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滌明:通貨膨脹不是“報”出來的
2010-06-09 03:28:52
馬滌明
一場CPI“保3”攻堅戰,正在不同的“戰場”全面打響。發改委表態稱,對于可能誤導社會預期、引發群眾搶購、影響市場價格穩定的不實報道將采取“零容忍”的態度,一旦發現,將立即澄清。另據報道,從上周五至6日,國家發改委四天三次辟謠,加強了對輿論的監測力度。
對不實報道必須要管一管,然而我認為,CPI“保3”攻堅戰的重點不應放在應對“不實報道”上。消費品價格的漲落規律不同于資產性產品,市場預期對后市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不管如何引導預期,它該漲還是會漲;如果不具備漲價條件,預期即使可能引發短期的搶購,卻不可能推動價格的真正上漲。那么,與其對“不實報道”如臨大敵,不如認真研究一下可能導致消費品漲價的因素是否存在,存在多少。
發改委負責人稱,“下半年CPI漲幅達到7%”的判斷沒有事實根據。這樣的話我們最愿意聽,我們從不希望任何有關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的專家預測到頭來變成事實。然而從歷史經驗看,情況卻總是事與愿違者多:一方面是官方不厭其煩地發布類似 “漲價或通脹沒有依據”的安民告示,另方面是那些漲價的預測多被不幸言中。數數我們口袋里的錢,再算算還能不能買得到去年、前年那么多的東西,事實究竟如何?就不再需要專家和政府部門替我們作“權威”解讀了。
消費品價格由成本和社會購買力決定,成本提高了,價格肯定要漲。那么,目前的消費品基本成本情況又是怎樣一種形勢或趨勢呢?就在幾天前,發改委的通知說,國產陸上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將提價24.9%,理由是“燃氣產品與其他可替代能源比價不合理”。也就是說,燃氣產品的提價源于相關產品價格要聯動之故,別的漲了,其他的不漲就不合理。那么,聯動影響下,燃氣漲價的波及力還有多大,能否成為物價與通脹的一個影響因素?值得研究。而燃氣漲價將直接增加消費品生產成本,則是毋庸置疑的。而可能漲價或者發改委也將同意漲價的壟斷性產品,恐怕就不只有天然氣了。
其實,有些壟斷性產品本可以不漲價的,只因不愿拒絕類似“逼宮”之鬧。可是這邊一漲,對相關產品必然產生聯動,那么,消費品由于生產成本增加而出現的一定程度聯漲也就不可避免;而一定程度的聯漲又將產生市場因素上的波及力,那么漲價與通脹豈不就成為一種趨勢?至于是專家預測的“7%”,還是低于這個幅度,這個問題我覺得不必要過于較真。只是搞不明白,這個時候,發改委最需要做好的,究竟是最大限度地避免壟斷性產品漲價帶來的聯動效應,還是對“不實報道”的“零容忍”?
實際上,不管怎么說都否認不了這樣一個最簡單的事實:消費品價格的漲與不漲,肯定不是“不實報道”給“報”出來的。在我看來,目前發改委更應對 “蒜你狠”、“豆你玩”等價格操縱行為“零容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