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寧:經濟版圖與民生版圖應同時謀劃
2009-11-26 04:18:00
馮海寧
2009年,國務院批復7個區域規劃,布局從東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東北等地,將以往的外向型增長結構轉變為 “外需、內需共同發展”。批復規劃區域包括江蘇沿海區、圖們江區、橫琴區、中部地區等。至此,中國新的區域經濟版圖逐漸成型。 (11月25日《濟南日報》)
從新的區域經濟版圖布局來看,不但調整經濟結構的意圖很明顯,而且充分考慮到了各經濟區域協調發展。相信有了這樣的科學布局,不僅能促進中國經濟由量變轉為質變,而且還能促進改善民生。另外,從今年連批7個區域經濟規劃,獲批數量是前4年的總和來看,有關方面是在考慮開始讓經濟發展提速。
目前有一種擔憂,即新經濟版圖更加劇了開發區熱,圈地潮可能再次掀起。因此,有關方面應保持高度警惕,讓各經濟區域科學發展,尤其要吸取過去在經濟區域開發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
新經濟版圖無疑將創造不少就業與創業機會,帶動區域內公眾收入增長。在我看來,盡管新經濟版圖有助于改善民生,但不排除某些區域經濟發展了,而改善民生的效果卻不理想,甚至有可能存在以犧牲民眾利益換取經濟發展的狀況。因此,我認為經濟版圖與民生版圖應同時謀劃。
首先,要讓經濟區域內的經濟與民生同步發展。之前,不少經濟區域雖然有漂亮的GDP,但卻帶來了環境破壞、農民失地等一連串問題。究其原因在于,在地方某些官員的眼里,發展經濟比改善民生更重要。但是,不能給民眾帶來利益的經濟發展,是沒有實質意義的。
其次,有關方面不妨效仿規劃經濟版圖的做法,來規劃民生改善版圖。這里有兩種思路,第一種是制定“中國民生改善規劃”,既要明確任務和目標,又包括操作性強的具體措施以及時間表。我以為,“民生改善規劃”將成為改善民生的指南針,把零散的民生政策擰成一股繩,以強化各級政府改善民生的決心,提高改善民生的速度。第二種思路是設立“民生區”。即借鑒規劃“經濟區”的做法,選擇一些代表性區域設計為“民生區”,國家給予各種優惠激勵政策,鼓勵創新和探索,讓“民生區”成為改善民生的試驗田,好思路好做法可向全國推廣。扶貧開發、扶弱助困以及住房保障、醫療保障等,可以作為“民生區”政府部門和官員的考核指標。
以住房保障為例。目前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面臨最大的困境是缺錢。不久前,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保障性住房建設進度緩慢,截至8月底僅完成投資394.9億元,完成率為23.6%,這意味著要完成全年計劃非常困難。我以為,在“民生區”可通過發行“房地產投資基金”來抑制高房價,發行“住房保障彩票”來解保障房缺錢之困,即通過政策工具和金融創新動員出更多的社會資金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這些做法一旦檢驗可行,可向全國推廣。
其實,我國一直不缺經濟區,既有深圳、珠海這樣的經濟特區,又有各種經濟開發區,缺乏的是“民生開發區”、“民生特區”。因此,在謀劃經濟版圖的同時,不妨可探索謀劃中國的民生版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