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31 01:43:27
每經評論員 葉檀
在創業板交易首日,另一則新聞不顯山不露水同時推出。
10月30日上午9點半,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在釣魚臺國賓館,對北京、吉林、上海、安徽、湖南、重慶以及深圳市發行20只產業投資基金,總規模為92億元。政府主導的產業基金,從此成為中國高科技企業股權投資市場的翹楚。這20只產業基金,相當于在國內運作的20家小中投公司。
國家隊來搶奪創業板上市資源?這個疑問揮之不去。設立政府產業基金的理由,是由政府資金主導日益興旺的股權投資市場,發展中國的高科技產業。此次兩部委批復的20只產業投資基金均是針對高新產業的專業基金,由7省市根據自己的產業特色和優勢自行選取上報,涉及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等,說明政府意識到利用多余的社會資源發展中國高科技產業刻不容緩。
國家隊要在股權投資領域分羹?中國股權投資將有大發展,業已確立亞洲私募股權市場的領頭羊地位,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額從2005年的8%增加到2008年的29%,亞洲占有全球私募股權投資行業的1/3市場份額,而中國則占有亞洲的1/3份額,約有73億美元。
雖然此次政府財政投入不多,中央財政投入10億,7省市政府投入12億,但起到的撬動作用極大,因為社會募集資金達70億。事實上,這92億元產業基金只是冰山一角,在4萬億投資計劃出臺和股權投資厚利的誘惑下,各地政府紛紛在股權投資領域大顯身手。今年1月有報道,據不完全統計,已有15個省區在申請建立產業投資基金,各地政府紛紛成立引導基金,現有10只產業基金和已成立的創投基金資金規模近2000億元。越來越多的資金會跟隨政府的腳步,進入股權投資領域,為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提供燃料。
地方政府主導資本市場已是板上釘釘。令人擔憂的是國資股權投資部門的效率,國家發改委曾經批復過數十只產業投資基金,這些基金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功能。以中國第一只政府主導的產業基金渤海產業基金為例,2008年7月,渤海產業基金發生了“換帥”事件,前CEO歐巍辭職,是由于對基金運作效率不滿,第二期募資困難重重。
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干涉過多——如對于投資的地域設限,只能投資在圈定地區,其他地區即使有前景的項目也不能投;對于投資的項目有限制,只能投資政府圈定的要求發展的項目,溢出范圍之外,即便能夠贏利,對不起,也不能投。
當然也有較為成功的基金,如“深圳創新投資集團”,其管理模式更接近于民間市場基金而不是 “官辦”基金,管理人是豐富的投資專家而不是官員,也不限制投資方向和地域,完全市場化運作,加上中小板與創業板設在深圳市場,也是能夠取得好業績的基礎條件。但是,即便是較為成功的深創投,其市場靈活性與民間基金相比,仍然有所不及。
此次的產業基金運作是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結合,國家發改委表示,每只基金只能針對一個具體的高新行業,而在具體的運作中,則實行徹底的市場化,從基金的管理團隊到募集方式,再到基金此后的具體運作,均采取完全市場化的手段。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承諾,“政府絕對不會參與基金的運作,我們要求找到專門的管理公司來運作這些基金。政府不會派官員到這些基金管理機構里任職,更不會專門成立新的管理機構”。但國家發改委的承諾,不知道能不能削減地方政府對經濟濃厚的管理興趣?
更令人擔心的是,政府獨占上市資源。主板大藍籌不必說,現在是爭搶中小板尤其是創業板的上市資源。今后也許我們會看到這樣的景象,在地方政府的主導下,產業基金被投入不同的高科技行業,而后政府選擇其中的某些公司推薦上市,至于民間股權投資的企業,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只能暫時靠邊站。
再過若干年,我們可以看到各個小中投公司的喜報,贏利若干,前景如何,而后各公司自己也上市。只要對中國的高科技發展有利,什么模式并不重要。如何做到對中國的高科技行業有利,這些小中投公司的信息透明、維持其他股權投資公司公平的競爭地位,則是最最關鍵之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