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21 01:31:07
除沒有“上述領域中僅廢舊輪胎翻新設備國內市場每年規模就達50億元”這句話之外,王玉泉報告中的這兩段內容與張廣榮所寫的一字不差!
每經記者 胡玉慧
在“打工皇帝”唐駿深陷“學歷門”之后,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又了解到了A股市場上相當少見的一幕——券商研究員發布的報告居然出現抄襲!不僅照搬其他券商分析師已經發布研究報告的重要觀點,甚至還出現全文抄襲、全文復制的現象!
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東興證券計算機行業研究員王玉泉的身上。
青島軟控研報多處重合
7月初的一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MSN上接到深圳一位私募人士發來的PDF文件。
記者收到的是兩份研究報告,打開之后看到都是對A股上市公司青島軟控(現更名為軟控股份)的深度研究報告。一份是由日信證券IT行業研究員張廣榮撰寫的《青島軟控:研發實力強、進口替代空間廣闊》;另一份則是東興證券計算機行業分析師王玉泉的 《青島軟控深度報告之二:換個角度看軟控之行業屬性問題》。兩份報告發布時間相隔半年,前者發布于2009年4月6日,后者則發表于2009年10月23日。
然而讓記者感到吃驚的是,盡管發布時間落后于對方半年,但王玉泉撰寫的這份報告中卻有不少內容讓人相當眼熟。上私募人士在MSN上告訴記者,當他第一次看到兩份報告時,也是同樣反應,“王玉泉研報中的相當多內容居然與張廣榮之前發布的研報重合,不知道這是什么原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看到,在王玉泉報告開頭第一部分 “報告摘要”中,“設備控制軟件保證公司產品競爭優勢”和“研發能力決定公司行業立足點的穩定,未來市場空間巨大”兩段內容,在張廣榮于當年4月發布的研報中也可以見到,除沒有“上述領域中僅廢舊輪胎翻新設備國內市場每年規模就達50億元”這句話之外,王玉泉報告中的這兩段內容與張廣榮所寫的一字不差!
難道是兩位分析師在相隔半年撰寫同一家上市公司的研究報告時,從上市公司那里獲得了同樣資料,所以才產生這樣的巧合?記者仔細閱讀了上述內容,發現兩位分析師用同樣的字眼闡述了軟件產品在青島軟控中的營收比重、近三年毛利率水平、青島軟控自身技術儲備等基本面信息;同時在闡述了以上信息之后,兩位分析師所得出的結論也幾乎一字不差。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難道是兩位研究員“英雄所見略同”?
為了了解事情原委,記者立即致電日信證券分析師張廣榮。張廣榮在看完記者發去的兩份報告后也顯得相當驚訝,并給予記者書面回復。
張廣榮表示,青島軟控這份報告,是他在去年赴上市公司調研回來后寫的。報告中不少觀點,是他經過本次調研、同青島軟控高管交流后對公司形成的新認識,當時那份報告是第一次發布。除前述內容與他報告雷同之外,東興證券報告正文中“自動化控制設備降低輪胎企業生產成本”這一部分的觀點和論據,以及再往后“翻新輪胎處理技術符合環保的要求”這一整段,也能在他自己研報中找到同樣內容。
北斗星通研報全文復制
而更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吃驚的事情還在后面。
記者隨后檢索了由王玉泉撰寫的其他研究報告,竟然發現在今年也發生了同樣的抄襲事件。
東興證券在今年4月2日發布了對A股上市公司北斗星通的調研快報,署名依舊是計算機行業分析師王玉泉。
然而這份研報的正文內容,居然與天相投顧分析師鄭常斌所撰寫的《北斗星通:北斗系統建設全面展開,迎來發展良機》一字不差!而鄭常斌的發布時間是今年3月10日,較東興這份研報早了約20天。
怎么可能又出現這樣的事情?記者一度擔心是不是自己看錯了,畢竟在公司基本面以及近期經營情況方面,上市公司提供給前來調研的機構和券商都是同樣材料。然而仔細對比后,記者不得不承認,兩份報告確實一字不差。
難道是兩位分析師是同時去公司調研,彼此交流形成了共同觀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聯系了上市公司。北斗星通董秘段昭宇回憶,雖然已是今年一季度末的事情,不過兩位研究員并不是一起來的。其中,天相投顧研究員鄭常斌到公司去過兩次;而東興證券分析師王玉泉則是在鄭常斌之后,是和多家機構一起來公司聯合調研的。
另外,記者還聯系了天相投顧分析師鄭常斌。鄭常斌表示,不便就此事發表意見,不過他開玩笑道:“這說明我報告寫得還行,人家認可我的觀點。”
在東興證券研究報告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王玉泉是清華大學學士、碩士、博士,2008年加盟東興證券研究所,擔任計算機行業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