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睿鶇:警惕土地換社保的負面效應
2010-09-01 01:29:05
吳睿鶇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6年來首次出現夏糧減產。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稱,盡管國內不存在糧食短缺,但耕地在城鎮化中被大量占用影響了糧食安全。此外,地方政府要求農民用土地來換取社保和公共服務但無法保障失地農民的就業,將制造新的不公平。
(央視《新聞1+1》8月31日)
現在,住在城市郊區的農民中“土地換社保”現象頗為流行。所謂“土地換社保”,就是將農民承包的土地來置換社保,最早在長江三角洲一帶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初,浙江省就曾為失地農民購買保險,變一次性的土地補償為終身保障。眼下,這一做法已經向全國各地輻射開來。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種土地流轉模式不僅能實現農村土地的規模效益,促進城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通,也能為農村居民解除部分后顧之憂。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都推出“土地換社保”這一公共政策,并漸呈星火燎原之勢。但筆者認為,政府讓農民用土地“購買”社會保障的做法,不但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而且也容易激化社會矛盾,負面效應很大。
一方面,“土地換社保”并非能徹底解決農村的后顧之憂。就目前全國各地城市的試點來講,所謂的“土地換社保”所換來的只是一部分保障或者淺層次低水平的保障,并非是完全保障。具體點講,農民用土地“購買”到的社保,大多數是單一的養老保險,而且保障水平也不太高,相當于城市的低保水準。當然,有些地方為了農民進入城市后的生計也開展了一些生存技能培訓,但從效果上來看并不理想。這意味著,“土地換社保”解決的僅是農民生存問題,而很難解決農村未來的發展問題。
與此同時,“土地換社保”既有悖民意,又有可能成為部分地方政府“圈地運動”的新推手。一項公共政策的制定出臺,惟有符合民意才容易貫徹執行。而2008年8~9月,中改院組織農民土地使用權入戶問卷調查,調查覆蓋除北京、上海、西藏之外的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639村,共763個農戶,結果顯示,62.2%的農民不支持“土地換社保”這種辦法。正如農村權威專家陳錫文所言,“為什么很多地方貼了告示讓農民換社保,我給你城鎮戶口,但結果是沒幾個人去。”
更可怕的是,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假如不對稀缺的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規劃和控制,而讓成千上萬的良田眨眼間變成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那么18億畝耕地紅線恐怕很難守得住。
從憲政意義上講,社會保障是政府應賦予每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不應帶上任何附加條件,更不能讓處于弱勢群體的農民來有償“購買”。正像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調查所顯示,要解決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重要的是真正讓農民享受到與市民一樣的 “社會保障”,而不是以“失地”為代價換取保障,這才是治本之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