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記者在路上

每經網首頁 > 記者在路上 > 正文

聯合國氣候談判天津會議采訪手記:折騰尚需時日

每日經濟新聞 2010-10-17 18:18:32

宏觀部 李澤民


  1.2萬噸二氧化碳,這是聯合國氣候大會天津會議期間的排碳總量。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出資人民幣375萬元,在山西昔陽、平順等縣營造5000畝碳匯林,將需10年時間才能將這些二氧化碳吸收完畢。

  六天的時間,近200個國家在梅江會展中心,通過600多場會議,或激烈、或溫吞地進行著博弈,到頭來,抱有希望最大的國家,可能失望最大,以至于到后來的閉幕會上,有國家為了文件中一個小小的方括號被刪,而舉牌抗議。

  往后順延多年,或許誰也沒曾料想,這個星球上彼此好感的、陌生的,甚至交惡的國家,坐在一起,開始一場不休不止的、要通過大量排碳的會議而促成各個國家減碳的訴求。
哥本哈根讓人沮喪不已,曾經意圖在氣候會議上起主導作用的歐盟,這一年來選擇了唯諾。有著一臉大胡子的美國談判代表潘興,無論在今年德國伯恩的三次會議期間,還是在天津,依舊有點桀驁地說辭,極力推脫減排的責任。

  可憐諸如圖瓦盧等這些小國,在即將面臨被海水吞噬的糟糕境遇下,自己在氣候談判中發出的聲音羸弱無力,就像在7日的盤點會議上,提出的一點要求直接被否。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在關鍵期站出來,拍著胸脯喊上兩嗓子。

  歐盟沒有、美國沒有,中國也沒有。就連77國集團的發言代表居然是也門,言畢,一個個集團的說話都被固化了模式,首先是:我贊同某某、某某、某某集團的發言,我認為COP16應該能達成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協議等等。

  和來自孟加拉國的某NGO負責人聊,他眉飛色舞地說,這就是全世界的大Party,沒有哪個國家愿意擔責,那么會議將會一直下去。明年南非如此、或許在漢城會議也如此。

  穿行在一個個會場,或許鮮有人覺得這是為未來地球的命脈,提供一個發展的指南或者開注一劑良藥。發達國家沒有新的承諾,發展中國家再怎么聲嘶力竭,達成一個折中的方案,都會顯得困難重重。

  每天一大早,通過安檢然后走到材料放置區域,了解昨天都發生了什么,你會發現就那么一些詞語,被顛來倒去地說來說去。各國都在談論平衡的一攬子,可是打了六天的口水仗,到頭來連何謂平衡沒弄清楚。

  寄望夯實坎昆地基的天津會議,就這樣一天天在失望中臨期。會場內外,一天天地清冷下去,人們熱盼著能出現哥本哈根會議那般,政府、媒體、NGO三股力量攪得火熱的場面沒有出現,更別說上次有人混成政要,接受丹麥首相的宴請了。

  當三位印度的拾荒者出現在會場,打著“no time to waste”的標語,靜靜地站立在一旁時,沒有多少人能注意到他們。這種無聲的表達,淹沒在那些冗長的會議中,來自各地的人們似乎習慣了這些。

  采訪某位與會專家,他說那些在顯示器上寫著closed的會議,其實聽與不聽無甚差別,因為在關鍵問題上,現在還形不成一個具體的意見。包括有些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的人們,對全球暖化有著不同認知。

  一個讓人玩味的細節是,當國內某NGO負責人在洗手間里,用一張抽紙的邊邊角角吸凈手上的水滴時,某國的一參會人員嘩嘩地一連取出三張抽紙,在手心中攥了攥就將紙扔進垃圾箱。

  不同國別、不同膚種的人們,對于節能減排的細微差別,可以管窺到談判之路是何其遙遙,包括共同愿景、適應、減緩、資金技術及能力建設,這些方面的分歧不出所料地被放在了坎昆,于是有人說,年底COP16的壓力被放大了數倍。

  注定這是一場暫時還不能望到頭的戰役,一次關乎這個星球體溫的“爭吵”,還將繼續。當閉幕式上,格林納達、秘魯、委內瑞拉、沙特、玻利維亞等國,有些垂頭喪氣地一遍遍表達失望之時,主席臺上UNFCCC的執行秘書,緘默不語。

  沒有那個國家愿意對那個國家回應什么、托付什么,似乎一切都按程式化在走,就像彩排,所有節目過一遍,有些瑕疵幕后再議。

  可是在這些耗時耗力、大量排碳的會議之后,有些國家連表達自己聲音的機會不復存在。小島國聯盟說,發達國家必須在2020年減排45%。可潘興說了,要以哥本哈根為起點,這樣才能取得成果。

  因為在哥本哈根會議上,美國宣布在零五年的基礎上減排17%,這一目標僅相當于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4%。這與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減排的目標,有著云泥之別。

  從去年哥本哈根在寒風瑟瑟中召開,就有全球變暖的懷疑論者,大發傳單,認為這是全球的一場陽謀。如今“千年極寒”的概念勝傳多日,反對氣候變暖的力量愈加壯大。這為將后的氣候談判,注定會增加許多難度。

  難怪,在一些書店里擺放著柳下再會的那本反對全球變暖的書籍,書中認為:減排溫室氣體就是歐洲人設的騙局。當我在回京的火車上,翻看這些臆想大于實證的論調,著實不敢茍同。

  臨末,想起自幼成長的位于黃土高坡深處的那個村子,這些年來由于干旱少雨,好些村民遷往新疆,成為不由政府主導的生態移民,于是覺得氣候變暖的“掐架”,還有必要,盡管勝負難料。
 

責編 楊軍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