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一對多”返面值 上升行情“解救”產品到期潮
2010-10-29 01:23:44
每經記者 徐皓 發自上海
大盤重回3000點,十月的市場大反彈也成為不少專戶“一對多”組合返回“面值”的契機。記者從渠道和投資者提供的“一對多”組合凈值數據中發現,一些長期在面值之下的產品,借市場反彈東風目前已重回凈值。在首批“一對多”產品陸續到期的當口,上升行情帶來的業績無疑成為“及時雨”。
重返面值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近期返回面值以上的“一對多”產品分別有諾安北斗1.017元、華寶中信雙重優選1.095元、長盛郵儲1.083元、博時金牛1.048元、嘉實綠色1.041元、嘉實尊享農行1.102元、添富牛3號1.031元、銀華民生凈值1.07元、交銀穩健2號凈值1.018元等。(以上數據截至10月15日)
此外,還有不少“一對多”產品近期凈值已在“面值”上下徘徊。更有此前業績表現不佳的基金公司產品在近期逾八成“回本”。
事實上,這些“一對多”產品也并非是在一夜之間甩掉虧損包袱的。據此前《每日經濟新聞》收集到的131只專戶一對多產品凈值信息顯示,截至8月13日,只有66只一對多實現了正收益,占總數量的一半。有不少虧損產品甚至已跌入“八毛”區域。不過,時過倆月,更多的專戶產品已經擺脫虧損回到面值之上。
到日期的“救贖”
“回面”不僅讓“一對多”投資者,也讓基金公司重重松了一口氣。
9月開始,首批發行的一對多陸續到期,一些尚未到期的組合也在此時點贏來一年一度的開放贖回日。由于不少產品業績不甚理想,一些持有人堅決拿回資金。而一年期的產品,如果有一個客戶不同意續約也只能到期清算。
十月的行情“解救”了相當一批面臨產品到期的客戶,使他們免于虧損。據記者不完全統計,10月、11月陸續到期或迎來開放日的一對多產品超過31只。
而對于基金公司而言,這也是一場及時雨。有基金公司專戶人士表示,業績提升一方面有利于產品續約,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產品得以站上業績“提成線”。事實上,近期邁過8%或10%業績提成線的組合也并不鮮見。
不過,在慶幸之余,也有一批9月產品到期的客戶錯過了此波行情,懊惱不已。9月有超過12只產品到期或迎來開放日。一些投資者由于對投資業績的失望,到期贖回;還有些有投資意愿的客戶則因為老產品清算,而新產品尚未對接上而踏空。
二八行情引業績分化
吾之蜜糖彼之砒霜,在這次風格鮮明的周期性行業大反彈中,與公募產品一樣,“一對多”的業績也出現了鴻溝式的分化。
在國慶節后首周,有大盤藍籌風格產品收獲了近十個百分點的收益,而隨著前期漲勢甚猛的中小盤個股的回落,重倉這些品種的“一對多”產品遭遇了災難性打擊。
南方某基金公司便是個中典型,在8、9月結構性行情下,該公司精選重倉醫藥、消費等內需行業的策略使其旗下“一對多”中不乏周漲幅超6%、7%的強勢產品。但如此方向也造成這些產品在“二八行情”中遭遇普跌。
盡管近期非周期性資產下跌迅速,但“船小好掉頭”的“一對多”也并未迅速扭轉策略。有專戶基金經理認為,內需相關的消費類個股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近期市場的調整,對于此類個股起到壓縮泡沫的作用。
上周權重板塊顯現輪動,此前遭棄下挫的中小盤股出現整體上漲,中小盤股指數與大盤指數分化急速縮小。而前一周跌幅甚重的組合,也在上周順勢補漲。由此可見,與大部分公募基金一樣,專戶“一對多”也并未大規模調倉換股。
關注通脹主題投資
國投瑞銀基金專戶投資部投資總監劉新勇日前在參加第四屆好買基金經理峰會中表示,國慶節后,擬定了快速加倉的計劃。他認為有兩大事件對市場產生了影響:首先是日本的降息,從1%的利率降到了0%到1%。另外是美國的政策,導致美元加速貶值,貶值的幅度非常快,于是出現了各個國家的貨幣都競相貶值的局面。這兩個事件,導致大多數的投資者通過思考可以發現,全球的貨幣投放量非常非常大,將來資產可能會出現泡沫化的局面。
劉新勇認為,未來很長時間的投資主題都是與通脹或者是資產泡沫有關的。“接下來的投資線索我覺得是三點,一個是抵御通脹,二是消費,第三是新興產業。”他表示。
招商基金專戶資產投資部總監兼楊奕則表示,對于第四季度股市的運行趨勢,政策環境和政策變化仍是未來市場整體走向最關鍵的因素。四季度保增長、調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三重目標結合,政策著力點將是保符合經濟轉型方向的增長點,政策預期和政策波動將使市場仍處于震蕩趨勢。貨幣政策方面,隨著二季度工業增加值回落和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加,加息可能性進一步減小;地產政策方面,由于房產稅被視為地產政策最后的砝碼,作為威懾手段,短期內出臺的概率不大。
基于此,對于周期類行業,招商基金專戶團隊相對偏好先進制造業,受益于保障房沖刺、中西部基建和區域經濟發展等相關產業;大消費行業中,比較關注景氣與政策共振,受益于通脹的行業,如商貿零售、個性化酒類、可選消費品、醫藥生物等行業。從自上而下的視角來看,制度、人口、科技與社會變革力量推動的趨勢會帶來最大的成長機會,也會是未來牛股集中產生的領域。就人口結構變化而言,專戶團隊將主要關注受益于老齡化的醫藥行業、嬰兒潮到來的兒童醫療等行業,劉易斯拐點到來的機器替代、低端消費品等行業的機會;就科技趨勢而言,可能會關注物聯網、節能環保等新興行業;就經濟轉型大方向而言,高度關注收入分配改革下的消費升級概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