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0-07-12 12:24:36
今年年初,當大多數人都在為世界經濟如此快速而強勢地走出衰退歡呼雀躍之時,知名經濟學家、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史蒂芬羅奇就大膽預言,全球經濟陷入二次探底的概率仍有40%。
“今天我依然堅持這樣的觀點。”本月剛剛添上耶魯大學教授頭銜的羅奇肯定地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說。支持羅奇觀點的原因很簡單:泡沫破裂后的余震,很可能導致發達經濟體的復蘇非常疲軟,進而給中國等出口導向的發展中經濟體帶來強勁的增長“逆風”。
羅奇的觀點或許并不那么“典型”,但的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當前全球投資人的一種潛在憂慮。在后危機時代各國經濟普遍面臨“去政府化”考驗以及歐美主權債務風險懸而未決的大背景下,世界經濟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所展現出的良好復蘇勢頭能否持續已被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并且這樣的疑問在下半年可能日益加深。面對外部環境正在醞釀的劇變,本就有不少內部困擾的中國經濟又將如何應對?
總體復蘇趨勢依舊
如果僅僅觀察幾大國際權威機構的報告,今年乃至2011年世界經濟依然有望保持在危機后的穩步復蘇態勢,不管是IMF、世界銀行,還是經合組織、聯合國,都對全球經濟發布了較為樂觀的增長預測數據。
在4月底發布的最新一份《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IMF三個月來第二次上調了其對世界經濟今年的增長預期,由今年1月份預計的3.9%上調至4.2%,明年的增長預期則維持在4.3%。IMF指出,全球復蘇的進展好于預期,但復蘇速度不同,相比復蘇乏力的發達經濟體,多數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復蘇步伐堅實。
根據IMF的最新預測,今年發達經濟體將增長2.3%,較之前預測上調了0.2個百分點。其中,美國經濟預計增長3.1%,大大高于此前增長2.7%的預測;歐元區則相對較差,區內經濟今年預計增長1.0%,與前一次預測持平,明年的預期更被下調0.1個百分點,至1.5%。相比之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今年的經濟增長預計可達6.3%,較之前的預測高出0.3個百分點,明年的增長預測也被上調0.2個百分點,至6.5%。
世界銀行在上月初發布了更新版的《2010年全球經濟展望》,同樣提高了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世行預計,2010年和2011年世界經濟增幅將分別達到2.9%和3.3%,略高于該行在1月份預測的2.7%和3.2%。
世行強調,2010年至2012年,全球需求增長近一半將來自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在此期間的年經濟增長率將在5.7%至6.2%之間,而發達國家2010年經濟增幅預計在2.1%至2.3%之間。
主要代表發達經濟體的經合組織也對世界經濟作出了偏樂觀的預期。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該組織指出,全球經濟復蘇形勢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但主權債務危機等風險依然存在。經合組織認為,全球貿易正在快速復蘇,在經歷2009年近11個百分點的下滑之后,今年全球貿易有望增長10.6%。該組織認為,全球固定投資和家庭消費的復蘇也可能加快,亞洲經濟快速增長的溢出效應可能比預期更為強勁。
根據經合組織的預測,該組織成員國2010年的GDP將增長2.7%,2011年將增長2.8%。即便是對深陷債務危機的歐元區,經合組織對其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預測也達到1.2%和1.8%。經合組織預計今明兩年美國經濟增長率都將達到3.2%,而日本經濟將分別增長3.0%和2.0%。
