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曉哲:“穴居”不過是個躲避高房價的鎧甲
2010-09-02 02:45:27
畢曉哲
在鄭州市秦嶺路北段一院落,每天閑暇時,64歲的陳新年都會帶上礦燈、戴上頭盔,身穿迷彩服,拎著抓鉤、盆,走進挖掘出的巷道里,向前掘進。為了給妻女挖地下居室,老人說他已經挖了整整4年,目前已挖掘出50平方米的空間,初步實現了住人構想。“我們愛跳舞,沒事的時候就跳一會兒。”采訪中,這對年過半百的老人,踩著激揚的鼓點,在地下室翩翩起舞。
(《大河報》9月1日)
前一段時間電視連續劇《蝸居》熱播,著實揭露了當前城市中高房價的現實。而后,在某些城市房價高企、每平米幾達2萬余元時,在“蟻族”群體中又興起了一天租金僅6元的“箱居”(即住人集裝箱)。后來,北京等地又有頗具眼光的開發者搞出了一種“膠囊居”,狠狠地寒磣了高房價一把。而這位以日日掘進地下通道和空間的方式,避開地上面積空間和高房價,“巧妙”地在地下開辟“居室”的退休礦工,我們不妨稱為“穴居”,也不妨幽默地認為這位退休老漢的舉動,實際上就是現實無奈之下,為躲避高房價而給自己穿上的一個防護鎧甲。
如今房價虛高,百姓購房與租房之艱難,從這名退休礦工挖地造房的身影中可見一斑。在現實的無奈面前,中下層百姓“住得稍寬一些”的美好愿望就只能徒勞地化為泡影。
然而,再厚實的地下洞穴,也無法完全避開現實中的逼仄和無奈。首先,理性而言,這樣的地下居室未必“合法”,看似獲得了暫時的居住方便,但未必不是給自己帶來了無盡的麻煩。也許地上的建筑物屬私人所有,但房子上的一定空間和房子地下除法定審批的地下室之外,再往高處和低處說,理論上都屬于國家所有。在城市市區地下開辟一個“洞穴”來居住,規劃、建設部門、地震、防空、消防部門在知悉后未必不來“找事”。不花錢住上了地下居室,卻很可能躲不過執法部門的頻繁查處。
其次,即使獲得了免費的地下居室,別忘了有些問題可不是挖洞就能解決得了的。醫療問題上“看病貴、看病難”并未根本解決,教育不公、子女和孫子女的教育成本依然令人焦心。再加上類似于“豆你玩”、“蒜你狠”和“姜你軍”式的物價……即使退休的礦工老漢“躲”到地下,穿上“洞穴”式的馬甲,也未必能安居樂業。
房價之高,竟然將人“逼”到地下通過“穴居”才能找到“幸福”,這顯然不是正常的社會現象,也應引起有關方面重視和反思。
目前,全國各地空置的住房達到傳言中的6500多萬套,這既是對資源的一種虛耗,也難以體現溫家寶總理“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的精神。但愿在重拳治理囤房炒房之下,這樣的“穴居”現象不會再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