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峰:漲油價就談“接軌”為何沒人說“國情”?
2010-10-27 01:51:27
張貴峰
在 “9月份CPI同比增幅為3.6%,創出23個月以來的新高”,全國物價尤其食品價格漲聲一片的大背景下,成品油價格的提升,顯然具有一種“雪上加霜”式的消極疊加效應——既將直接催生物價的進一步上漲,也會極大地加劇人們對今后物價走勢的悲觀預期。
然而,發改委卻在“安撫”人們,“對價格總水平的實際影響很小”,“仍低于目前國際市場的原油價格水平”。言下之意顯然是,本次提價很合理、很仁慈,大家不應該心存不滿和擔憂。
這無疑讓人極為郁悶。“仍低于國際市場”,就一定能證明我們的油價上漲合理么?首先,目前我們加工成品油的原油并不都來自國際,還有差不多一半是國產的原油,既然如此,為什么非得都按國際原油價格計算成品油成本呢?更重要的是,即使是來自國際的原油,依據現行成品油價格機制,從原油到成品油,原油價格也并非成品油價的唯一決定因素,還要“考慮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金、合理流通環節費用和適當利潤”。可問題是,發改委在決定漲價時,并沒有告訴我們,石油企業的“平均加工成本、合理流通環節費用和適當利潤”究竟是多少;更沒有告訴我們,這些成本、費用、利潤到底是如何“合理”、“適當”?
倒是有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凈利潤分別為653億元和355億元,總計超過1000億,其中,中石油凈利潤同比增長高達29.4%。石油巨頭如此巨額利潤的水平還不夠 “適當”嗎?而如果“適當”,為什么還得必須跟著國際原油漲價?更何況,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企業,性質與“國際”不同——“它是人民的,所獲得的盈利都是為人民謀利益”(原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語),在國際原油漲價的同時,“人民的”國企央企不正應該承擔更多社會公共責任,穩定油價 “為人民謀利益”嗎?
漲價時大談“與國際接軌”、“國際價格水平”,不肯降價又祭出“中國國情”,這實際上早已成為價格主管部門解釋物價變動時的一個套路。此刻的成品油漲價是如此,此前不久的“階梯電價方案”,同樣也是如此。其實,事實正好與此相反——真要談“與國際接軌”,我們的許多重要商品需要的其實是降價而非漲價,如電價,數據顯示,相對居民收入,我國電價10倍于美國;世界發達國家居民消費1000度的電能的費用占全國月平均工資的6.79%,而目前中國這一數字是30.68%,也就是說,相對中國的平均工資而言,目前中國的電價是發達國家的4.52倍。
實際上,最該談“國情”的,恰恰正是漲價之時。比如,我們“收入水平總體偏低”“仍普遍不富裕”等,是否能夠允許和支撐得了物價的不斷快速上漲、匆忙地“與國際接軌”呢?遺憾的是,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這樣跟我們談國情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