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新材料產業 市場規模就超1300億
2009-09-24 07:38:43
每經記者吳文坤 張超 謝曉萍 實習記者 郎振 發自北京
兩天之內,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連續主持召開了三場會議,主題只有一個——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
在9月21日和22日召開的這三次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座談會上,溫家寶總理分別就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及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等方面聽取經濟、科技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并強調要以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來選擇和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這是繼今年5月,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表示要進一步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后,國務院就新興戰略性產業的又一重要表態。
“雖然只是一個座談會,但透露出中國將高度重視新興戰略性產業的信息。”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發展和改革研究院副院長曹元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雖然新興戰略性產業尚未確定,但選擇關鍵核心技術,確定新興戰略性產業直接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
“新戰略性產業中必須要有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社科院經濟學家徐奉賢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這些產業的發展不僅將給傳統產業帶來技術改造,同時也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中國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已經揭開序幕。”徐奉賢表示。
專家估計,僅新材料產業市場規模在2012年就將超過1300億,這為市場提供了巨大的投資機會。這些產業發展如何、存在哪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新能源、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等行業展開了走訪,試圖在摸清產業現狀的同時,也能查找到其中的不足。
新能源產業
民企將成新生力量
每經實習記者 郎振 發自北京
在三次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座談會上,新能源成為被著重討論的一個新興產業。有分析人士認為,若非化石能源在2020年占總發電量比例達到15%,對整個新能源產業都將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現狀:技術不足 增速迅猛
“過去幾年,在風電等新能源的子產業方面,不少地方的確出現項目盲目上馬、增速過快的問題。”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執行秘書長王月海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
近年來,我國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迅速發展,已成為世界風電裝機第二大國、太陽能電池生產第一大國,但許多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在基礎研發領域投入明顯不足,關鍵技術瓶頸始終未獲突破。業內人士擔心,自主技術路線遲遲不能成熟,將導致行業發展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的怪圈中。
“現在我國除少數項目以外,大部分新能源項目還處在技術開發階段,需要政府給予政策上的補貼。”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宋國君表示,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應按照“階段論”來衡量。“階段論”有三大步,首先是技術開發階段;其次是基本成型階段;最后是成熟應用階段。
王月海認為,現在我國太陽能、風能技術正在不斷發展,已經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但最關鍵的成本還沒有降下來,企業投資以后回報比較低,導致熱情不是太高。”
對于此前傳聞的“新能源過剩”問題,王月海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他表示,當前我國可持續能源供給的安全問題,即傳統能源供給的不可持續格局沒有改變,新能源的比重還很小,市場根本沒有真正打開;同時環境的壓力沒有改變,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沒有解決,還必須面對全球變暖的壓力。“在這兩大格局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新能源產業永遠不會過剩。”