聯合國在上個月的報告中預計,發達國家今年的經濟增長為1.9%,2011年預計增長2.1%。其中美國經濟今明兩年的增長率預計為2.9%和2.5%,歐盟為1.0%和1.8%,日本經濟今明兩年均預計增長1.3%。報告預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在2010年為5.9%,在2011年為5.8%。
“全球經濟增長有所恢復,只是復蘇不均衡,復蘇依然很脆弱。”在前不久剛剛結束的G20峰會上,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領導人作出了這樣的一致判斷。盡管歐債危機懸而未決,各國政策退出面臨挑戰,但全球最大經濟體的決策者們仍對當前世界經濟的復蘇做出了謹慎樂觀的評估。
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大機構盡管對今后兩年的整體增長預測保持樂觀,但對短期的增長下滑風險都保持了高度警惕。下半年的增長形勢將更為艱難,已成為各界的共識。NextPage
二次探底仍有可能
“全球經濟很可能已經在今年年初經歷了這輪增長的最高點,接下來會有所放緩。”經合組織副首席經濟學家喬根埃爾梅斯科夫日前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說,他指出,不管是發達還是發展中國家,下半年的經濟增長都會放緩,因為在金融危機期間推出的刺激政策正在逐步退出,同時經濟從衰退中復蘇的最強勁反彈階段已過。不過他也認為,明年開始,全球經濟將重新有所加快。
如同上一波全球金融危機始于金融市場一樣,過去的兩個月,全球的投資人和決策者同樣從市場的劇烈震蕩中感受到了一年多以來從未有過的不安。剛剛過去的第二季度,各國股市紛紛遭遇自2008年雷曼破產以來的最差季度表現,大宗商品和外匯市場也頻頻上演過山車行情。
如此似曾相識的波動也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兩年前的情形,最近一段時間,有關全球經濟可能出現二次探底的聲音開始明顯多了起來。
在過去幾年的經濟走勢預測中一直保持著很高準確率的著名經濟學家羅奇就是不那么樂觀的一個。上周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羅奇重申,他依然認為世界經濟有40%的概率重現衰退。在羅奇今年1月份發出“二次衰退”預警時,他主要擔心世界經濟會易于受到一些“后危機”沖擊的殺傷。他認為,相比傳統的V型強勁經濟復蘇,疲軟的全球復蘇少了一種正常的“周期性緩沖墊”,這使得這樣的復蘇在受到外部沖擊時更加脆弱。
今年年初時,羅奇看到的對世界經濟復蘇的潛在沖擊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美中貿易摩擦的全面爆發,二是各國央行的退出策略失敗。“現在我會再加上一條,就是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羅奇上周對記者表示,“簡而言之,全球經濟的二次探底依然有很高的可能性。”
“希臘危機提醒我們,世界經濟復蘇依然脆弱,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如是說。他表示,世行分析了近期世界經濟面臨的兩種可能性:最好的情形是希臘債務危機得到控制,全球金融市場穩定;最糟糕的情形是,一些高收入國家的債務危機傳導到發展中國家,對全球發展造成新一輪沖擊。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本月發布報告警告說,歐洲主權債務問題和金融市場再度劇烈動蕩,增大了世界經濟重回衰退的風險。惠譽的分析師在報告中說,當前全球經濟和主權信用的前景,正處于一個“關鍵和不確定的節點”。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日前發布的《2010年歐洲投資吸力報告》也認為,歐元區經濟仍面臨下行風險,“二次探底”可能性仍很大。
不過,也有很多人并不認為會出現又一次的經濟衰退,或者說即便有“二次探底”,也是一種相對的探底。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日前表示,二次探底其實已經開始,這并非指經濟的急速下降,而是慢慢的下滑。他認為,這種緩慢下滑的二次探底可能要持續兩年。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謝國忠認為主要由兩個主因:一是美國房地產市場的二次探底,二是歐洲因為債務危機而不得不采取大力財政緊縮。
