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海外擴張復蘇 外資行受益
2009-09-15 03:41:42
每經記者 馬駿骎 發自上海
金融危機中,資金充裕的中國企業正在瞄準海外資產。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副首席執行官AlainMassiera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透露,上半年由該行擔任收購顧問參與融資的中國企業海外收購行為非常多,目前這一趨勢仍在延續,這為從事企業與投資銀行業務的外資行帶來新的機遇。
東方匯理銀行是法國農業信貸集團旗下的企業及投資銀行,今年7月剛剛獲得銀監會批準改制設立法人銀行。AlainMassiera介紹說,向企業提供在中國本土和國外項目上的融資,以及在一些熟悉的領域提供收購咨詢服務是該行的主要業務。
企業并購交易強勁復蘇
普華永道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充裕流動性的推動下,中國企業并購交易活動自今年二季度以來就出現了強勁的復蘇勢頭。對于外資行而言,這一領域的復蘇也是對上半年信貸業務遭到中資大行“擠出”的一種緩沖,成為外資行在業務增長上的新突破口。
AlainMassiera向記者透露,中國企業海外收購最熱門的幾大領域包括能源、基礎設施、有色金屬、通訊等。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其他行業,上半年以來金融業的海外并購步伐顯得謹慎許多。普華永道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金融服務領域的并購大為放緩,前兩個季度已宣布的交易只有28宗,且主要來自國內金融領域的投資者,中資金融機構的海外并購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熱情度出現大幅下降。
AlainMassiera也表示,銀行間的收購交易在中國并不多。
剛剛公布的 《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09》顯示,雖然多數銀行家認為危機不會改變中國銀行業的海外發展戰略,但會謹慎看待當前的海外并購機會。近半數受訪者表示,海外銀行同業內部損失情況無法判斷,需謹慎看待,近4成銀行家則認為危機尚未見底。
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朱小黃表示,不能為了國際化而國際化,更不能基于抄底的心態去并購。他指出,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基于投機的心態去抄底的不良情緒有蔓延勢頭。成功的收購應該基于客戶需求,基于戰略發展的需求。
外資行“專攻”對公業務
數據顯示,在上半年高達7.37萬億元信貸盛宴的大背景下,外資銀行的信貸增長卻普遍出現同比下滑,有些外資行更是出現了客戶向中資行流失和轉移的現象。
東方匯理銀行(中國)行長胡澤進對記者表示,企業融資業務在上半年出現下降,是因為中資行信貸業務擴張迅速,造成外資行信貸業務占比下滑。他說:“很多企業選擇把貸款還給我們,然后轉向中資行,但現在這一趨勢已經停止。”
據了解,在華零售市場暫時很難為外資行帶來豐厚獲利。經過金融危機的沖擊后,出于業務調整的需要,一些外資行退出了中國零售銀行市場,在缺乏網點、資金等多方面支持的情況下,許多外資行紛紛選擇“專攻”對公業務。
AlainMassiera也表示,零售銀行業務不是東方匯理的重心所在,相比之下在全球范圍內企業和投資銀行業務,以及資產管理業務分別占到了東方匯理銀行整體利潤的25%~30%,兩者相加對利潤的貢獻度超過了一半。因此,目前沒有考慮在中國開展零售業務,而在網點擴張上也不會激進,首先考慮的是鞏固現有在中國的網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