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新拆遷條例未死 只是成了“植物胎”?
2010-07-27 02:10:09
馬光遠(經濟學家)
在共和國的立法史上,很難想象,有這么一部法律,其立法涉及公民重大財產安全,在公開征求意見半年之后,卻依然不見有任何 “出生”的跡象,甚至連“胎動”都難以看到。這部法律,就是被坊間稱為“新拆遷條例”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征求意見稿)》。
眾所周知,“新拆遷條例”的突然提速緣于兩個不得不面對的理由:一是不和諧的拆遷事實,因拆遷引發的自焚慘劇,成為學者們公開上書呼吁終止 “舊拆遷條例”的最大契機;二是法制困局,2007年出臺的《物權法》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這使得并非基于“公共利益”的舊的拆遷條例成為和 《物權法》等沖突的“非法”的法律。早在2007年8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就授權國務院制定新的拆遷法規,以解決法律沖突問題。
這樣,在2010年1月29日,國務院法制辦正式公布了 《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 (征求意見稿)》之后,要求民眾在2月12日前,就這部條例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但現在,距離2月12日已近半年之久,作為立法機關的國務院法制辦卻未就征集的意見進行說明或者公開,也未就這部條例的下一步立法程序給予明確的表態。一邊是各地在新的拆遷條例出臺之前,大干快上,爭分奪秒的拆遷熱潮;一邊卻是立法機關的罕見沉默,以至于出現了連錢學森先生回國建立的首批實驗室都被強拆夷為平地的命運。
對于“新拆遷條例”的立法進程,有參與立法的學者表示在地方政府的阻撓下,已經“胎死腹中”;有另外的學者認為,新拆遷條例并沒有死,依舊在推動中,并且很有可能與《土地法》的修改統籌考慮,將導致更大不公的農村拆遷問題也加以兼顧。
不管“新拆遷條例”是死是活,現在擺在公眾面前的一個不爭事實是,在公開征求意見截止日過去近半年后,立法部門既沒有任何推動立法的實質性舉措,也沒有就收集到的意見進行整理和說明,因而引發立法“已死”的爭議,這在筆者看來一點也不意外。特別是在高調和大張旗鼓公開征求意見之后,卻對公眾的意見沒有任何的交代,最起碼是對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極大不尊重。
我們知道,“新拆遷條例”的修訂,可謂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是一個真正告別對私有財產野蠻褫奪歷史的重大事件。盡管國務院法制辦1月29日發布的 《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補償條例(征求意見稿)》無論在公共利益的認定、還是搬遷程序、補償的市場化定價等核心問題的制度設計上,都存在著諸如此類的殘缺和不足,但相較于2001年出臺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都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就制度的演進而言,征求意見稿與其說是對以前拆遷管理條例的修訂,毋寧說是依據《憲法》和《物權法》起草的一部全新的國家征收條例。《條例》所確立的只有“出于公共利益的征收行為,才適合這個條例”的核心理念,成為統帥征求意見稿所有條文的靈魂,也成為“新條例”與野蠻的舊拆遷條例正式決裂的宣言。舊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中,商業拆遷與公共利益不分的最大制度弊端徹底被征求意見稿所遺棄,這是這部條例之所以為民眾所期待的關鍵所在。
正因為“新拆遷條例”的修訂不僅僅是一部法律的問題,而是能夠成為重大轉折的法治事件,所以參與者甚眾,普通民眾也好,專家學者也罷,都注入了極大的熱情來參與“條例”的修改和討論,其參與度絕不亞于幾年前的 《物權法》和新《勞動合同法》的修訂。然而,遺憾的是,一晃已過近半年,以此征求意見稿為藍本的新拆遷條例何時能正式出臺,國務院法制辦領導卻表示“無時間表”,而學者們卻一廂情愿地解釋為統籌考慮 《土地法》修改。我們不知道條例在公開征求意見的過程中收集到多少民眾的公共智慧,更不知道在這近半年中,條例的出臺又面臨多少阻力,我們只知道,暴力拆遷依舊,一些民眾的私有財權的神圣依舊不過是法治的烏托邦,而“新拆遷條例”即使未死,也似乎已經成了不知道何時能面世的“植物胎”。
的確,“新拆遷條例”給了某些地方政府回歸文明的法治窗口,但是很顯然,這部法律的出臺已經遭遇了極大的阻力和寒流。“新拆遷條例”何去何從?這不僅僅是一部法律的選擇題,更是中國民眾的私有財權是否能得到真正保障的政治答卷。何時交卷?交什么樣的卷子?的確攸關中國的法治進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