經合組織秘書長安赫爾古里亞認為,盡管目前歐洲復蘇步伐滯后,但其負面影響不會掩蓋發展中地區和其他經合組織成員的增長成果,全球經濟基本面依然向好,不會出現“二次探底”。
高盛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一直堅定地保持樂觀。上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奧尼爾再次重申:不會出現全球經濟二次探底。“世界經濟不過是從強勁的上半年中稍稍放慢步伐,明年的增長不會有什么問題。”奧尼爾說。NextPage
歐債危機并非全部
如果要在今年年初為2010年的世界經濟前景列舉一個“關鍵詞”,那肯定非“退出”莫屬,事實上,很多人都把2010年視作“退出之年”。然而,從4、5月份開始,“退出”漸漸開始淡出決策者和市場人士的視野,取而代之是“希臘”和“歐債危機”。困擾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的債務麻煩,被認為是拖累世界經濟復蘇的罪魁禍首。
瑞士信貸經濟學家陶冬前不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全球的主權債務危機可能會愈演愈烈,不僅僅是希臘、西班牙的問題,英國、美國和其他許多發達國家也有類似問題,“這隨時會帶來風險意識惡化的情況”。
前英國央行經濟學家克萊爾認為,金融危機還遠未結束,未來兩年內,歐盟國家可能還會再次發生危機。他預言,歐洲目前的債務危機,最終可能導致歐元退出歷史舞臺,歐元當前的疲軟態勢會在今后幾年持續下去,而在10年或者20年之內,歐元可能不復存在。
歐債風暴的久拖不決,驚動了美國和其他G20國家的廣泛關注,這一問題也成為前不久全球金融峰會的最熱話題,并直接促使G20罕見地制定了減債路線圖。根據G20峰會的聲明,發達經濟體總體上要到2013年將債務削減至少一半,并在2016年左右實現債務占GDP比重“持穩或是有所下降”。
不過,多數業內人士似乎都傾向于將歐債危機歸類為地區性的可控事件,而非可能重挫全球的系統性風險,對全局的潛在影響相對有限。
德意志銀行董事總經理兼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近日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時指出,歐洲主權債問題還有繼續惡化市場情緒的可能,比如銀行間利率的上升,比如主權國家評級的下調,這些都可能給市場帶來短期的沖擊。但馬駿認為,綜合來看,歐債問題導致全球經濟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很小。理由在于,比希臘、葡萄牙經濟規模大幾十倍的美國、日本和德國三大經濟體經濟正以超預期的速度在反彈;同時,由于歐盟和IMF出手較早,面臨主權債風險的國家出現大規模無序違約的概率很小。
“下半年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與歐洲債務危機并不太多直接的關聯,更多的是刺激政策的撤出,另外一個影響的因素是庫存重建進程的降溫,特別是在經合組織國家。”一直跟蹤希臘和歐洲債務問題的經合組織副首席經濟學家埃爾梅斯科夫對記者說。
埃爾梅斯科夫指出,歐債危機有兩個渠道可能影響到世界經濟的增長:一是可能推高資本成本和減少資本的可獲得性,特別是在南歐國家;二是讓那些本來希望繼續推動財政刺激的國家不得不收手,進而會間接影響到增長。
“我們認為,從上述兩方面看,到目前為止,歐債危機的確對少數國家的增長帶來了負面影響,但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明顯。”埃爾梅斯科夫說。他進一步分析說,一些被認為直接受沖擊的國家并沒有受到那么嚴重的打擊。另外,當局采取了很多政策應對措施,幫助減少危機對流動性的影響。盡管銀行可能較難從彼此間獲得融資,但的確可以從央行獲得緊急融資,從而滿足短期的流動性需要。
相比暴露在聚光燈下的歐洲,少數專家更對美國的財政前景感到擔憂。曾經長期執掌美聯儲帥位的格老前不久撰文指出,美國與希臘的情況越來越相似,潛藏的財政危機相當嚴重,美國政府必須認真應對這一問題。
