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激勵缺位 銀行綠色信貸各自為戰
2009-09-22 01:52:59
每經實習記者 曹順妮 發自北京
“綠色信貸”已經在國內喊了兩年多時間,在今年上半年銀行信貸增長的背景下,各家銀行綠色信貸規模是多少?占信貸投放比例又是多少?要回答這些問題,絕非易事。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國內綠色信貸“還是政策層面上的東西,因為缺乏激勵、考核等相關實現機制,具體的操作還很滯后”。銀監會人士表示,綠色信貸還沒有統一的標準,目前重點依靠銀行內部控制機制來推動綠色信貸執行,這造成了銀行綠色信貸“各成一家”的局面。
政策缺乏清晰標準
工行7月對外公布,截至今年6月末,該行綠色信貸項目貸款余額已近4000億元,涉及6萬多戶企業,其中環境保護、節能、新能源開發利用、其他節能環保技術推廣四個領域項目貸款余額均超過500億元。
但能像工行一樣拿出上半年綠色信貸確切數據的銀行只是少數。
建行新聞宣傳處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建行還沒有公布上半年綠色信貸數據,因為這涉及對貸款投向和企業項目的考核評估,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銀行沒有專門的部門去統計綠色信貸,只能根據相關政策一點點計算出來。而且,由于國家并沒有出臺統一的統計標準,因此,統計數據基本上是“各成一家”,沒有什么可比性。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除建行外,其余多家銀行也遇到了相同的問題。由于綠色信貸的概念寬泛、標準不一,除了數據統計外,銀行的具體業務也受到了影響。最常見的一種現象是,由于各家銀行執行標準不一,有些項目在這家銀行貸不到款,轉身到另外一家卻可以貸到。
據了解,綠色信貸政策早在2007年7月30日就已出臺。當時,環保總局、人民銀行、銀監會三部門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盲目擴張,聯合提出一項全新的信貸政策《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希望通過金融杠桿來解決國內日益艱巨的節能減排任務。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業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意見》中缺乏清晰的標準,這給銀行執行帶來了困難。“綠色信貸要落到實處,要么依靠政府的強制執行,要么建立完善的市場機制,但當前國內銀行的綠色信貸依然處于政策層面階段,沒有成熟的市場機制和嚴格的標準,導致綠色信貸這個金融杠桿發揮的作用有限。”曾剛指出,綠色信貸涉及眾多環境風險評估等技術標準的專業問題,在缺乏激勵機制的情況下,銀行“沒有動力”去執行綠色信貸政策。
銀行開拓國際融資模式
在缺乏統一標準的情況下,國內銀行采用的綠色信貸模式也各不相同。興業銀行就走上了國際融資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銀行把涉及綠色信貸的風險評估交給咨詢融資機構去打理,這樣就省去了一定的信貸評估成本。
與興業銀行合作的機構是世界銀行下屬機構國際金融公司的北京代表處。國際金融公司的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興業銀行與國際金融公司合作的節能減排貸款共98筆,貸款金額共37億元人民幣;北京銀行貸款共8筆,貸款金額共1.18億元人民幣;與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已合作完成1個備批項目。
“綠色信貸是國內的叫法,我們主要是按國際上慣用的節能減排貸款或碳金融來定位。”國際金融公司北京代表處的朱聞琴女士表示,“我們主要向銀行提供企業擔保、風險評估這兩大塊支持。”
朱聞琴表示,“我們主要向中小企業提供融資貸款”,為了幫中小企業爭取到銀行節能減排貸款,國際金融公司會向銀行提供相應的節能減排融資產品的設計、風險控制、能效項目調查等技術支持和融資服務;同時,還與興業銀行、北京銀行等形成了風險共擔的一種合作模式。
據朱聞琴透露,國際金融公司與北京銀行合作節能減排融資項目以來,北京銀行已經提供了總計1.33億元人民幣的貸款,重點是中小企業。
“這種模式主要是借鑒歐洲一些較為成熟的做法,其本質還是一種激勵機制的體現。”曾剛表示,因為國際金融公司提供的這些融資服務,主要涉及的是帶有盈利性質的節能減排金融產品,對企業和銀行都有一定的回報。
但這種借鑒而來的模式,也并非最成熟的。曾剛表示,“不論國內還是國外,碳交易市場都處于起步階段,還在摸索嘗試,大家都在尋找一條對銀行、企業都有動力的融資模式。”
支持政策或出臺
“因為涉及的技術標準太多,銀行沒有統一的綠色信貸數據統計標準,也沒有風險補償的激勵機制,目前綠色信貸更多是靠信貸損失帶來的危害,促進銀行提高風險意識。”銀監會統計部人士介紹,目前國內銀行主要按行業劃分貸款,行業中具體哪部分貸款可以定義為 “綠色貸款”,主要參考的還是2007年的《意見》和節能減排的相關指導意見,因此銀監會鼓勵銀行將重點放在內部風險控制上,對信貸造成的環境風險一定要有評估。
該人士稱,陜西鳳翔東嶺冶煉公司因鉛排放超標造成污染被關閉后,與之相關的銀行信貸也會遭受損失。“隨著國家加大對污染企業治理,銀行的放貸行為更加審慎,這也是推動銀行更多選擇綠色信貸的原因之一。”
據該人士透露,“目前環保部正在聯合財政部推動綠色信貸的財政優惠等支持政策的出臺。”另外,銀監會也就碳減排成立了“碳金融課題組”,目前開始加強對綠色信貸、節能減排等金融機制具體措施落實的研究。
“另一方面,就是借鑒國際上一些融資模式,比如開發相關的節能減排融資產品。隨著經驗成熟,這些融資產品為銀行帶來盈利后,也相當于一種激勵機制。”銀監會人士稱,統計標準不一,并不妨礙銀行在探索綠色融資產品方面的創新。
“未來一段時間,都是綠色信貸的嘗試階段,國內銀行已經看到了節能減排融資產品的前景,正在加強知識和人才儲備。”曾剛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