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腹背受敵 佛山陶瓷業遭遇“極寒”

2010-10-26 03:30:29

2008年那場金融危機讓很多陶瓷人都以為末日來臨,但是由于國家4萬億投資的推動,2008年冬天一過,不少企業的庫存又消化掉了。“雖然也倒掉一批企業,但終究不是致命的,而今年下半年的形勢卻很不明朗。”

每經記者  郭榮村  發自廣東佛山

        一輛滿載瓷磚的重型卡車緩緩駛過,揚起一地塵土。

        “雖然現在每天還有不少車輛來拉貨,但比起上半年已經清淡了很多。”百無聊賴的王學兵坐在地上,望著汽車遠去的方向,起身拍了拍衣服后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所在的廣東佛山一家陶瓷企業今天又停工了。在他的記憶中,最近兩三個月以來,像今天這樣做做停停已經不知道遇到多少回了。這樣的情況也讓他感到很焦急,因為家里的老婆孩子都等著靠他掙的工資養活。

        和王學兵同樣著急的還有佛山當地大大小小陶瓷企業的老板們。從上半年的供不應求到下半年產生的大量庫存,他們突然預感到,今年這個冬天或許比金融危機還要冷。

旺季不旺  庫存再增

        從10月18日到22日之間,被稱為中國陶瓷之都的佛山同時迎來了3場陶瓷類展會——第十六屆中國  (佛山)國際陶瓷及衛浴博覽會(又稱陶博會)、第六屆中國(佛山)國際馬賽克展會和2010年中國藝術瓷磚節。王學兵乘著沒活干的時間也會去轉轉,但是憑他的直觀感覺,今年沒有去年熱鬧。而為了吸引更多眼球,本次中國(佛山)國際陶瓷及衛浴博覽會還悄悄把名稱由過去的“陶交會”改為“陶博會”。

        “7~8月是淡季也就罷了,但是10月黃金周期間仍然熱不起來,讓人很是擔憂。”在陶博會上,一家陶瓷企業的業務經理陳先生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抱怨稱。在他看來,2008年那場金融危機讓很多陶瓷人都以為末日來臨,但是由于國家4萬億投資的推動,2008年冬天一過,不少企業的庫存又消化掉了。“雖然也倒掉一批企業,但終究不是致命的,而今年下半年的形勢卻很不明朗。”

        廣東金意陶陶瓷有限公司市場部劉晗私下告訴記者,目前大多數企業都有庫存積壓,而10月的“黃金周”竟變成了“門可羅雀”,讓企業頓生寒意。廣東唯美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建平也曾表示,今年下半年要停掉的生產線或者要倒閉的企業,甚至可能比金融危機時還多。

        事實上,陶瓷企業庫存積壓問題早就擺在了桌面。近年來新興建陶產業基地不斷出現:河北高邑、沈陽法庫、遼寧建平、山西陽泉等地區的建筑陶瓷行業都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與此同時,廣東、山東、福建、四川的建陶產品總量又并沒有明顯減少。資料顯示,2007年建筑陶瓷磚產量為50億平方米,2008年達到55億平方米,2009年則突破68億平方米,預計今年將突破70億平方米。而國內實際年需求量只有大約40億平方米,這意味著產能嚴重過剩。

        作為世界陶瓷產品出口第一大國,近年來外貿形勢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據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副秘書長尹虹介紹,2008年我國衛生陶瓷產品的出口5632萬件,僅增長1.9%。2009年出口5377萬件,下降4.5%,且同時出現出口量下降、出口金額下降、出口產品平均單價大幅下降的現象。陶瓷出口形勢已經顯示出疲態。

出口形勢再度惡化

        10月20日下午,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理事長何天雄、蒙娜麗莎有限公司董事張旗康等陶瓷行業專家和企業高管聚集在了佛山市瓷海國際5樓會議室,他們要討論的中心話題就是新“國十條”等政策對房地產的影響以及由此帶給陶瓷衛浴行業的危機。

        在佛山樂華陶瓷潔具有限公司董事長謝岳榮看來,國家對房地產的調控從長期來說對陶瓷衛浴行業影響不大,短期來說影響會比較大。因為該行業跟房地產是息息相關的,只要消費者保持觀望或者暫時持幣待購、等待降價,都將對陶瓷等建材產品產生顯而易見的影響。北京志起未來營銷咨詢集團董事長李志起也認為,未來幾年房地產行業的變化一定會對陶瓷衛浴行業起到加速推動洗牌的作用。

        而今年下半年以來,影響陶瓷行業的還不僅僅是與房地產有關的政策,人民幣升值等也成為以外銷為主的陶瓷業無法回避的問題。

        重慶四維衛浴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才友已經關注到了匯率變化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在人民幣面對越來越大的升值壓力時,外向型企業一直依賴的低價競爭力正慢慢消失。“匯率變化對我們整個中國衛浴行業可能都會有影響,因為我們的產品到國外價格會更高,我們產品的競爭能力也會相對降低。”在第四屆中國衛生潔具高峰論壇上,周才友如是表示。

        而6月份歐盟發起的大規模  “反傾銷”調查至今也讓不少企業提心吊膽,雖然最終正式抽樣名單暫時只涉及11家企業,相關企業都還在積極應訴,但如果反傾銷指控成立,中國陶瓷企業將被課以高達430.5%的懲罰性關稅,歐盟陶瓷市場或許將向中國陶瓷產品關上大門。

