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10 01:37:33
9月5日,在業界熱議多晶硅行業或面臨洗牌的聲浪中,總投資27億元的天威四川硅業有限責任公司年產3000噸多晶硅的項目在成都新津工業集中發展區正式投產。
每經記者 周曉芳 發自北京、成都
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作為光伏產業最重要原料的多晶硅,其基本的成分與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沙子沒有多大差別。在價格經歷了火箭般的躥升后,多晶硅與沙子雖然同樣來自硅這個大家族,但身份卻儼然一個王子和一個貧兒。不過,在無序競爭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沖擊下,多晶硅的價格就像坐上過山車,新能源的寵兒突然好似沙子般充斥市場,致使行業面臨“洗牌”,部分匆忙上馬的項目甚至可能走向崩潰邊緣。
9月5日,在業界熱議多晶硅行業或面臨洗牌的聲浪中,總投資27億元的天威四川硅業有限責任公司年產3000噸多晶硅的項目在成都新津工業集中發展區正式投產。
而就在10天前,8月26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一些行業產能過剩、重復建設問題仍很突出,不僅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的傳統產業仍在盲目擴張,風電、多晶硅等新興產業也出現重復建設傾向。同日,在工信部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朱宏任在談到這個問題時也表示,“如果一哄而上,缺乏有序發展,就有可能在新興產業領域里出現新一輪產能過剩。”
一直以來,新能源產業一直備受投資資金的寵愛,但沒想到此次卻被國務院常務會議點名批評為產能過剩、重復建設。那么,作為太陽能電池制作的上游行業——多晶硅行業的重復建設到底有多嚴重?隨后出臺的新政對行業的又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每日經濟新聞》對此展開了調查。
利潤暴增吸引項目紛紛上馬
“多晶硅從2005年的40美元/公斤,到2008年最高沖破400美元/公斤,步步躍升的利潤空間吸引了大批資金的蜂擁而入。”回憶起前幾年的多晶硅投資熱潮,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一位負責人將矛頭指向了由于漲價而帶來的利潤暴增。
隨著價格越漲越高,多晶硅項目投資熱也隨之到來。據上海超日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張劍介紹,目前我國投資多晶硅的項目約有70個左右,在2008年上半年曾一度陷入瘋狂的境地。張劍認為,這一場投資風潮非常盲目,特別是民間投資,受短期利益驅使,盲目性更大。“當時的計劃、投資收益目標都是基于當初的歷史價位進行立項的,在2007年、2008年那波瘋狂投資中,讓許多項目的投資者都沒有理性地核算成本,因此,這為以后價格下跌時項目的沒落埋下了隱患。”張劍表示。
天合光能國際采購及企業發展部副總裁朱虞也認為,一個行業的規劃應該考慮到長遠的發展,并不只是試圖在短時間里“淘金”。朱虞表示,在多晶硅漲價期間制定出的產業發展計劃中,所有財務數據的依據都是不足采信的,這也成為行業不健康發展的根源所在。
果不其然,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多晶硅價格迅速回落,投建多晶硅項目的聲音一下子偃旗息鼓。
高端材料短缺 低端項目泛濫
對于太陽能多晶硅的產能過剩問題,工信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朱宏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走出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各地試圖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尋找經濟增長新引擎,因此新興行業受到關注和重視,尤其是新能源領域的光伏產業被很多地方視為下一輪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但由此產生的重復建設問題也不容忽視。
多位業內人士還特別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強調,重復建設之前應該再追加了三個字——“低水平”。低水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太陽能多晶硅為多晶硅產品的低端;二是太陽能多晶硅生產線的規模及成本控制方面比較低端。
“高端的多晶硅材料仍然是短缺的。”張劍向記者介紹,多晶硅分好幾個等級,如高等級的IC級、電子級多晶硅和太陽能電池制造所用的低等級多晶硅材料等。IC級多晶硅也稱集成電路,廣泛用于電腦、彩電等高端電子產品的制造,其生產在我國還處于空白階段;而電子級多晶硅的生產基本也處于空白階段。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于前兩年的“太陽能熱”讓處于低端的多晶硅項目大量盲目上馬,目前已有大約70多個項目在國內遍地開花。
據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太陽能多晶硅的產能已經過剩。據估算,太陽能需求的硅材料約為每年7萬~8萬噸,即使加上對于IC級和電子級硅材料的需求,一年也不過10萬噸左右。而現在包括在建和立項的項目已經不下20萬噸。
