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新股破發并不是市場化的成功
2010-06-05 02:49:28
每經評論員 葉檀
讓我們向具有特色的新股發行市場化致意。
新股大量破發,被視為新股發行市場化成功的標志;新股破發的背景下繼續發行新股,被視為管理層推進新股市場化改革的勇氣。
這是顛倒黑白的說法。在發行市場形成利益共同體的情況下,在發行市盈率上升對所有一級市場有利的情況下,所謂市場化改革的成功,更大程度上是發行市場利益鏈的成功,所有機構與原始股權投資者都能從高發行價格中獲益。而所謂的市場化,只在發行市盈率上放棄了強制定價式的窗口指導,而在上市審核、地區平衡等方面一切照舊,使得發行市場化成為上市公司圈錢的絕佳借口。
上市公司自然希望發行價越高越好。截至5月末,已經上市的71家創業板公司超募資金總額高達277.2億元,平均每家超募近4億元。創業板上市公司大發橫財,買房買車,大把撒錢。由于投行業務競爭激烈,投行人士對于上市公司的發行市盈率要求幾乎來者不拒,在成長性等概念上涂脂抹粉忽悠世人。
對于承銷商而言,高市盈率發行同樣是發財良方。在現有募集資金的需求上,保薦人對超募部分往往是額外收費,比如基礎募集部分保薦費率往往為1%~4%,超募部分甚至能達到10%~15%。除了保薦收入外,承銷商的承銷費用通常是承銷金額的1.5%~3%之間,而2009年至今年景大好,發行價格如此之高,承銷費率自然水漲船高。根據WIND的統計數據,2009年,111只新股共募集資金2021.97億元,承銷費合計53.15億元,平均承銷費率為2.6%。今年前5個月發行的152只新股共募集資金1906.94億元,承銷費合計65.69億元,平均承銷費率上升為3.4%。
這些承銷商忠實地執行了把幸福留給自己、把痛苦留給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宗旨。以今年前5個月承銷規模最大的華泰證券為例,金額達到195億元人民幣,承銷商海通證券由此在承銷規模上排名第一,獲得了約5億的承銷費用。但華泰證券留給投資者一地雞毛,3月1日以每股20元的發行價登場,在23日躥升至23元的高位后直線跳水,到昨天已經跌到14元,所有被花好稻好的分析忽悠進場的普通投資者欲哭無淚。
據說,新股發行改革最大的成果是采用詢價機制,改變了以往由監管層看守價格的弊端。但目前的詢價機制存在嚴重的制度性弊端。
A股市場的新股由264家詢價機構主導,這些機構必須向上報價才能獲得新股配售權,但這些機構不必參與購買,他們不必對過高的報價負責,卻對發行價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責權利嚴重不對等??梢韵胂?,報出高價而不必對價格負責,又能討好同行,為日后自己承銷、上市留出余地,如此一舉數得之事,何樂而不為?發行人、保薦機構與詢價機構一團和氣,各取所需,結果是驚人的——在中小板上市的海普瑞獲得211家機構提供有效報價,最高報價竟然達230元,平均報價高達170元左右。
中國證券市場仍處于初級階段,失信之事比比皆是,在詢價機制上卻大放羊,實行責權利完全不對等的市場化,與中國的市場完全不符。
把主要責任推給投資者也是不負責任的,比如投資者偏好冒險,嗜好打新等等。既然在大多數時候中國新股發行存在一二級市場溢價,既然新股發行數量的行政管制與事實上的不退市造就了畸形的市場,既然保險等大機構都在打新,憑什么要普通投資者放棄打新?中簽的普通投資者應該做的是,新股上市第一天就拋售,絕不抬轎子。
從深交所金融創新實驗室實證統計結果看,在2006年6月到2009年6月發行的223只中小板股票,上市首日買入的投資者虧損比例過半,其中個別股票的投資者賬戶虧損比例甚至高達99%。從深交所綜合研究所的分析研究結果看,從1991到2009年期間,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投資者“炒新”發生虧損的可能性接近甚至超過60%。認清圈錢本質,不要在二級市場輕易購買新股。
激勵機制扭曲、制度設置不合理、上市受到嚴格的行政審核,但審核者不必對造假者負法律責任——中國新股發行市場化改革成功了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