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6 02:34:53
總耗資超十億元的“中國丹霞”捆綁申遺成功的消息傳遍了中華大地,其中,率先提出全國丹霞地貌聯合申遺建議的“牽頭者”,也是捆綁申遺成功的六大景區之一的“湖南崀山”,因此變得格外引人注目。
每經記者 李卓 發自北京
“假設申遺(申報“世界遺產”)不成功,新寧縣的經濟發展起碼倒退十年。”
近日,被稱為“史上最牛申遺”,總耗資超十億元的“中國丹霞”捆綁申遺成功的消息傳遍了中華大地,其中,率先提出全國丹霞地貌聯合申遺建議的“牽頭者”,也是捆綁申遺成功的六大景區之一的“湖南崀山”,因此變得格外引人注目。
《每日經濟新聞》調查發現,雖然即將到來的慶祝活動讓這樣一個位于湖南西南的偏遠小縣城充滿了歡歌笑語和美好憧憬,但對于一個年財政收入在2008年才剛剛突破2億元,就花費4.5億巨資“豪賭”申遺成功的湖南崀山所處新寧縣來說,這樣的“破釜沉舟”之舉,依然讓許多的當地人士心有余悸。
而這僅僅只是諸多 “中國式申遺”版本中的一個微小縮影。
公開數據顯示,山西五臺山風景區整治搬遷等就花費8億元;河南登封的“天地之中”,政府9年花費了8億……動輒幾億的申遺成本在中國諸多地區早已司空見慣。
【崀山樣本】
“欠的債這輩子恐怕都還不完”
“幸虧申遺成功,不然欠下的債恐怕我們這輩子都還不完。”昨日(8月5日),一位在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處工作多年的資深老員工王明(化名)打趣地對《每日經濟新聞》說道。
不同于經濟發達城市,4.5億,對于新寧這樣一個年財政收入在2008年才剛剛突破2億元的地方縣政府來說,幾乎來不得半點閃失。
“我們是在巴西利亞當地時間8月1日4時,北京時間8月2日4時48分獲得的第一消息。”王明一字一頓地把此次崀山申遺成功的準確時間分秒不差地告訴記者。之所以記得如此清楚,王明坦言,在等待最后消息的那些時刻,所有同事幾乎都寢食難安,而在真正捧回“世界自然遺產地”的金字招牌之后,大家才仿佛松了一口氣,整個新寧縣城都沸騰了,因為對于他們及整個縣城來說,經濟壓力實在太大,而這個結果對于他們也因此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王明表示,雖然和諸多同事一樣,對于申遺欠下的巨額債務有著諸多的擔憂和不確定,但現狀讓他們覺得,目前唯一的希望,就只有去相信申遺可能帶來的巨大的、翻天覆地的經濟變化和騰飛。
“申遺之舉真可謂破釜沉舟。”多位崀山當地人士也對記者感嘆。
“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風景賽桂林”,早年現代著名詩人艾青在這里的一句深情贊嘆,就點亮了這個偏遠寂靜卻又不失秀麗的南方小鎮。然而,雖然山水地貌得天獨厚,崀山多年依然少為世人所知,大有“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落寞。
據熟知崀山申遺整個過程的王明介紹,長年來,當地新寧縣政府沒少在崀山旅游上下功夫。新寧地處湘桂交界,南鄰廣西桂林,北與張家界呼應,但即使擁有這樣優越的地理位置,旅游經濟依然難見起色。尤其與相隔僅142公里的廣西桂林相比,相差千里。
2006年7月,在第十屆全國丹霞地貌旅游開發研究會上,湖南崀山率先提出全國丹霞地貌聯合申遺的建議。
無疑,這次成功捆綁廣東丹霞山、浙江江郎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和貴州赤水共6地組合而成的 “中國丹霞”,在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0處世界遺產的消息,強烈振奮了新寧當地的所有資本。
而事實上,接下來擺在湖南崀山新寧縣政府面前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申遺4年來,各項總投資高達4.5億元人民幣的工程建設,讓當地老百姓和官員滿懷希望卻又忐忑不安。
《每日經濟新聞》從崀山當地多位知情人士處了解到,雖然崀山旅游收入近來呈逐年上升的態勢,但受各種開發條件限制,去年崀山的旅游總收入也大約不過450萬元 (早幾年才一兩百萬);而就算今年定下的目標是1500萬,申遺成功以后,光每年的景區保護和維護,就需要至少上千萬的費用。同時,4.5億的申遺花費已經讓年財政收入剛過2億的新寧縣政府欠下了巨額債務。申遺成功后,下一步持續的交通、道路等硬件設施建造,人員培訓、服務方式等軟實力的提升,以及今年下半年即將進行的國家5A級景區申報工作,都依然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這對于許多年來財政收入僅僅上億的偏遠縣城來說,在邁出挑戰申遺成功的第一步之后,迎來的將會是艱難而任重道遠的更多步。
【歷史對比】
“世遺”真能成搖錢樹?