        在節能減排壓力下,陶瓷業更是危機重重。今年9月份以來,廣東肇慶等地對包括陶瓷在內的企業實行限電措施,已經致使當地陶瓷企業大面積停產。而陶瓷業“高耗能、高污染”的特點在越來越強調低碳環保的今天,形勢顯得更為窘迫。

行業洗牌已不可避免

        “年底肯定又會倒掉一大批企業。”在陶博會的一個展位前,來自廣東潮州的一個經銷商告訴記者,據他了解,現在不少陶瓷企業都徘徊在生死邊緣,做一天停一天是常有的事。

        廣東金意陶陶瓷有限公司國內營銷中心總經理張念超認為,總體來看,陶瓷行業未來幾年的發展趨于良性。這種良性是指市場將由5到8個主導品牌占據,從而結束品牌混戰的局面。

        某知名陶瓷企業市場部人士告訴記者,現在陶瓷產品的品牌集中度非常低,即使排在行業前列的企業市場占有率也僅僅是個位數。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共有1000多個陶瓷品牌,且產能還在不斷擴張,品牌間的廝殺注定會越來越激烈。

        在張念超看來,在橄欖型的行業布局中,處于中間的企業受到的影響更大。“農村和小城鎮為許多小企業提供了市場,城市為大企業提供了市場,反倒是中間的企業,上不去也下不來,更容易受到沖擊。”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理論上小企業有面向農村的廣闊市場,但從目前的競爭形勢看,一旦中型企業受不了壓力將市場向下轉移,小企業就會遭殃。

        在洗牌的氣氛越來越濃的時候,像王學兵這樣的一線工人正在為自己的飯碗而焦慮不安。由于資本的逐利性以及陶瓷行業的低門檻,不少企業紛紛涌向這個行業,最終導致競爭加劇。不過,在一些大企業看來,這是行業發展必然經歷的陣痛。

        有企業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他們反倒希望寒冬能來得更猛烈一些,那樣將淘汰很大一部分企業,告別行業無序發展的局面,最終有利于行業的良性發展。不過,對于大多數沒有十足信心的企業來說,已經沒有心情再談行業洗牌了。

尷尬的創新路徑

        廣東東鵬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新明至今對行業內模仿成風的現象感到無奈。他告訴記者,東鵬是一家因創新而受益的企業,但目前在堅持走創新道路的同時,卻發現這條路已經越來越不平坦了。自己投入大量人力、資金研發的新產品,但馬上就會引來大批模仿者。

        “創新者總會付出代價,研發10個產品也許只有1個能得到市場認可,而研發投入、市場推廣都耗資巨大,由此帶來的風險也就很大;但模仿者哪個產品好賣就生產哪個產品,幾乎不用付出。”東鵬陶瓷媒體主管馬俊武對記者表示。

        因此,業界也就流行一種說法,誰創新得快誰死得也快。

        實際上,模仿國內瓷磚產品已是“小巫”,更多的模仿者都把眼光瞄向了意大利。“我們老總每年都要去意大利好多次,隨時注意那邊的動向。”一家知名陶瓷企業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你看這塊,”在該企業的展覽大廳里,上述人士指了指地上一塊布滿花紋的棕色瓷磚說,“我們老總在意大利發現這款產品銷路很好,回來后立即組織研究人員進行調配,效果很好。”

        該人士告訴記者,由于創新的風險和難度很大,反倒是模仿來得更實在。“‘山寨’能達到高水平也是一種境界。”

        在談到盲目模仿意大利的問題時,張念超表示,“(相關企業)沒有找好嫁接點,沒有長遠規劃,只在乎短期業績,最終顯得不倫不類。”

        而在創新方面的乏力也成了我國陶瓷業的一道硬傷。少數在創新、多數在模仿,沒有自己的風格、也沒有自己過硬的品牌形象,行業最終只能在低端化徘徊。

提高產品附加值是前途所在

        “外國人有比你先進得多的技術和設計實力,他為什么還要買你的東西?就是因為你的便宜。”劉晗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出口的陶瓷確實相當便宜。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國內售價100元的瓷磚,不遠萬里到了國外,也許只賣20元。在這種看似悖論的后面,該人士解釋說,這樣是為了平衡產能,因為國內無法容納這么多瓷磚,只能以低價的方式出口。

        然而,近年來這種低價方式卻屢屢碰壁,先后遭受多個國家的反傾銷調查。就在近日,佛山最大陶瓷出口企業亞洲陶瓷表示要出口轉內銷。

        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內銷未必就比出口強。張念超告訴記者,在樓市觀望的背景下,房子的銷量將影響陶瓷產品的銷量,最終有可能出現陶瓷企業的倒閉潮。

        不過,化解危機的努力始終沒有停止。10月中旬,佛山市經貿局公布了《佛山市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實施方案》,計劃斥資4.13億元推動陶瓷產業轉型升級。比如一種新型建筑陶瓷薄板,厚度僅為5.5毫米,用料是傳統陶瓷的1/3,這樣的創新今后將備受推崇。

        有專家提出,賣陶瓷就是賣文化,要把自己的文化特色融入陶瓷產品當中,以提高產品附加值。或許,這才是今后中國陶瓷行業的前途所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