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中國經濟陷入滯脹”是杞人憂天
2010-08-15 23:48:24
馬光遠(經濟學家)
8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7月份的宏觀經濟數據,不出所料,CPI同比上漲3.3%和之前海關發布的進出口數據比較靚麗之外,其他一些指標的數據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漲幅的回落。比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4%,但比6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1~7月份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9866億元,同比增長24.9%,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6個百分點;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253億元,同比增長17.9%,比上個月回落0.4個百分點。
一方面是物價快速上漲,另一方面又是衡量經濟“景氣”的一些指標出現了不同程度地下滑。而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7月份已經回落到51.2%,比上月回落0.9個百分點,這已經是PMI連續第3個月下降,并創下17個月來最低水平,幾近牛熊分界線。從數據來看,似乎經濟已經顯露出“滯脹”的典型特征。
判斷中國經濟未來是否會陷入“滯脹”的泥沼,其實非常簡單,一是看物價未來是否會進入上升通道,呈現通脹的狀態,二是看經濟是否真正下滑乃至于停滯。當然,如果從宏觀經濟學的經典理論出發,中國經濟出現滯脹的概率基本為零,因為增長率不可能低于零,但考慮到中國約定俗成的“保八”思維,我們以8%的增長率作為底線,如果經濟增長低于8%,物價進入通脹的態勢,則基本可以喻之為“滯脹”。
首先看經濟增長。事實上,從二季度開始,中國宏觀經濟的一些指標開始出現了下滑的勢頭,無論是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增加值、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和發電量等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且,一些指標下滑的速度也比較快。但總體來看,下滑的指標幅度并沒有外界渲染的那么大,更不是跳水式的。從下滑的原因看,除了一季度經濟各項指標有所過熱之外,還有去年基數逐漸增高的因素影響,如果不考慮基數因素,下滑的速度是極為平緩的。而且,一些指標的下滑,正如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11日所言,恰好是宏觀調控的結果,比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下滑,和今年國家鐵腕推行的節能減排政策不無關系。至于固定資產投資滑落至25%左右,也是今年政策調控的結果。5%的增幅,其實更能體現可持續發展,也是銀行等信貸資源可以承受的。
另外,從宏觀經濟“三駕馬車”的表現看,1~7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9866億元,同比增長24.9%,增速僅僅去年上半年回落0.6個百分點,而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253億元,同比增長17.9%,比上個月僅僅回落0.4個百分點。再看進出口,7月份,進出口值2623.1億美元,增長30.8%。其中出口1455.2億美元,增長38.1%;進口1167.9億美元,增長22.7%,月度出口值及進出口總值再次創歷史新高。前7個月,進出口總值16170.5億美元,同比增長40.9%,而去年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卻是負數。也就是說,“三駕馬車”,投資和消費表現正常,外貿表現搶眼,即使一些個別指標下滑,三季度整個經濟增長達到9.5%沒有什么問題,即使繼續下滑,保守估計也應達到8.5%以上。這樣,全年經濟增長肯定在9.5%以上。如果這樣的速度,稱之為“滯”的話,那是違背經濟學的基本常識的。
但相對于經濟增長,前半年相對溫和的物價卻令人擔憂。按照盛來運的說法,導致7月份物價同比上漲3.3%的主要因素有兩個:首先是翹尾因素,在3.3%的增長里,有2.2個百分點是翹尾“翹”出來的,所占比例高達67%,另外1.1個百分點是由新漲價因素引起的。剩下的33%上漲因素中,食品價格的推動又成了主要因素,比如,鮮菜價格上漲了22.3%,糧食價格上漲11.8%,家禽類上漲4.1%,特別是豬肉價格漲幅較大。對于未來的價格走勢,盛運來的看法比較樂觀,認為下半年雖然推動價格上漲和抑制價格上漲的因素同時存在,但總體而言,抑制價格的因素占主流,全年物價依舊會保持相對的穩定。
而在筆者看來,下半年最令人擔憂的依然是物價和以房地產為標志的資產價格泡沫。第三季度的物價走勢非常關鍵,在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下,農產品價格的滯后效應將在第三季度凸顯,豬肉價格已經連續8周上升,但上漲空間依然很大,加之弱勢美元下大宗商品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勢必使得通脹預期的壓力加大。由此我認為,第三季度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將遠遠多于抑制價格的因素,而第四季度將持平。由此可以判斷,7月份CPI3.3%絕對不會成為價格的最高點。
其實,如果把我們7月份的數據拿到全球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一份非常優秀的數據,盡管物價上漲的壓力很大,但增長基本無憂。因此,宏觀政策的選擇在關注物價的同時,依舊要堅持各項調控措施,堅持結構的調整,現在還不是為“滯脹”擔憂的時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