不過針對多晶硅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愛華認為,這應該是相對的。郭愛華表示,目前我國多晶硅的需求為1萬~2萬噸,其中80%依賴進口;而今年的需求預計在2萬噸以上,但國內的供給大約為1萬多噸,還有相當一部分依靠進口。“現實情況是產能過剩,但產量并不過剩。”
郭愛華還表示,將來能在多晶硅行業生存和發展的企業應該是規模比較大的、技術工藝比較高的企業。隨著今后國內多晶硅的需求逐步增加,在數年之后達到超十萬噸的需求是很有可能的,“因此過剩應該是暫時的,也許就在明后年,隨著全球光伏市場的啟動,需求便會得到平衡。”
已投產、未開工項目各有尷尬
據張劍介紹,在國內的70多個多晶硅項目呈現出3種不同的形態:已經開始投產的有20多家,在建為20多家,未開建項目為20多家,這3種不同形態的多晶硅項目也將面臨著不同的命運。
“現在中國的硅材料成本在500元~600元/公斤 (約合73美元~88美元/公斤),而國外已經降到50美元/公斤。”張劍表示,價差讓中國不少還未開工的項目在眼見著投產便會虧本的情況下放棄了之前的投資而選擇停建。而已經建成的項目則只能投更多的錢進行改建。“最尷尬的便是在建的20多個項目,因為高昂的投資意味著一投產便會虧本。”
張劍認為,造成當前投資亂局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多晶硅行業并沒有準入標準。在當初由于材料價格上漲而帶來的豐厚回報誘惑下,造成大量項目重復建設,有的項目甚至無法生產達到太陽能多晶硅標準的硅材料。
對此,8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指出,對多晶硅等新興產業要建立和完善準入標準。此外,會議還要求未通過環境評價審批的項目一律不準開工建設;達不到污染物排放標準或超過排污總量指標的生產企業必須限期治理,限期治理不合格的必須停產處理。
其實,對于多晶硅生產過程中造成的污染問題已經引起過激烈的爭論。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對于生產過程中所產生污染環境的四氯化硅,個別廠家就直接掩藏,而沒有進行回收。
“四氯化硅是必須要進行回收的,否則會造成污染,還會加大企業成本。”內蒙古神舟硅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毛文軍向記者表示。
北京化工大學多晶硅專家李群生表示,四氯化硅會造成嚴重的污染問題,但在經過技術升級后充分利用后,仍然可以在國際市場上競爭。他認為,標準的提高將會淘汰一大批企業,但這恰好可以給行業一個良性發展的機會。
年產不超千噸企業或被淘汰
隨著多晶硅價格的回落,企業的成本成為決定企業生存的關鍵所在。據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西航港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廖維忠介紹,現在我國企業平均生產成本為超過70美元/公斤,而國外則可以達到50美元/公斤,成本優勢立見分曉。
據郭愛華估算,當前國內產量在500噸以下的企業所生產出的產品售價基本低于成本,由此看來,當初在高價的誘惑下匆忙上馬的低水平、小規模多晶硅項目的成本比較高,將成為淘汰的對象。
而朱虞更是很肯定地認為,“企業要想生存下去,多晶硅成本必須做到40美元/公斤以下。”他甚至表示,目前國內80%以上的企業會被淘汰,其中年產量不超過1000噸的企業會全部被淘汰掉,只有一些反應比較快、實力比較強的、有一定基礎的企業會存活下來。“成本和技術將會成為多晶硅企業賴以生存的法寶所在,現在格局基本已定,能剩下的企業或許不超過5家,現在還沒簽訂長單的公司已經基本出局了。”
大型項目借延伸產業鏈自保
但就在行業內熱議“洗牌”的同時,9月5日,總投資27億元的天威四川硅業有限責任公司年產3000噸多晶硅項目在成都市新津工業集中發展區正式投產,比原計劃時間提前了3個月。
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愛華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新津的3000噸生產線現在仍是試產,如果全面投產,粗略估計成本將降至45美元/公斤以下;如果進一步改進工藝,就能達到40美元/公斤以下。
而在去年年初首條年產1500噸生產線投入試產的內蒙古神舟硅業有限責任公司也透露,產品的成本也將會控制在40美元/公斤左右。公司副總經理毛文軍稱,由于多晶硅價格下跌,公司正加緊對生產線進行調試,改進技術和工藝,以進一步降低成本。
由此看來,改進技術、控制成本已成為不少新上馬大項目應付困境的主要手段。與此同時,向下游產業鏈延伸也成為企業對抗風險的策略之一。郭愛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除在新津建立生產線以外,還在成都雙流設立了以多晶硅為原料的另一個產業園,實際是延伸光伏產業中下游產業鏈的一個工業園。目前雙流公司的總投資72億,分3期建設,第一期從去年年初開始,到去年的9月份陸續投產,并在投產的當年實現了銷售5.8億,今年雙流公司的銷售有望突破20億,對歐洲產品的出口有望突破在1億美元。二期建設已經從今年5月開始,預計到明年年底結束,總投資22億元。郭愛華還透露,發展光伏電站已列入公司的發展戰略之中,并已經形成了系列方案。
廖維忠則表示,雙流縣打造的并非多晶硅基地,而是新能源基地。多晶硅過剩是指太陽能原料過剩,而新能源仍是政府主導發展的產業之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