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0-07-07 07:41:00
“我們對監管部門叫停銀信合作理財產品的消息并不意外?!币晃恍磐袡C構業務部門人士昨日對 《每日經濟新聞》表示,“事實上,監管部門此前就已經收緊銀信合作口子,大概5月底,監管部門就找了一些信托機構,要求控制發行的銀信合作產品規模。”
去年底,銀監會便發文叫停銀行發行信托理財產品收購自身存量信貸資產;近日,銀監會又叫停發行新的銀信產品。
銀信產品“打亂”信貸節奏
一項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末,國內銀行發行的銀信產品(包括證券投資產品)余額約5900億元。截至今年4月末,銀信產品增至1.88萬億;有消息稱,預計6月份銀信產品規模已達2萬億元。
“作為貸款替代產品,銀信產品發行過多,打亂了監管層的信貸調控節奏,監管層或是因此發出了叫停令。”一大行投行部人士表示。
事實上,銀信產品的貸款替代效應明顯。以4月為例,當月新增人民幣貸款7740億元,當月新增銀信產品5800億元,相當于當月人民幣新增貸款的74.9%。
上述投行人士稱,銀信產品等表外業務增長快速,不利于監管部門對銀行貸款的監控,也削弱了宏觀貨幣的調控力度,從而令監管部門暫停了這一業務。
事實上,類似的聲音并不鮮見。6月,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夏斌表示,今年7.5萬億的新增貸款規模,如果再加上1.8萬億的表外信托,總計9.3萬億,這將使貨幣政策難以回歸常態化。
銀行借道銀信合作規避監管
而銀信產品另一個被人詬病之處,就在于銀行可借此規避資本監管,并無需對此計提撥備。
“對銀行來說,形式上是將信貸資產出售給了信托公司,但是后期管理及風險的實際承擔者依然是銀行。”一信托研究人士如此表示。
上述信托研究人士表示,由于銀行發行理財產品,并無需承擔貸款違約風險,主要的風險落在了理財產品的購買者身上。
以某銀行新近發行的銀信產品為例,“在資金信托項下信托貸款本息完全如期回收的情況下”,預計產品收益率4.1%;“如到期未能回收任何利息,只能回收部分本金”,則本理財計劃收益為負,投資者將損失部分本金;“在發生借款企業完全喪失清償能力的最不利情況下”,投資者將損失全部本金。
信托公司幾無話語權
“我們對于銀信產品,也是又愛又恨。”一信托公司業務部人士表示,由于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又找到了借貸客戶,信托公司在其中幾無話語權,不過是扮演工具角色,信托公司從中能拿到的收益十分有限。
以某大行新近發行的銀信產品為例,該產品信托報酬率僅有千分之三,“如果我們不做,其他信托公司就去做了?!?/P>
“在目前的銀信合作業務中,信托只是'平臺’或'工具’,受托人的主動管理地位缺失。”該信托人士表示,盡管從法理上看,信托公司作為受托人,應承擔盡職調查以及盡職管理的職責。
由于銀信合作業務發展快速,一些信托機構管理的資產已經遠超公司凈資本。以中融信托為例,截至去年末,該公司注冊資本3.25億元,2009年末公司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同比增長近一倍,為1323億元。
“預計多數信托公司將面臨較大的增資壓力。”對此,一信托業內人士表示。
【稿件聲明】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如需轉載或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錄官網:http://www.uoper.xyz |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