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行潰壩 市場信心面臨大考
2010-09-19 10:48:03
每經記者 李智 王硯丹
回顧9月16日10時08分,堅守了45個交易日的農業銀行(601288,收盤價2.60元)2.68元發行價被大量拋盤無情地擊穿,成為本周證券市場最大的焦點事件之一。此后農行更是兵敗如山倒,從16日最低跌至2.61元,到17日最低跌至2.57元,之前堅如磐石的農行2.68元發行價大壩就這樣坍塌了。
隨著農行破發,股指也開始大幅下挫,截至周五(9月17日),上證指數2600點整數關口宣告失守;同時,之前市場熱炒的鋰電、稀土、超級細菌等概念股也大幅回落,一時間市場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面對農行發行價的失守,業內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中表示,盡管在自己的預期之中,但當這刻突然降臨時,心里還是感到一緊,畢竟農行發行價的固若金湯,已經成為一條凝結市場信心的紐帶,正是有了數億資金堅守在2.68元,各類概念題材股炒作才獲得了相對穩定的市場環境,而目前隨著農行潰壩,市場信心無疑將面臨大考。
農行2.68元悲情失守三大因素破金身
俯臥撐、心電圖、織布機……自7月15日以2.68元/股的發行價登陸A股市場以來,農業銀行就以“無比穩定”的市場走勢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并被大家冠以上述略顯幽默的走勢代名詞。
不過,在加息、提高資本充足率等傳聞的共振下,由各方資金共同構筑的2.68元/股的發行價大壩終于在周四(9月16日)早盤瞬間坍塌。
2.68元悲情告破
實際上,在不少市場人士眼中,在銀行股中并不具有太多估值優勢的農業銀行在脫去綠鞋之后破發都被看作是一個大概率事件,但是當這一刻真正來臨的時候,依舊令市場感到震驚。
9月16日,農行股價在開盤后半小時之內并無任何異常,如此前一般依舊在2.68元~2.69元間進行著“俯臥撐式”的走勢,但是到10時5分左右,突然風云大變,如洪水一般傾瀉而出的巨量賣單瞬間涌出,僅僅耗時3分鐘,農業銀行死守了45個交易日的2.68元發行價就被無情擊破。據交易軟件顯示,在空方發起突襲的短短3分鐘時間內,成交量接近3.1億元,占到全日成交量的21.6%。
面對突然破發的重挫,農業銀行在此之后并未發起任何像樣的還擊,之前力挺發行價的數億股“托單”也再未出現。最終,農行在16日收于2.63元,較發行價下跌1.87%,盤中最低下探至2.61元,當日成交5.43億股,換手率達5.27%,創下一個月來的新高。
正所謂兵敗如山倒,在16日跌破發行價后,農業銀行在周五(9月17日)再創新低2.57元。
三座大山壓垮農行
面對農行距離發行價漸行漸遠,投資者在驚訝之余不免產生疑問,為什么曾經如此強勢的農行最終還是難逃破發的命運?對此業內人士指出,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導致農行悲情破發。
長城證券策略分析師吳土金指出,從估值的水平來講,農業銀行在同類的國有銀行中并不具有明顯優勢。以17日收盤價來估算,農行的市盈率在9.2倍左右,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的市盈率卻為7.4倍和7.8倍。同時,農行H股折價率相對于其他銀行股也較低,這些都將影響農行A股價格。
其次,近期有媒體報道稱,銀監會將大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下限提高15%。各界普遍認為,這一消息是導致農行破發,以及銀行板塊在16日出現全線下挫的重要因素。因為該消息屬實的話,不少銀行都會面臨巨大的資本金需求,盡管銀監會在當晚就緊急辟謠,稱對大型銀行資本充足率未有新的監管要求,但市場對銀行股再融資的擔心并沒有得到徹底消除,這從農行、銀行股17日不斷走低的走勢也可以看出端倪。
