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人“找工作”有功,來領諾獎!
2010-10-12 04:10:12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北京時間昨晚19時,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出乎之前外界猜測,最終由美國經濟學家彼得·戴蒙德、莫滕森,英裔塞浦路斯籍經濟學家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季斯3位學者分享這一榮譽。
諾貝爾經濟學獎同時頒給3位學者,實屬罕見。獲獎的3位經濟學家的研究方向均為勞動經濟學,尤其是在失業問題研究上成果顯著。此前呼聲最高的是美國行為經濟學者理查德·泰勒和羅伯特·席勒。
失業問題是研究重點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頒獎理由中說,在勞動力市場上,很多公司有不少工作空缺,而一些失業人員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崗位。戴蒙德等人所開發的理論,解釋了市場上這種沖突。他們的理論不僅在勞動力市場上是領先的理論體系,而且這些理論可以適用于勞動力市場之外的其他領域,比如房地產市場經濟學和家庭經濟學等。
戴蒙德等人的理論首先解釋了價格和勞動者的質量有何關系,其次說明政府的干預政策能不能使市場更有效地運作。
早在20世紀70年代,戴蒙德就已經表明,很小的搜尋成本可以帶來很大的影響。至于搜尋市場如何見效,戴蒙德認為政府要有相關的作為。
他們開發了一個DMP模型,這個模型解釋了失業率和空缺崗位的形成原因。理解了這些理論之后,便能研究政府的政策,例如政府關于失業率的福利政策等。
在3位經濟學家中,戴蒙德最有名氣,他是世代交疊模型的提出者,社會保障、養老金和稅收問題專家。這位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在2002至2003年曾擔任美國經濟協會主席,上月1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剛剛提名戴蒙德為美聯儲委員會理事。
莫滕森在接受采訪時說,失業者找到合適工作要付出很多努力,在這一過程中,有效的政策完全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實現目標,“我們的研究也是為了使更多人找到合適的工作,降低失業率。”
或破中國“民工荒”難題
本次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3位研究勞動經濟的學者,可謂爆出一個大冷門。此前在美國知名預測網站ipredict.com上,兩位研究行為金融學的經濟學者呼聲頗高,其中,理查德·泰勒獲得了最高的支持度25.89%;羅伯特·席勒名列第二。
不過,獲獎的3位學者與泰勒和席勒的共通之處是,他們同是探究微觀經濟學理論與宏觀經濟形勢關系的先驅。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分析說,以前我們通常認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是兩張皮,但現在發現,二者相互交織、相互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勞動經濟學在經濟學十幾個分支中地位很高,可以說僅次于金融經濟學,這3位經濟學家在該領域方面的研究也處于領先地位。
蔡昉還說,勞動經濟學在國外不僅是主流經濟學,還是一門非常專業的學問,很多經濟學技術都是勞動經濟學產生后推廣至其他分支的。
張茉楠認為,全球新的就業危機,在中國體現得不是很明顯,但不和諧的勞資關系、劉易斯拐點等現象,給政府和決策者提供了一個看待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視角。
蔡昉也表示,不能只以勞動力過剩來解釋中國就業問題,要對“民工荒”的周期性失業和大學生就業難的摩擦性失業加以探究,用勞動經濟學理論來解決。希望這3位專家的獲獎能在中國引發人們對勞動經濟學的關注。
戴蒙德
生平簡歷:生于1940年,23歲獲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曾被經濟學泰斗保羅·薩繆爾森譽為經濟學“神童”,1966年至今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2002年至2003年被推選為美國經濟學會主席。
研究領域:主要研究宏觀經濟學,提出了經濟學中的所謂“世代交疊模型”。
莫滕森
生平簡歷:生于1939年,在美國威拉米特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之后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65年至今在美國西北大學任教。
研究領域:在勞動力市場研究和相關理論領域的學術成果具有開創性。
皮薩里季斯
生平簡歷:1948年出生于塞浦路斯,1974年定居英國,目前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經濟學教授,同時還是英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領域:宏觀經濟學中的勞動力市場、結構性變化以及經濟增長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