經合組織預計,明年歐洲國家的財政緊縮可能占到GDP的0.5%,而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國則達到0.75%。但如果對比一下美國的情況,這根本算不了什么。按照經合組織的預計,2011年,美國的財政緊縮規模可能占到GDP的1.5%到2%。NextPage
對中國影響有限
不管歐債危機會否導致全球經濟二次衰退,在可預見的未來幾個月中,世界經濟增長的放緩已是共識。在此情況下,中國又會面臨何種嚴峻挑戰呢?大多數權威專家都認為,中國的出口將受到巨大考驗,但只要應對得當,還不至于影響到中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增長。
將在耶魯教授中國經濟課程的羅奇認為,今年下半年,中國面臨著外部需求的“顯著放緩”。累計占中國出口近40%份額的美國和歐洲市場無疑是最大的拖累,歐洲的增長放緩是主權債務危機的后果之一,而在美國,經濟的持續復蘇則受制于多重因素,既有退稅優惠結束后房地產市場的需求不振,也有庫存重建神話的魔力不再,更有個人消費的持續低迷。
“所有這些負面因素,加上中國自身因為4月份以來的政策調控而帶來的房地產降溫,均預示著中國經濟到今年年底的增長可能降至8%至9%的區間。”羅奇說。
瑞信的陶冬認為,中國的出口形勢今年不會太壞,更需要擔心的是明年。“許多廠家訂單已經排到了年底或者明年第一季度,即使其中有10%的撤單,全年出口也不會太差。”陶冬表示,歐債危機尚未給外需帶來明顯沖擊,中國的出口下半年可能實現超過10%的增長,出口方面沒有二次探底風險。但陶冬也指出,明年隨著隨著各國財政的收緊以及庫存重建的完成,出口可能放緩。
馬駿則認為,在這場危機后,中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未來十年,出口和房地產將不會繼續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如果要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消費、服務業和綠色經濟必須成為新的增長點。
羅奇指出,在擺脫對出口的過度依賴方面,中國等亞洲國家要做的還有很多。他表示,上世紀90年代末,出口約占發展中亞洲GDP的35%,而10年后這一比例上升到了45%。“就在2008至09年危機的余震可能對美國和歐洲的需求產生長遠影響之際,亞洲地區卻已變得更加依賴外部需求。”
盡管如此,各大機構和專家都依然看好中國的經濟前景。“我看好亞洲——未來3年甚至會比我最近在該地區任職時的狀況更好。我認為中國肯定已經明白,在后危機時代別無選擇,只能把本國13億消費者轉變為內部增長的主要來源。”羅奇說。
在世行和IMF的最新報告中,對中國今明兩年的增長預測依然保持在10%左右的高位。高盛本月初宣布,將對中國經濟今年的增長預測下調至10.1%,此前的預期達到了10.1%。奧尼爾認為,中國經濟第三季度的增速可能接近8%,但隨著緊縮臨近尾聲,第四季度中國經濟會重拾增長動能,明年的增長很有希望同樣達到10%的雙位數。
在一些人看來,與中國經濟第一季度高達11.9%的增長相比,預期中低于10%的下半年經濟增速無疑是一個不小的倒退。不過,羅奇指出,從12%左右降至近9%的增長,對已經明顯感受到通脹升溫的中國來說并非全是壞消息,這會令通脹的壓力得到有效緩解。
“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二次探底不太一樣,我認為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能夠確保9%至10%的增長,這是好的、可持續的增長幅度。”瑞信的陶冬說。
在極端的情況下,投行野村指出,亦無必要對中國經濟硬著陸過于擔憂。“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局勢都不像2008和2009年時那么糟糕,同時歐洲的危機也沒有過去兩年全球衰退的沖擊那么大。”野村的中國經濟學家孫明春在最新報告中寫道。
根據野村的統計,在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期間,全球實際GDP下滑了0.9%,中國的出口因此減少了16%。而這一次,即便歐元區重現去年那樣的衰退,中國的出口也不會再現去年的跌幅。“除非相信歐元區目前的危機會再度引發全球性經濟衰退,否則我們認為,這次來自歐洲的沖擊要遠小于2009年的那次。”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