最后,在綠鞋機制到期之后,一部分資金對于農業銀行的護盤熱情也逐漸消退,而另一部分資金的護盤行動則轉到了地下。近日有媒體報道稱,中金公司、中信證券、國泰君安和銀河證券四大主承銷商仍然在護盤農行,而且護盤行為可以享受到免收傭金的待遇,但是這種行為可能會招致監管層調查,而消息的爆出也會制約地下資金的護盤行動,于是之前的地下護盤資金開始悄悄撤離了。
影響
農行破發沖擊題材股 市場信心面臨考驗
隨著農行在周四 (9月16日)破發以后,上證指數也跌破2600點,之前市場資金熱捧的鋰電、稀土等一大批題材股都開始巨幅下挫。對此一些業內人士悲觀地預計,在農行大壩崩塌以后,作為資金第二主戰場的題材股,或許會跟隨農行破發,遭遇“洪峰”的侵襲。
農行跌破2.68元 題材股跳水
“農行2.68元破了!”看著朋友在網絡上發送給自己的信息,資深投資者老張立刻敲出農業銀行的代碼,在幾秒鐘短暫的停留之后,再切換到上證指數的界面。緊接著,仿佛條件反射一般將自己手中個股挨個梳理了一遍,便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在10多分鐘后,老張果斷地將手中幾只看似不錯的題材股悉數拋出。
相信和張先生一樣,在獲悉農行破發之后,絕大部分投資者在驚訝之余,第一時間都想到了大盤和自己手中的個股。而從實際情況來看,農行破發所引起的連鎖效應,確實不能忽視。
回顧9月16日,原本還僅下跌不足20點的上證指數,在農銀10時8分跌破發行價后,立刻出現巨幅跳水,下跌點數接近40點,區間跌幅逼近1.5%。
需要注意的是,受到農銀破發拖累的,除了相關的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銀行股外,前期資金熱炒的一些題材股也難脫下跌的厄運。比如近期市場最熱門的鋰電池概念股成飛集成,16日早盤短暫沖高后便大幅回落,17日更是下跌超過7%;因為資產注入預期而連續漲停的川投能源在16日下跌5.93%,17日繼續下跌4.63%;受到“超級細菌”相關傳聞推動的白云山剛在周三(9月15日)強勢漲停,而16日馬上大跌5.79%。
進入17日后,雖然銀監會對于市場上關于“上調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傳聞予以否認,但是農業銀行依然沒能扭轉頹勢,繼續下跌1.14%,再次創出上市以來的新低。在這個背景下,題材股也失去了往日的“妖性”,悉數回落。
市場信心遭遇重挫
“毫無疑問,農行破發對市場信心造成了巨大沖擊!”一位私募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前期的震蕩環境中,雖然同樣面對來自各方的不利因素,雖然指數屢次沖擊2700點都未能如愿,但在巨量資金的護衛下,農業銀行2.68元的發行價完全可以用 ‘牢不可破’來形容。”
“但是當巨額資金逐漸筑起來的‘保發大壩’在16日轟然崩塌之后,傾瀉而出的危險氛圍幾乎蔓延到了A股市場的每個角落,輕易取代了市場樂觀情緒。為什么之前一直異常堅定的主力資金會突然消失,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故事等一系列問題出現在投資者的腦海中時,對市場信心的沖擊可想而知!”該私募人士表示。
有趣的是,在采訪過程中,一些券商策略分析師都以“有些敏感”為由,拒絕談論農行破發對整個市場的影響。一位分析師還向記者透露,在農行破發之后,就接到了研究所負責人的電話,要求謹慎評論關于農業銀行破發的問題。
這位分析師向記者坦言,雖然農業銀行破發早在意料之中,但從目前的市場表現來看,這一事件確實對市場信心造成了嚴重影響。
他表示,自7月份以來,A股基本處于一個市場熱點不斷轉換的環境中,鋰電、醫藥、光伏、稀土等概念股接連遭遇資金熱炒,而為題材股熱炒提供一個相對穩定、安全環境的,正是農行這個大壩。只要農行發行價這個大壩固若金湯,那資金炒作就有足夠信心。而當農行大壩在16日轟然崩塌之后,作為資金第二戰場的題材股,自然難以承受巨大的市場壓力。
題材股“危”后才有“機”
那么隨著農行大壩在16日坍塌,題材股炒作是不是將隨之消亡呢?