不可否認,申遺成功對地方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某種程度上的確顯而易見。當年,鮮為人知的山西平遙、云南麗江等古城就因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聲名鵲起。
公開數據顯示,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平遙古城,1998年門票收入從申報前的18萬元一躍至500多萬元,翻了近30倍;云南麗江古城在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后,其旅游綜合收入達到13.44億元,占了麗江國民生產總值的50%。
正因如此,人們真正擔憂的是,各地政府之所以對申遺趨之若鶩,或早對其寄予了過多的經濟厚望。申遺成功,對很多地方來說,就代表“丑小鴨變白天鵝”,不僅可以提高景區的知名度和景觀檔次,更重要的是,可以立刻身價百倍,在各方利益驅使下,恐怕難以保證申遺保護自然、文化遺產的真正意義所在。
坐擁“世界自然遺產”金字招牌的湖南省張家界1998年就曾因“超容開發”被聯合國遺產委員會亮“黃牌”警告。而為了“摘黃”,恢復武陵源的自然風貌,張家界當地政府不得不將景區內近34萬平方米建筑物全部拆除,此舉花費10億元人民幣,比當時已獲得的經濟收益高出數倍。
同時,多位旅游業內資深人士也對《每日經濟新聞》強調,申遺并非一定就是完全的“搖錢樹”和“提款機”。
例如前段時間熱炒熱議的平遙古城門票漲價風波,就被曝自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后,深陷“公務接待”之困,平遙一年最多公務接待10萬人次,僅門票一項就少收入1200多萬元,不堪重負。并據透露,盡管申遺成功已經十年有余,平遙仍然因缺乏保護資金導致城墻坍塌,若要為古城開發所需的新城開發及古城搬遷,至少還存在20多億元的資金缺口。
“雖然申遺能夠極大提高景區的名氣,但出于申遺本身的保護目的以及當地地理條件的限制,申遺成功的地方不一定適合開展大規模的旅游業,比如說邊遠山區,更要避免過度開發,不能簡單地劃定申遺對實際旅游經濟的利好利壞。”安邦咨詢旅游分析師袁毅對 《每日經濟新聞》強調。
記者觀察
中國式“申遺”路在何方
每經記者 李卓 發自北京
我國雖然申報世界遺產起步較晚,但自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至今,已經擁有40處世界遺產,規模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排名全球第三。
今年《世界遺產公約》187個成員國總共派出了800多人出席世界遺產大會,其中僅中國就派出了近百人,不少中國與會者表示抱著學習和了解的目的去參加。
昨日,記者在國家文物局的網頁上查閱到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列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清單項目的準確數字是35個,但這其中的多個項目又同時捆綁多個不同省、市、地區的景觀、古跡,這樣加起來列入預備申報清單的景觀、古跡總共或超過100個——這還不包括許多沒有得到國家批準,但仍在“孜孜不倦”努力的項目。
國家文物局新聞與宣傳處的相關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文物局只負責督查各地申遺條件是否符合,至于各地政府為了達到申遺條件,耗費多少人力物力,文物局沒有統計,也沒有提出過任何要求,全權由當地政府根據各自不同情況和財政實力自行安排,他們無法對此作出評論。“中國丹霞”申遺辦的工作人員也給出了類似的說法。
無疑,湖南崀山只是諸多中國式申遺的一個微小縮影。包括和其一起捆綁申遺“中國丹霞”的其他旅游景區,他們散落在經濟并不十分發達的地區,當地政府都花費數億。他們積極爭取的出發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定程度上也值得肯定。
但為何各地都愿意大張旗鼓地興辦申遺?申遺是否一定就需動輒數億?而動輒數億的申遺投資是否又一定代表一本萬利?尤其對于許多經濟尚欠發達的地方政府來說,為申遺傾盡所有,財政重壓之下,是否依然能保證對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那些超負荷的申遺投入究竟又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得以回收?同時,在各地長達多年的申遺過程中,為了應付各種檢查,怎樣避免大量的工程重復建設,避免鋪張浪費甚至貪污腐敗?這些,對于已經排號快達一個世紀的中國申遺大軍來說,是絕對值得深思和警惕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