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煜輝:中國高儲蓄率之惑
2010-06-17 02:46:07
劉煜輝 (社科院金融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
我們可以捋出這樣的一般經濟活動的線索:投資-要素分配(初次和二次)-形成部門收入-消費,最后剩下的才是儲蓄、投資和凈出口(儲蓄是要花掉的)。現在很多關于中國高儲蓄率的觀點,多是割裂地看以上線索的一個片斷,然后得出一些結論。
誰在做儲蓄?
從收入到消費,我們可以分析出一些形成中國高儲蓄率的合理因素,如人口結構產生的紅利釋放,過去30年,中國的人口參與率還在提高(能持續至2015年),贍養比例一直在降低;還有城市化、工業化和市場化改革推動的收入大幅提高……當然,提得更多的如二次分配中社保體系缺失,社會沒有建立一張“安全網”,從而約束家庭的消費欲望。
這些因素充分反映了一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的基本規律,現階段中國家庭的高儲蓄基本也是符合這一規律的。中國的家庭儲蓄率在近20年來一直維持在20%上下的高位,低的有17%,高的有22.9%,比想象的要穩定得多,與亞洲其他發展中經濟體相比并無多大差別。和中國同樣缺乏完善的社保體系的印度,家庭儲蓄率是22%;日本在進入老年化前,家庭儲蓄率也在15%~20%的高位。
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分析儲蓄的部門結構,誰在做儲蓄呢?1999年~2007年,中國的總儲蓄率勁升了14.4個百分點,大致是這樣分配的:家庭貢獻了2.7個百分點(從20.2%上升至22.9%),政府貢獻了5.4個百分點(從2.7%上升至8.1%),企業貢獻了6.3個百分點(從13.7%上升至20%)。政府和企業部門的儲蓄率一直再增加,家庭儲蓄率基本穩定,但家庭儲蓄在總儲蓄中所占份額卻在下降。
從這個角度開出的藥方多集中在二次分配領域,如大規模投入資金完善城鄉醫保體系;降低各類收入群體的個人所得稅,并簡化稅率檔次;需要改善稅收體系,增加對高收入群體課稅;大幅度提高國企分紅比例,通過將壟斷部門的企業儲蓄直接轉化為公共服務投入,實際上相當于間接增加了家庭部門的收入。根據中歐商學院的黃少卿博士測算,目前若提高國企分紅比例至50%,可以增加居民收入大約2550億元。
誰占有儲蓄?
在我看來,我們關于中國高儲蓄的研究還不能就此為止。因為圍繞二次分配的改良,本質上只是在政府模式糾錯中“打轉轉”,依然未能抓住或者是回避掉了中國高儲蓄率異常增加的關鍵。如果我們僅停留于此而不進一步探討,還容易陷入另一個邏輯的誤區——高儲蓄成為了高投資的合理注解。
“想要中國老百姓消費太難,擴大投資是次優選擇”,“不要妖魔化投資”,這是我們常聽到的一些官員的政策解讀。在儲蓄率不能有效降低前(消費率不能有效提高前),吸收這些儲蓄的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投資,二是出口。如果出口不能指望,就剩下投資,否則經濟要平衡,就只能減產出(通貨緊縮)。為了免于通縮,于是擴大投資成了次優。
我們想要進一步闡述的觀點是,從儲蓄形成到用掉,再到下一期儲蓄的形成,應該作為一個完整的循環來看。在以上儲蓄形成的完整線索中,正確理解從投資到要素分配的過程,或者講是初次分配過程,我們方能把握當下中國高儲蓄的精要以及未來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而這個過程又決定于該經濟體既有的增長路徑和模式。
“高投資必然高儲蓄”,這似乎是必然的。投資的經濟決定著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必然偏向于政府和資本(要素)的實際掌控者,這是個經濟規律。如果沒有有效的二次分配調節,勞動報酬和居民儲蓄所占份額將越來越萎縮。我國勞動報酬占比持續下降,1997年~2007年,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從53.4%下降至39.74%;資本收入占比持續上升,企業營業盈余占GDP的比重從21.23%上升至31.29%;政府預算內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從10.95%上升至20.57%,若加上預算外收入、政府土地出讓收入、中央和地方國企每年的未分配利潤,政府的大預算收入幾乎占到了國民收入的30%。
所以我們看到,在中國,政府和企業的高儲蓄促成了高投資,而高投資反轉過來又進一步做高政府和企業的儲蓄,于是乎國內家庭形成的購買力越來越消費不掉投資形成的產能,就只能賣到國外去,變成順差。
現在的辦法居然是冀望進一步加大投資,以消化掉前一期已經不能為出口吸收掉的儲蓄,強行要重續這個循環,那么,由投資而來的下一期新增儲蓄怎么辦?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未來需要更多的外需或者投資來吸收?
如何降儲蓄?
我們在給自己造了一條高儲蓄的“懸河”。這樣走下去,中國的儲蓄率還會越來越高,而消費率還會越來越小。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使中國的高儲蓄率回歸正常的關鍵在于初次分配,而這決定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既有的政府主導的依賴投資和出口的增長路徑進一步強化,被證明為近10年中國高儲蓄率開始快速增長的根源。中國產業呈現出超重化工化和資本密集化方向(中國目前工業化率達43%,遠高于其他國家完成工業化時的水平,其中重化工業占整個工業比重不斷上升至70%以上),必然使得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來越偏向于政府和資本,勞動報酬和居民儲蓄所占份額越來越萎縮。
扭轉這一趨勢的根本只能靠經濟發展方式的徹底轉型。未來如果通過結構性改革來調節資源配置方向,抑制重化工和資本密集型行業粗放式增長;打破金融壟斷,大幅降低私人部門和中小企業的稅負,支持其向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轉型,現代制造業的價值鏈做延伸,向上做原材料采購,做研發設計,向下做物流、做銷售網絡,做品牌和商譽、做零售就能夠創造出吸收大量就業的現代服務業。如此,微觀上個體的效率決策,卻可以創造出一個宏觀上更公平和可持續發展的分配結構。大幅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重,最終就形成了中產階層的橄欖型社會結構。
具體來講,資源配置的中樞——金融部門的變革是關鍵中的關鍵。
中國的金融結構基本由四大國有銀行和股票市場構成。但是,能夠從大型銀行和股票市場融資的,只有那些大型企業和富裕階層,而雇傭了超過80%勞動力的中小企業卻無法享受到金融服務。更關鍵的是,這種金融結構人為地壓低了利率,導致用低存款利率向窮人吸收存款,再用低貸款利率貸給大型企業和富人,相當于窮人在補貼富人,收入分配就會進一步惡化。根據黃少卿的測算,由于人為壓制存款利率,企業部門每年至少少支付了3個百分點的貸款利率給家庭,約合7850億元。
開放民間資本金融準入的禁區,實現金融普惠制是根本。當然,放松金融管制,推進利率市場化也是一個不錯的見效快的政策選項。如果存貸款利率都由市場決定,二者將更加接近。這對銀行來說是個壞消息,因為利差縮小將壓縮銀行的利潤空間,對家庭和企業來說則是一個好消息。由于儲蓄傾向較強,存款利率提高將顯著提升家庭收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