“并不能斷言題材股炒作就此消亡”,長城證券策略分析師吳土金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堅定地指出,雖然近兩日來題材股調整力度較大,但是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必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肩負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任,因此一些新能源概念股、消費類個股和西部振興概念股,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還會受到資金的關注。
與吳土金觀點相似的不在少數,渤海證券分析師就指出,眾多中小板及創業板股票因其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具備良好的增長預期,從而成為市場資金的聚集地。短期內,題材股所主導的結構性行情仍難以改變,兼顧基本面保障和題材刺激的投資品種將繼續得到資金認同,如受益于節假日消費提升的商業零售和食品飲料等個股。
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一些質優題材股依舊具有良好的投資價值,但是隨著前期題材股估值的不斷攀升及管理層監管力度的加大,很多題材股的風險也在逐步積聚。比如此前遭遇熱炒的稀土永磁、鋰電池等概念股都在近期出現了明顯回調。
另外,作為市場風向標之一的新股炒作,在經歷了一個高點以后,也出現了回落的跡象。在9月8日上市的艾迪西首日漲幅達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235%,同時上市的二六三等4只新股的平均漲幅超過115%。但在接下來的9月15日,榕基軟件等4只中小板新股的首日平均漲幅不足42%,最高的雛鷹農牧漲幅也僅有65.71%。炒新熱情的消退,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整個市場信心的下降。
吳土金最后表示,綜合目前的情況來看,現在還不是參與題材股炒作的時機,投資者可以在等到市場情況逐漸穩定以后,再考慮入場。
延伸閱讀
銀行業突圍:大力發展中間業務
盡管市場自7月初見底2320點后大幅反彈,但銀行股卻集體表現疲軟,特別是在本周四(9月16日),農行更是跌破了已經維持45個交易日的2.68元發行價,工行、建行、中行更是創下一年來的新低。
面對銀行股的疲軟表現,分析人士認為,最根本原因在于銀行業巨額資金缺口打擊了市場信心,而這又是由我國銀行業主要靠“吃利差”,中間業務發展相對薄弱的盈利模式造成的。這種“吃利差”盈利模式對資本金要求非常高,而在監管要求日益嚴峻的背景下,銀行就此患上了資金饑渴癥。
嚴格監管預期下 資本金缺口還將擴大
2009年,信貸量的猛增成就了銀行的良好業績,同時也留下了再融資后遺癥。今年以來,各大銀行紛紛提出再融資計劃。招商銀行今年3月完成A+H配股,共融資217.4億元,全部用于補充資本金。興業銀行配股融資于5月底結束,募集資金凈額達到177億元。從6月開始,為了給農行IPO讓道,銀行融資節奏明顯放緩。7月,農行實現了A+H股同步上市,在行駛“綠鞋”后合計融資約221億美元,問鼎全球最大IPO。
但是在農行上市后,銀行的再融資節奏依然沒有放緩,三大國有銀行繼續排隊向市場要錢。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現在光是工行、中行、建行三大銀行股權融資需求就已經高達1800億元,并且在各自的中期業績發布會上,工、中、建三行高管均透露,再融資力爭在年內完成。
而銀行業的融資需求或許遠遠不止上述那么多。
9月12日,27國就《巴塞爾協議III》達成一致,規定全球范圍內的銀行在一定期限內將普通股比例(一級核心資本充足率)和一級資本充足率由目前的2%和4%分別提高到4.5%和6%,資本充足率維持8%不變,同時還要求建立2.5%的資本留存和0~2.5%的逆周期資本緩沖。
此外,本周市場曾經流傳銀行業資本充足率上限或將提高到15%的消息,盡管銀監會9月16日下午表示,目前對大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未有新的監管要求,但是所謂無風不起浪,銀監會實施更加嚴格的監管條件依然引起了市場人士的熱議。國信證券分析師邱志承指出,有關資本充足率提高的傳言其內容和思想與之前披露的巴塞爾協議III的要求一致,主要是提高核心資本比率和質量的要求,以及提高對系統重要銀行充足率要求,更重要的是監管部門增加了超額資本的管理,可以適時調整對行業和具體銀行的充足率要求。最終執行的方案會有所弱化,但方向不會有變化。
邱志承在通過測算后指出,假設超額充足率最終定為0%,行業整體再融資壓力不大,2013年資本缺口才出現較大上升,達到350億元;若是超額資本要求為2%,那么在2012年上市銀行就會有近2900億元的資本金缺口;而若超額資本要求達到了4%,那么2011年資本金就會有3827億元缺口。
改變盈利模式才可突圍
面對困境的銀行業,如何突出重圍,這也成了銀行業和市場正在思考的熱點話題。
某上市城商行的內部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他所在的銀行前兩年在全國各地大規模擴張開分行,但從今年以來,公司總部對于新開分行這類消耗資金較多的業務已經日趨謹慎。與此同時,公司將發展財務顧問、理財等中間業務作為工作重點,以求改善盈利結構。
從半年報來看,多數銀行今年中間業務增長迅速,民生、浦發、興業和深發展上半年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增幅均超過50%。但是總體來看,上市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仍然偏低。建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21.94%,為上市銀行最高,但是與國際上銀行普遍占比在50%以上,依然有較大差距。
某券商分析師指出,或許等到整個銀行業改變“吃利差”這種單一盈利模式,充當財務顧問、幫助客戶投資理財等中間業務占比得到大幅提高的時候,銀行股的春天才會真正到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