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遇哲:疫苗未被信任 “禍”起連串公共事件
2010-09-08 01:29:09
張遇哲
近年來,我國麻疹控制工作取得一定的進展,但麻疹疫情形勢仍十分嚴峻。目前的麻疹發病水平,距2012年實現消除麻疹1/100萬(1300例)的目標任務仍十分艱巨。之前,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強化免疫定為消除麻疹的最有效策略之一。根據衛生部的統一部署,我國將在9月11日~20日期間,對全國范圍內近1億兒童接種麻疹疫苗。
然而,謠言和質疑的不期而至,給迄今為止我國最大規模的麻疹強化免疫行動帶來嚴峻考驗。據報道,北京部分市民近日收到手機短信,稱“緊急呼吁各位家長慎重考慮馬上進行的1億兒童額外疫苗注射要求,這批美國贈送的產品完全可能是慢性毒藥”。同時,此種說法也迅速在網上流傳,引起了部分家長擔心。
面對謠言造成的公眾疫苗恐慌,衛生部的辟謠來得十分及時。疫苗全部來自國產的表態,讓“美國進口慢性毒藥”之說不攻自破;從去年開始籌備此項工作的信息披露,也有力回應了網友關于 “為何能一次拿出一億支疫苗”的猜忌。謠言止于公開。衛生部主動回應質疑,答疑解惑,彰顯了公權部門對公眾輿情的重視,有利于及時控制謠言的擴散傳播,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不過,要想徹底消除公眾的恐慌和擔憂,確保此次強化免疫行動的順利進行,我們所要做的就不能是“辟謠了之”。透過事件的背后,一連串問題值得反思。麻疹疫苗從1966年就開始使用,對于公眾而言并不陌生,怎么還會有人相信“慢性毒藥”之說?再者,實施接種的不是無照經營的街頭游醫,而是具有公信力作保障的衛生部門,怎么還會招致質疑?
事實上,麻疹疫苗的謠言之所以能夠流傳惑眾,和當下質量安全問題頻發的嚴峻形勢有關,更與疫苗接種的信任危機相連。從“毒奶粉”到“地溝油”,再到最近的南京“小龍蝦致病事件”,一系列質量事件的發生,讓公眾的脆弱神經不堪重負。就連防病減災的疫苗也未能幸免,甚至變成危害身體的惡魔。今年初,媒體曝出的“山西疫苗事件”就導致人心惶惶;緊接著,江蘇、河北兩家企業被查出“狂犬疫苗”存在質量問題,盡管生產廠商領到了3000萬元的巨額罰單,但部分產品已經被使用,事件給公眾心理和政府形象帶來的傷害難以消弭。
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個聲音都需要聆聽。對于麻疹疫苗遭到質疑,各級衛生部門不能抱著“清者自清”的態度,而應認真進行換位思考,充分理解部分群眾對于質量的焦慮,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緩解公眾的緊張情緒。首先,應該通過報紙、電視、網絡及手機短信等途徑,大力宣傳麻疹免疫的相關知識,用科學的理論占領輿論高地,同時配合公安部門展開調查,對惡意編造傳播謠言者依法懲治,以正視聽;其次,吸取“問題疫苗”事件的深刻教訓,在生產、配送、使用等各個環節實行無間隙監管,確保疫苗質量的萬無一失;此外,各醫療機構要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在接種過程中全面公示疫苗的制造商、生產日期等相關信息,認真解答接種對象的疑問,真正做到透明接種、放心免疫。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