為突出,研究成本也會較A股主板高。
“資產規模大的基金如果想投資創業板企業,將面臨研究投入高而收效低的矛盾,相對而言小規模基金更適宜投資創業板。不管是IPO重啟,還是創業板的推出都是優化調整組合的機會,但在創業板上市的初期需提防市場投機過度而產生的泡沫,耐心等待買入好股的良機是必要的。”國泰金鷹增長基金經理張瑋直言。
最新動態
基金倉位分化 華夏系領銜加倉
每經記者 李娜
繼前兩周倉位連續下調后,本周基金倉位回升明顯。但基金之間的操作方向卻出現了明顯分化,表明基金對短期行情判斷并不一致。
股基倉位回升明顯
據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截至6月18日,各類基金平均倉位回升明顯。股票型基金平均倉位為80.81%,比前周回升1.79%;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倉位為72.17%,回升2.82%;配置混合型基金平均倉位62.45%,回升2.56%。測算期間滬深300指數上漲3.23%,因此存在一定的被動增倉效應。
其他類型基金平均倉位均呈回升趨勢:轉債混合基金平均倉位34.45%,相比前周上升3.44%;偏債混合基金平均倉位19.36%,相比前周增加2.44%;保本基金平均倉位18.89%,上升2.87%;債券型基金平均持有股票7.93%,上升0.58%。
基金步調現分歧
與前兩周多數基金選擇減倉不同,本周基金倉位操作分化明顯。扣除被動倉位變化后,本周165只基金主動增倉幅度超過2%,其中主動增倉5%以上的基金有86只。但仍有較多數量基金選擇減持:77只基金主動減倉幅度超過2%,其中減倉5%以上基金也達到43只。
從具體的基金和基金公司來看,本周倉位增加明顯的以中小型基金為主;寶盈策略、匯豐動態、中歐趨勢位列增倉榜前三。另一方面,國聯安、建信、海富通旗下基金有較明顯的減倉跡象,但其中大多是超過90%的重倉下調至相對重倉,并不意味著戰略性減倉。
華夏系普遍加倉
最引人注意的是,基金公司規模的老大華夏系呈現出普遍加倉的跡象,尤其是王亞偉親自打理的兩只基金本周都出現了10%以上的加倉動作。數據顯示,截至6月12日,華夏大盤精選的倉位為40.64%,而截至6月18日,華夏大盤精選的股票倉位飆升至54.64%,上升了14%。去年新近成立的華夏策略精選同期倉位也有40.28%攀升至53%,上升了近13%。不過由于前期倉位過低,加倉后的兩只基金的股票倉位仍然不高。此外,扣除被動增倉外,華夏回報2號和華夏增長都有超過8%的增倉跡象。
基金視野與IPO相比 基金更心憂基本面
每經實習生 徐皓 記者 李凱
“小非減持加速”、“IPO重啟”、“經濟數據落后預期”……但大盤卻毫不理會這一系列利空,新高頻創。
在此大環境下,基金陣營出現明顯分化,出于對經濟基本面以及市場估值的擔憂,防守型的大盤藍籌股和消費板塊再度受到基金關注。
“IPO來了并不可怕”
IPO重啟首單落戶桂林三金,但本周五大盤無視這一消息,強勁沖刺至2880點。而隨著未來新股發行的增多,這會否成為后市風格變化的一個轉折點呢?
不少基金公司都表示,“IPO來了”并不可怕。泰達荷銀和國泰基金認為,IPO開閘,股票供給增加的預期將會給市場帶來一定的心理沖擊,但這不會改變整個市場震蕩向上的運行趨勢。
益民基金認為,重啟IPO前后可能會對市場有一定沖擊,但幅度有限。中歐基金預計,IPO啟動初期會謹慎推進,不會改變總體流動性充裕局面。信誠基金表示,IPO重啟將對市場產生重要影響,市場將在震蕩和反復中運行。大成基金認為IPO啟動對資金有一定壓力,未來投資方向應該偏向防守。
基金擔憂經濟基本面
由于基本面的諸多不確定性,股指的上漲一直伴隨著市場參與者的巨大分歧。分歧主要基于對未來中國宏觀經濟的不同看法。不少基金公司并不認同目前宏觀經濟能成為股市一路高歌猛進的有力支撐。
匯豐晉信認為,“我們的經濟狀況并沒有發生顯著的好轉,事實上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有好轉,在宏觀經濟不能配合的背景下,股指上漲的越多,調整的壓力也會越大。”
交銀施羅德稱,“或許現實通脹的提前到來會加快政府收縮的意圖,這就有可能成為市場中期調整的契機。當經濟進入中長期增長水平時,股價相對經濟的預期也有可能走到了一個需要休整的階段。”
易方達認為:“回顧這半年多的市場走勢,可見這一輪市場上升的邏輯主流是未來通脹或者滯脹的預期,市場參與者對經濟回歸長期的增長軌道仍沒有充分的信心。”
配置風向基金唱多內需、出口概念股
每經實習生 徐皓 記者 李凱
近期,金融、地產等大盤股震蕩上揚,不少提前布局的基金踩準節奏大賺了一筆,這種平衡格局會因為IPO開閘的臨近發生改變嗎?基金現在關注那些板塊的投資機會嗎?
國海富蘭克林認為,“一些大盤股的漲幅相對有限甚至落后指數,隨著市場做多信心的增強,一些大市值個股的活躍度會有所加強。”建信基金表示,“大市值股票的相對收益上行趨勢還有望進一步保持,其上漲會使估值的結構性問題向全局問題演化。”華安基金也認為,“中小市值個股向大盤股的轉換趨勢已經確立,以金融、石化、地產、煤炭為代表的大市值和低估值股票有望獲得相對收益。”
就具體行業而言,消費板塊成為眾多基金未來看好的又一新熱點。大成基金和農銀匯理均認為,未來一段時間的政策重點將集中在刺激內需方面,判斷市場下一步的熱點將會出現在食品飲料、商業等消費品方面。易方達表示,“受惠于穩定增長預期下的估值修復、業績回歸雙輪驅動的大消費板塊吸引力更大。”匯添富認為,“證券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財富效應,對于消費本身有較好的拉動作用。特別是消費類板塊已經很長時間落后市場。”
摩根士丹利華鑫則提出,“由于得到改善的港口數據加上‘雙中心’概念,上海地區港口相關板塊值得關注。”
廣發基金選擇堅守能源股,“面臨發展的國家地區要過上富裕的生活,首先要解決能源的問題,其次是要解決排放及循環經濟的問題,這可能是全球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里主要的發展方向和投資機會。”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