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威廉姆森論道“中國白酒金三角”
2010-07-02 01:44:12
每經記者 吳宇宸 發自瀘州
昨日(7月1日),中國酒城瀘州迎來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新科狀元”威廉姆森先生。這位被稱為“新制度經濟學之父”的頂級經濟學家,饒有興致地參觀了瀘州老窖集團的儲酒洞庫、酒業園區,了解瀘州老窖集團的營銷模式。對于品嘗國窖1573酒的邀請,78歲的威廉姆森端起酒杯,先淺淺地品嘗了一口,隨后微笑著一飲而盡。
昨日下午,“論道中國白酒金三角”論壇在瀘州的中國第一窖廣場舉行。瀘州市市長劉國強、瀘州老窖總經理張良、品牌專家石巖等與威廉姆森共同討論交流了關于瀘州老窖的國際化發展和瀘州打造 “中國白酒金三角”核心等話題。
論題1
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
2008年初,四川省委、省政府為全省酒業發展描繪出了宏偉藍圖——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主要是指岷江流域的瀘州、赤水河流域及長江上游交匯的宜賓所形成的三角地帶。該區域內匯聚了瀘州老窖、郎酒、茅臺、五糧液、劍南春等名酒,是中國最著名的美酒聚集地。
劉國強市長表示,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不僅將掀起新一輪的產業整合,也將使瀘州成為經濟增長極,讓瀘州成為中國白酒的 “波爾多”。之后,還要為白酒業營造一個開放而競爭激烈的交易中心、白酒產業中心和濃香型酒的品牌中心。瀘州市在支持就業發展方面出臺了土地、稅收、財政等相關政策,在打造名酒的同時,還將打造“名園”和“名村”。“酒業發展區我們將投資22億元,把二郎鎮打造成世界級的名酒名鎮;此外,我們的就業發展園區,采取OEM的發展方式,一期集生產、包裝、物流在內的整體已經打造完畢,二期還將建設展示區,讓游客更深入地了解酒的發展歷史。”劉國強市長介紹道。
對于瀘州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的戰略構想,威廉姆森表示,這一構想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他說,從交易成本理論看,瀘州的發展非常積極,“大有可為”。
瀘州建立酒業發展園區,被威廉姆森認為是一種整合化的形成產業鏈條的發展模式。威廉姆森評價道,瀘州通過工業園區把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結合起來,非常好,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工業發展的風險,因為這些風險被各個環節平攤了。
威廉姆森還建議,建立產業園區不是唯一的發展模式,應當注意與其他模式形成互補的關系。另外,在每個交易中,應該如何在各個交易中提高效率,這樣才能提高整個產業鏈的效率?例如,能不能整體提供能源供應,或將各種原材料的生產購買加以整合?
論題2
瀘州老窖走向國際市場
張良表示,“中國酒谷”酒業園區,就是將整個工業鏈上的企業單位整合,實現交易成本的降低,這跟威廉姆森的研究理論能很好地結合。
張良說,“中國酒谷”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園區,它涵蓋了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希望通過這種努力,讓中國白酒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地位得到提升。“那么,管理成本的上升如何有效控制?如何把組織的有效性提高?中國白酒想進入國際市場,我們需要注意些什么?”
“重要的一點,有時候我們談到交易的時候,應該想到一種契約式的關系,因為參與交易的各方,都希望實現利益最大化。”威廉姆森向張良支招,這種契約式的關系應該在相互之間讓步、溝通合作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生產鏈上的各環節之間的契約關系要打理好。也要清楚各個環節加入到這個鏈條中的意圖是什么,能不能讓其他的各方得償所愿,這才能讓關系長久。”
威廉姆森說,“在組織層面上,我們常常不太能預計在各個環節的交接點上,會出現何種問題,所以常常會被未知的問題所拖累,造成長遠的影響。另外,關于產品的質量問題,以及企業跟金融機構的聯系問題都需要注意。旗下的小額貸款公司是很好的走向,應該讓生產企業跟金融機構的聯系盡量多一些。”
最后,威廉姆森還不忘提醒,當企業在擴張的時候,可能一切形勢都大好,有很多新機會,“但大家應該保持警惕,擴張的速度和形式會不會過于冒險。”
論題3
打造國窖1573頂級品牌
瀘州市被聯合國糧農與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地球上最適合釀造優質純正蒸餾酒的生態區”,這也成就了瀘州老窖獨特的頂級奢侈品基因。品牌中國產業聯盟副秘書長石巖在梳理國窖1573的歷史時,認為國窖1573的稀缺釀酒資源和歷史文化底蘊與歐洲奢侈品的發展之路非常相似。
“品牌傳播是一種被認同的過程。”石巖建議,瀘州老窖不妨把中國人的性格特征放到酒里去,讓外國人也接受瀘州老窖,即“讓全世界人民接受中國最好的酒。”
對于石巖的建議,威廉姆森表示非常贊同:“像我一樣,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白酒沒有了解。如果把酒跟中國人性格的方面加以聯系,有助于成為國際上認知中國酒的一種途徑。”
“要建立一個品牌,酒類產品首先必須擁有很好的質量,與同類產品有優勢。其次,建立國際品牌,是從已知的領域,到未知的領域,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比如說,酒類的味道,色澤,包裝等細節問題,都是酒類品牌打造不可或缺的部分。還有,把酒類品牌與中國的發展,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聯系起來,也是不錯的建議。”威廉姆森說,集約和整合是兩個關鍵詞,“因為中國白酒的歷史文化和生產工藝,對于外國人來講太復雜了,應該簡化一些,以一個更簡單鮮明的形象出現在國際市場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