未來:民企將成新生力量
中國現在正經歷從生產大國向消費大國過渡的重要時期,這也注定了新能源的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受政策利好的影響,最近一段時間與新能源傳出“緋聞”的企業也不勝枚舉。中信國安(000839,SZ)、鑫茂科技(000836,SZ)、京能熱電(600578,SH)、杉杉股份(600884.SH)、海通集團(600537,SH)都是其中的主角。“新能源是一個熱點產業,現在除央企持續加大新能源建設的力度之外,大量民營企業也積極涉足新能源領域。”王月海認為。
杉杉股份一位高管向《每日經濟新聞》透露,公司正在進行鎳鈷項目礦石處理的可行性研究。并有意參與鋰離子動力電池方面的合作,關注參與動力電池合作的可能性。新能源電池發展前景很大,公司會在適當的時候積極參與。
當被問及目前新能源電池發展所遇到的瓶頸時,上述高管表示,“我們在技術上還有待突破,也正是基于這一點,我們在降低成本和技術提高方面還有發展空間。”
宋國君認為,研發經費不能過于傾向國企,民營企業也應該在研發經費上得到照顧,這樣才能保證投資的持續性。
“民營企業在新能源的投資上表現非常積極,熱情高漲,因此就更需要受到保護。”王月海稱,“民營企業的抗風險能力相比國企要弱得多,政府應該給予一定的補貼。在供需平衡之后,再逐步放寬政策,充分競爭,實行市場化運作。”但他同時也強調,民企應該要理性投資,不能過熱,也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主業。
海通集團上周發布公告稱公司將通過資產置換和定向增發,從食品加工和進出口企業轉變成光伏發電設備制造商,從而轉向新能源領域。集團公關公司一負責人對記者透露,集團不會放棄自己的主業而完全轉變為新能源領域制造商,但新能源產業是國家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企業希望在這方面做出貢獻,同時也對自己的太陽能電池片及太陽能電池組件項目充滿信心。
新醫藥產業
回歸研發創新是根本
每經實習記者 謝曉萍 發自北京
雖然全球經濟受到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但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卻并沒有減速。隨著二級市場加快復蘇,無論是A股市場還是H股市場,醫療領域的新上市案例不斷。昨日,國藥控股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正式掛牌上市。然而,《每日經濟新聞》在采訪中發現,生物醫藥產業的高速發展卻未能引發投資熱潮,受資本青睞的依然是少數企業,一多半處于起步階段的生物醫藥企業依然陷于“資金荒”。
現狀:自主創新藥品比例低
相關資料顯示,2006年我國注冊的新藥有6500多種,其中真正屬于我國自主創新的只有19種,其中16種是中藥,另外3種屬于生物制藥,注冊的西藥沒有一種是自主創新的產品。
“這與國內的醫藥環境有很大的關系。”生跡(開曼)生命科學控股公司總裁林士煌告訴記者,由于研發水平有限,國內醫藥企業都以生產仿制藥品為主,自主創新研發藥品所占的比例相當小。“如果新藥研發成功,可以讓企業保持20年的競爭優勢。但新藥研究風險很大,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做。”
“創新需要雄厚的資金作為后盾,但目前大部分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都深陷資金困境。”北京一家醫藥生物企業研發部李經理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大部分生物醫藥企業規模較小,企業缺少銷售較好的產品,利潤較低。而建立完整的生物醫藥價值鏈需要額外增加投入,但這一點國內企業卻難以做到。而另一方面,跨國醫藥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把部分研發項目轉移到了中國、印度、俄羅斯等成本相對較低的國家,即研發外包,這些國家的研發成本只有美國的1/5到1/10,科技人才也充足。
“相比自主創新,為跨國藥企提供研發外包服務利潤更可觀也更穩定。”李經理表示,越來越多的國內生物醫藥企業正開始承接醫藥研發的外包業務。
癥結:資金短缺是瓶頸
天津溥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于在林認為,國內以仿制為主的醫藥發展模式和逐漸興起的合同研發外包現象,一方面顯示中小生物技術企業創新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配套融資等制度的缺位。
他認為,國外的融資環境要比國內好很多,許多經驗值得國內借鑒。舉例來說,納斯達克資本市場以較低的門檻和嚴格的監管,為美國至少280家中小生物技術企業搭建了良好的融資和再融資平臺。“國內的上市成本太高,限制條件多、門檻高,這也讓許多生物醫藥企業望塵莫及。”于在林認為,在資本市場方面,我國還缺乏針對尚未盈利的中小高成長型企業上市的證券市場。
某融資顧問公司負責人屠忠煒表示,新醫改啟動已成為醫藥行業賣點,而在金融危機下,醫藥的抗周期特點也受到資本的青睞。
根據國內權威VC網站chinaventure最新統計,最近6個月來(截至2009年9月14日),醫療健康行業拿到的VC投資達1.32億美元,占同期中國VC總投資的19.09%,歷史性地超越IT產業,成為VC投資最熱門的行業。而在1年之前,醫療健康產業還排在第四。
不過屠忠煒也表示,VC比較關注一些成熟型的傳統醫藥企業,例如國藥集團、亞洲制藥等。“處于啟動階段、看不到盈利產品的中小型生物醫藥企業很難讓VC投錢的。”
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透露,在生物領域,風險投資主要集中于生產,基本上不在研發領域投資,這就形成了風險投資“不風險”的尷尬現象。
