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0-07-15 07:36:00
中移動“扣費門”事件余波未了,近日,又傳出有一批號稱為公務員卡套餐的手機卡在市面上流通。“移動60元包月套餐,每月只交60元包月,打接電話,發短信上不封頂!”
是“餡餅”還是“陷阱”,《每日經濟新聞》針對上述情況致電中移動負責新聞的相關人士。該人士表示,中移動不接受電話采訪,同時該事件發生在廣西,集團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核實。
用戶話費每月置零
通過調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這種所謂的60元包月套餐卡出現在許多淘寶賣家的店鋪上。對于該卡的來龍去脈,淘寶店家也做了相當清楚的解釋:1,包月不封頂套餐內電話所包含的費用為:含手機月租費、來電顯示、全國漫游通話費、手機間點對點短信費等,其余部分按標準資費收取;2,本套餐因為是超級優惠套餐,所以不能撥打168開頭和其他開頭的聲訊電話及SP短信群發;3,60元包月,無限打,不封頂,資費有效期到2030年;4,本套餐是公務員卡,不對市場銷售,只有在網上營業廳月初出賬后查詢資費真實性,顯示欠費不會停機,次月出賬后系統自動優惠減免,每號碼都有移動的資費協議。
為了了解該卡的進一步信息,記者輾轉找到了購買該卡的用戶小王。在小王提供給記者的相關信息資料中,記者了解到,該卡為廣西柳州移動制作的卡,促銷項目包括全球通8元國內漫游包、全球通5元區內漫游包、(一費制)全球通∕動感地帶長話優惠包等。小王表示,該卡是通過朋友的渠道購買的,之前并不能全國漫游免費,后來交了200元的升級費,就自動升級成了全國免費。“這個卡很好用,不管你打多少電話,發多少短信,每月資費都是60元。”
為了證明該卡的有效性,記者通過查閱小王的話費清單了解到,該賬戶在4~5月的話費均為60元。以5月為例,小王當月話費清單為163.05元,但在移動的賬單中,卻將剩余的應繳納話費以補收補退的方式補貼給了小王。
“這就是所謂的當月通話置零,也就是說移動公司自己將用戶的話費置零。”廣西中移動的合作代理商魏明 (化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的采訪時表示,而該套卡其中的貓膩就在于擁有柳州財政200、300當月通話置零等項服務。
那么,小王的這種套餐卡是個案還是普遍現象?究竟還有多少這樣的卡流通在市場?而這些卡又是如何流出去的?記者在北京馬甸郵幣卡市場手機卡批發大廳發現,幾乎所有的店鋪都赫然打著“出售商旅卡”的廣告牌。
“無月租移動全國無漫游卡,最低消費39元贈送500兆上網流量。8:00~22:00全國打電話一律是0.19元/分鐘,其他時間全國打電話一律是0.13元/分鐘。”店家熱情地向記者推薦。據介紹,該店有各種省市的卡,廣東卡、浙江卡、廣西卡等等。
“這些卡都是從哪里來的?可靠么?”記者提出了疑問。
為了讓消除記者的顧慮,店家表示,這些卡都是從運營商內部拿出來的。運營商在一定的時間都會制定一些特別優惠的套餐,還有針對一些特殊人群如公務員、警務人員、集團客戶等制定的套餐。
據該店家介紹,只要記者提供身份證,所謂的政信通、警務通、事業通等均可以辦理,過戶費另交,一個卡50元。而上述優惠卡的價格也不等,100元200元的都有,還有一些好的號碼甚至報出幾十萬元的天價。
“有沒有廣西柳州卡,60元包月不封頂的那種。”當記者詢問時,老板先是一愣,然后表示“這種卡是漏洞卡,有風險,我們不敢賣。”不過老板同時也聲稱表示,上游供應商有貨,最低價4800元。
【稿件聲明】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如需轉載或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錄官網:http://www.uoper.xyz |
成本300元 市場炒至8000元
