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預期不減弱 滬銅漲勢難止
2009-07-18 02:13:50
每經記者 張昊
本周國內經濟數據再次顯示經濟已呈強勁復蘇態勢,二季度GDP同比增長7.9%強于預期,中國需求增長加快提振了全球經濟復蘇的預期。美國當周初申請失業金人數大幅下降,國內市場信貸規模再創新高,充裕流動性涌入市場,銅的金屬屬性再次顯現,推動期價在38000元一線強勢反彈并成功站上41000元,離前期高點也僅一步之遙。與此同時,中國市場的強勁反彈也帶領了LME市場走高。
經濟復蘇預期增強
原油市場在經歷前期恐慌性重挫后,本周企穩跡象明顯,周三甚至創下了3.63%漲幅,60美元關口成功頂住了空頭的猛烈炮火,截至記者昨日發稿,9月合約暫報62.79美元/桶。與之相對,美元指數本周的走勢則較為疲弱了,周初便下破80美元支撐位,剩余交易日運行均弱勢震蕩,截至昨日記者發稿,該指數暫報79.48。
原油止跌企穩及美元指數疲弱,為整個商品市場創造了良好的做多氛圍。當然這種局面的出現還是要歸功于本周國內外公布一系列良好的經濟數據,從經濟數據中投資者預計經濟復蘇的速度在不斷加快,歐美經濟體也顯示出了最糟糕的時候已經過去,這同時也提振了股市的信心,美國股市連續4日強勁反彈,國內A股市場有色金屬板塊整體走高,這反過來又刺激了金屬市場的人氣。
從外圍市場看,本周二高盛首先公布了強勁的業績數據,二季度獲利34.4億美元,遠遠高于去年同期的21億美元。可以說高盛強勁業績拉開了本周預喜的序幕,隨后Intel也公布了業績數據,雖然二季度盈利與營業收入低于去年同期,但是卻高于市場預估。并且在業績預告中也透露出下半年經營業績將出現較大改觀。緊接著本周四摩根大通二季度利潤增長36%至27億美元,去年同期利潤僅20億美元,也呈現出較大幅度的增長。
投機力量大肆涌入
除了以上信息對投資者信心有較大支撐外,本周美國就業數據與中國二季度GDP數據均是影響資本市場重要因素,不過這兩個數據均好于市場預期。周四晚間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7月11日當周初請失業金人數降至52.2萬人,低于預期的56.6萬人,為本年度1月3日當周以來的最低水平,這說明了美國勞動市場正在好轉。
另外國內方面受益于基礎設施建設,及銀行大量信貸投放。二季度GDP同比增長7.9%,高于一季度6.1%,也高于經濟學家預估的7.5%,全年保八的目標也越來越近。正是在良好經濟數據下,資金力量大肆涌入商品市場尤其是以銅為首的金屬期貨,以至在其基本面變化不大背景下,期價被再次推高,重新登上4000高點。
市場人士認為,在本周的行情中,持倉量持續維持在20萬手高位,這說明了對目前的行情多空雙方還是存在較大分歧。不過在宏觀背景向好的情形下,充裕的資金還是推動了滬銅本周的強勢反彈,而與這種強大的資金力量相比,基本面因素似乎已經退居次席了。
廢銅供應緊張
2009年以來,廢銅的供應量總體上看是大幅減少,在上幾個月供應有所恢復后,廢銅供應緊張的局面再次顯現。這主要是因為近段時間在規范廢雜銅報關手續中,海關收緊了相應報關標準,導致了廢雜銅報關數量較前段時間大幅放緩。
世界廢料網統計顯示,2009年1月至6月,中國累計進口廢銅數量達到174萬噸,比去年同期減少39.8%。其中6月單月廢銅進口數量只有28萬噸,低于5月33萬噸。
金瑞期貨分析師朱彥忠表示,廢雜銅主要是用于做冶煉,上游原料減少,下游供應向上走的話,市場的行情也會受到影響。而廢雜銅和電解銅在某些領域是存在替代性,廢銅供應緊張采購商必然會去采購電解銅,這樣廢銅和電解銅的價格都會受到支撐,自然整個銅市場也就具有較好價格上漲預期。
精銅進口大幅增長
另外由于廢銅進口不足,也導致了進口精銅來代替,中國6月未鍛造銅及銅材進口較5月意外增加12.6%,這意味著后期公布中國6月精煉銅進口可能上升至380799噸。
西南期貨分析師賈錚認為,精銅現在每個月的進口量達到30萬噸以上,除去替代廢銅的缺口,依然超過了往年常規進口量,這顯示了國內表觀消費量是大幅增長的。
從銅價來看,由于價格快速上漲,導致年初產能快速恢復,整體產能可能得到不斷提升。昨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國內6月份銅產量為33.52萬噸,同比增長1.1%。
今年銅消費“淡季不淡”
無可否認在國家經濟政策主導下,基本金屬消費較同期確實有提高,并且也表現出了淡季不淡的局面。但是在信貸金額大幅增長情形下,基本金屬除了用于實體消費,也要注意到另外一個現象那就是市場的囤貨行為,這可能這一定程度上推升了銅的消費需求。
朱彥忠,今年這個市場不能以往年的標準來判斷,最重要的是錢特別多。就金屬銅來看當然國內也有消費,但是這個消費或許更多的是體現在有錢人買來囤貨,等同于買房當成固定資產的形式。
對此賈錚也持有相同觀點,她說,上半年市場貨幣投放量和放貸量,這個可以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是市場不缺錢,下游企業完全可以有充足的資金來囤積貨物。在這種不缺錢也不不缺貨的市場上,就出現了抗跌也滯漲的局面。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