屠忠煒還表示,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充當創業投資的角色,設立生物醫藥產業化基金,企業可以利用產業基金來進行產品研發。“等藥品研發出來了,成功了需要投入生產,吸引風投也就不成問題了。”
前途:創新才是根本
“醫藥行業不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應該是智力和資本主導型的產業。”先聲藥業總裁任晉生表示。
作為中國最大的醫藥外包公司之一,金斯瑞公司北京區域經理告訴記者,國內的企業都以仿制藥為主,并不太注重藥品的創新。與此同時,跨國藥企通過醫藥外包的方式節約了成本,但仍掌握著最核心的技術。
對此于在林表示,研發外包是醫藥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但不應成為國內藥企的終極目標,企業最終還是要走自主創新的路子。“做跨國藥企研發外包的同時,也有利于國內企業熟悉國際規則、采用國際先進技術、了解國際標準的技術操作規范,最終為自主研發做鋪墊。”“企業不能滿足于做外國企業研發的代工廠,而要打造企業價值鏈的最上游,提高競爭力,掌握核心技術。”于在林表示,隨著國家對生物技術領域的重視和相關配套政策的實施,給制藥業帶來了新的動力,政府引導生物制藥領域的賽跑正在加速。
電動汽車
“技術領先”是誤讀政策和配套待完善
每經記者 張超 發自北京
現在的電動汽車看起來更像是一些不實用的概念車。“炒得火熱,但應者寥寥,尤其是消費者根本不買賬。”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一名專家昨天如此描述電動汽車的現狀。這實際上也是中國電動汽車面臨的尷尬。
自2001年國家啟動863計劃重大電動汽車專項,到2007年《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管理規則》頒布,再到今年年初的《汽車業振興規劃》,國家政策對電動汽車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相關措施也越來越具體。工信部副部長苗圩多次表態,“政府將全力推動電動汽車的發展”。
“電動汽車應該進入新興戰略性產業。”社科院經濟學家徐奉賢對 《每日經濟新聞》表示,不論是從節能減排、國家的能源戰略,還是從發展民族汽車工業考慮,電動汽車都有理由得到更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發展:火一般炙熱
“每天有無數的電話打進來。”比亞迪新聞發言人王建均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公司的“800”電話天天處于忙碌狀態,他認為這表明比亞迪很受消費者青睞。
比亞迪確實一度很風光。2008年12月15日,公司的第一款電動汽車F3DM風光上市,這家以生產電池發家的汽車企業吸引了全國車迷關注的目光,那段時間關于比亞迪汽車的新聞充斥在各大媒體的重要位置。
在比亞迪的“刺激”下,幾乎所有的中國車企都開始介入電動汽車領域。2008年底,長安奔奔電動汽車下線;2009年初,奇瑞S18下線;記者最新了解的情況是,北汽福田的迷迪年內也將投產……
“這是中國汽車產業實現‘彎道超車’的好機會。”號稱破解電動汽車電池世界性難題的河南漯河海奧通新能源公司董事長孟忠煥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中國在傳統汽車領域已經不可能趕超西方,但是在電動汽車及其單項領域上卻存在“超車”的機會。孟忠煥介紹說,海奧通年內電動汽車電池產能可達1億安時,3~5年內可將產能擴大40倍。
和海奧通一樣試圖借電動汽車發展這一“東風”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大有人在。實際上,在電動車產業醞釀發展之后,整個電動車的產業鏈迅速以整車廠商為核心向上下游漫延。
現狀:叫好不叫座
有專家預計,因補貼政策、充電難題及維持等方面的問題,目前國內的電動汽車保有量不超過1萬輛。
“你在馬路上見過比亞迪電動汽車嗎?”原美國福特公司高級技術專家楊嘉林反問記者。楊此前一直堅持對新能源汽車潑冷水。“我們的技術遠遠不成熟,所以現在電動汽車沒有市場。”
2008年底,長安奔奔電動汽車下線后直接銷往加拿大,這在當時曾引起高度關注。“首批出口時80輛。”昨天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長安汽車內部人士透露,該款車型在中國沒有銷售,原因是“不適合國內用戶”。
“目前電動汽車主要銷售對象是政府或公共交通部門。”福田汽車人士對記者透露,此前,北京市政府曾經宣布采購北汽福田800多輛混合動力公交客車,而重慶、大連等地政府也先后宣布采購一定數量的電動汽車。但清華大學汽車系教授陳全世對記者表示,該補貼計劃并沒有涉及個人消費者,所以私人電動車的銷量仍是一潭死水。“圍觀者眾、購買者少”已經成為每次車展上電動車展臺的固定現象。
為了刺激電動汽車的產銷量,國家在今年3月正式出臺了《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其中明確提出新能源類汽車到2011年“占乘用車銷售總量5%左右”。
而在采訪過程中,除了車企,大多數專家都對這一比例持懷疑態度。“能實現1%就不錯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付于武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而根據業內人士推算,2011年中國汽車年銷量在800萬輛左右,按照付于武的預測,電動汽車的銷量最多8萬輛。
未來:政策和配套待完善
“希望不是彎道翻車。”有要求匿名的汽車專家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國內電動汽車領域關于 “技術與國際汽車巨頭站在同一起跑線”的言論是坐井觀天、自欺欺人。“比亞迪 (電動車)的技術還無法和通用、本田相比。”