一名曾代理60元包月不封頂移動卡的代理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據他了解,這張卡辦理的成本費大概只要300元左右,而他從一級代理手中拿到該卡的時候進價已經到了1300元。通過查閱網站記者發現,從移動內部倒手出來到一級代理,再到終端的代理商,該卡在淘寶上已經賣到了4900元。
“有的市場上現在甚至已經炒到了8000元了,目前還嚴重缺貨,原因是移動內部已經不出貨了。”上述代理商表示。
“運營商內部都有針對例如公務員、警務人員等不同特殊群體制定的優惠套餐。”魏明表示,而這些特殊資費卡也就被一些內部員工和代理所利用,成為牟取暴利的特殊渠道,而他們也成為該利益鏈條的受益者。
該代理商表示,該卡被稱為“移動超牛卡”,這也是到目前為止市面上最優惠的一張卡了。但他同時透露,此卡也有一定的風險性,如果被移動內部察覺,肯定會停止用戶使用。為了怕惹麻煩,他也只進了不到10張的卡。
上述代理商強調,在賣卡的時候,也會對用戶說一些風險自擔的話,自己只是代理銷售行為,移動才是提供服務的主體。“在使用中如果出現因移動方面原因造成的問題(比如更換套餐、強行終止服務等非本店所能掌控的違規行為),我們可以提供咨詢和協助追究移動公司的違規行為和法律責任,但不會替移動公司承擔相應后果和責任。”
不過,該卡的確為代理商帶來了“高額”利潤。“這批卡倒手一賣,我就賺了2萬元。”
魏明也對記者表示,一般代理商從運營商拿到的手機卡利潤大概也就控制在20元~50元之間。相比較而言,這種特殊資費的卡往往更有市場。
“正規的卡是沒有市場的,因為在本地資費的漫游狀態下便沒有了任何優勢。”魏明表示,由于這種特殊資費的卡非常有“誘惑力”,因此即使有風險存在,也有人愿意鋌而走險。
律師指或涉國資流失
令記者不解的是,像60元包月封頂這樣的卡,本身就存在著漏洞。不論用戶消費多少話費,每個月只收取60元,剩下的全部清零,那么被清零的話費又讓誰來買單呢?上述行為是否可以歸結于移動內部的管理漏洞?
移動內部的相關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表示,移動內部的計費系統有著相當嚴格的制度,每個資費項目的最終確定都需要有領導審批才可以執行。而為了保證競爭力和照顧特殊用戶,制定一些優惠的資費卡在移動內部也是相當普遍的。
魏明表示,在運營商內部,以成本換業績的現象比比皆是。員工為了完成KPI(關鍵績效指標)考核,同代理商勾結,開通一些假身份證注冊的手機卡,或者私自為其開通資費業務,再由代理商幫忙銷貨,以完成業績考核。
廣西移動的某基層員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在內部的確存在一些暗箱操作的現象,原因在于許多KPI考核明顯就達不到,重壓之下只能作假。
“有可能是內部員工利用這種便捷將其他的用戶編入了特殊資費用戶謀私利。”上述中移動人士表示,不過他強調,如果查出,這些流通出去的卡也將取消特殊資費的待遇,這也就造成了大規模的用戶投訴。
針對上述事件,北京匯佳律師事務所律師、北京市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主任邱寶昌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所謂的特殊群體享受特殊待遇是否應該是在工作的前提下、這種特權經濟如何來定性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邱寶昌表示,對于像中移動這樣的央企,將特殊的待遇變相地給予少數的利益團體,是否有國有資產流失的嫌疑?作為一個上市公司,是否應對股東負責?而其員工利用職務便利倒賣卡號也涉嫌不當得利。“作為央企的電信企業,國資委應該發揮監管的職能,而電信企業也應該自律。”邱寶昌表示。
【稿件聲明】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如需轉載或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錄官網:http://www.uoper.xyz |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