此前,有關我國在電動汽車電池領域“領先”的報道層出不窮,“破解電動汽車電池世界性難題”、“鐵電池”等屢屢見諸報端。“僅僅依靠電池就能駕駛電動汽車嗎?”上述專家表示,即便電池先進,但電控系統、動力總成等傳統技術弱點仍舊難以克服。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此前也多次表達類似觀點,認為堅持 “同一起跑線”觀點的人是受到宣傳誤導,是希望借此獲得政府支持和社會認可。
“除了技術,政策和配套都需要完善。”陳全世對記者表示,要普及電動汽車,政府要加大先期投入、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出臺有吸引力的資金補貼,而充電等配套設施的建設也尤其重要。
“發展電動汽車的本意是沒有錯的。”徐奉賢對記者表示,相對于傳統汽車,目前世界范圍內的電動汽車研發都處于起步階段,市場容量大、科技水平高、環保節能,優勢非常明顯,國家應該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
新材料產業
期待政策針對性扶持
每經記者 吳文坤 發自北京
9月21日和2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三開座談會,新材料產業有望得到扶持的消息,讓業內人士相當興奮。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產業部主任劉楓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一旦再得到中央政策的針對性扶持,新材料行業發展將會更加迅猛。
現狀:產業地位重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獲取了一本由國家發改委與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剛剛編制的 《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報告(2008)》(下稱報告)。在報告中,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表示,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對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等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劉楓認為,相比傳統礦物資源,新材料環保、節能,更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
“材料是工業之母。”北京新材料發展中心主任萬榮表示,很多高端工業都需要用到特異性能的新材料,沒有新材料的發展,當前的結構調整特別是制造業升級不可能實現。他認為,新能源依賴的就是新材料,所以新材料尤其高端關鍵材料需要扶持,以免將來受制于人。“高端的材料對產業帶動作用十分明顯。”萬榮表示,新材料雖然規模不像傳統材料那么大,但一旦技術突破,其產業影響將是決定性的。
業內人士分析,中央開始重點關注新材料產業也是基于當前該產業迅猛的發展勢頭。劉楓初步統計,當前國家級的新材料園區、產業基地超過50個。萬榮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北京新材料企業數量約為1300家,該年實現銷售收入近700億。“新材料已成為北京第四大高新技術產業。”
前景:眾多資本看好
據《報告》顯示,未來中國新材料產業市場增長率將繼續保持在20%以上,中國新材料產業市場規模在2010年將達823.7億,而在2012年將超過1300億。如此美好的前景自然會加速眾多資本進入該產業并擴張的速度。
劉楓透露,去年開始就有一些大的財團和風投與他接洽,希望能找到合適的新材料項目,目前已經有一些在談判中,“資金不是問題,他們看重的是長期效益。”
近兩年,很多投資機構紛紛調整策略,特別成立新材料投資小組。萬榮表示,包括外資、民資等對新材料產業越來越重視。北京新材料發展中心去年也成立了一個新材料投融資俱樂部,目前已有30個會員。
隨著創業板的開啟,越來越多的新材料企業也想通過資本市場獲取發展資金。據萬榮透露,他們已經對10家新材料企業完成了調查,下階段將推動其中的幾家登陸創業板。
政策:需針對性扶持
業內人士認為,中央如要扶持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其政策需要更有針對性。
據了解,新材料產業包括電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航天航空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十幾個大類及眾多小類。“新材料產業太散,不能樣樣都來抓。”萬榮認為,可以從新能源材料和環保材料這兩大塊入手重點扶持,這樣也符合當前節能環保的主流。
與此同時,業界希望政策更多地對新材料產業的中小企業進行正常傾斜。據了解,新材料企業大部分體量都不大,北京市的1300家企業中只有約10家上市公司。“中國80%以上的新材料企業都是中小型。”萬榮表示,新材料企業也是典型的高科技企業,規模小,附加值高,由此也遇到了和其他類型高科技企業相類似的問題,比如融資渠道不暢、產學研結合不理想。萬榮認為,解決的方法還是要由有關部門來推動建設一個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產業園區當前遍地開花的局面也必須得到重視。劉楓表示,有些地區科研實力不足、產業鏈不完整,建設新材料產業園區基礎十分薄弱,但卻為了地區利益勉強上馬。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