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專欄

每經網首頁 > 專欄 > 正文

孫立堅:美國正向全球輸出通脹,中國準備好了嗎?

2010-11-07 23:16:10

孫立堅(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今天,農產品、大宗商品的價格在飆升,儲蓄相對集中的新興市場和東亞國家的貨幣在日益升值,面對大量的短期資本流入和本國閑置的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轉變的態勢,一些國家不得不通過加息和強化資本管理的手段來應對不斷惡化的通脹、資產泡沫的問題。這一切都在表明:美國引發的全球金融大海嘯現在正在進入關鍵的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和第一階段——2007年3月開始爆發的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機構倒閉的“次貸危機”特征完全不同;和第二階段——2008年8月開始由“雷曼破產事件”所蔓延開的全球金融體系信用借貸關系癱瘓、資金大規模撤回、各國政府無奈地被卷入到注資救市“大合唱”的那種“流動性危機”特征也不一樣;2010年第二季度開始,這個第三階段已呈現出三個主要特征和急需解決的三大任務。

應盡早抽回多余資金

        第一大任務是主要發達國家應盡早“退市”,收回全球多余的流動性(第一特征)。

        目前,各國政府的救助雖然平息了市場的恐慌,但是隨著市場的修復,缺乏流動性的資產不斷恢復了原先的流行性。政府在第二階段已經投入的高流動性準貨幣資產,現在由于缺乏新的增長點支撐而慢慢地呈現出多余征兆。如果實體經濟的修復還看不到希望,從而來不及吸收市場上閑置下來的充裕資金,那么,這些流動性很有可能通過銀行無奈的“信用創造活動”(政府給銀行的錢,銀行貸出去,因為沒有實際的去處,大部分錢又再回到銀行或資本市場,進入下一輪的“信用創造”。即銀行再將回流的資金繼續再貸,又是同樣結果,循環往復),導致流動性規模不斷被放大。而這些越來越多的資金很容易變味地進入樓市、農產品與大宗商品市場進行投機活動,追求虛假繁榮所帶來的暫時可觀的資本利得,以補償自己在金融危機中所付出的利益損失和資金閑置的機會成本。

        一旦成本推動性的通脹和資產泡沫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那么,新一輪的崩盤對全球實體經濟形成的負面沖擊會更加深刻而持久。因為不僅可能將歐美金融體系正在痊愈的傷痕再次被撕破,而且這次又把第一階段危機受害較輕的國家大量卷入進去,從而會再次刮起新一輪的金融海嘯和出現經濟第二次探底的格局。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天抽回多余的資金,就是走出這場金融海嘯肆虐的最后階段所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之一。

完善國際政策協調機制

        第二大任務是迫切需要一個完善的國際政策協調機制,以避免日益嚴重的“以鄰為壑”的政策出臺(第二特征)。

        因為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世界經濟的運行機制都是建立在經濟全球化的框架下向前推進的。當地時間3日,美聯儲已經宣布了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再次印刷6000億美元鈔票。如果歐洲國家也跟隨美國繼續采取超寬松的貨幣政策,并對外推行越來越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那么,看似歐美國家贏得了市場份額和產品價格競爭力,但是,因為它們的這種政策組合拳(低息和弱勢美元的貨幣政策),導致了其他儲蓄盈余國家通脹水平上升、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和資產泡沫膨脹,從而使得歐美國家對外經濟擴張戰略最終因為新興市場失去了活力,以及實際購買力日益下降等負面效果,而達不到它們事前預期的理想效果,會讓世界經濟的復蘇前景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于是,如何通過政策自律和借助國際政策協調的機制,來控制全球沒有增長的環境下所出現的流動性泛濫現象,將是我們徹底告別這場危機所需要完成的重大任務之一。

尋找世界經濟新增長點

        第三大任務是要盡快找到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以避免你爭我奪的保護主義愈演愈烈(第三特征)。

        盡管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新興市場國家,正在為尋找這樣的契機努力改變著過去對歐美經濟的依賴性,但是如果老牌  “領頭羊”——歐美國家,由于實體經濟的復蘇沒有跟上政府花大精力救助的金融體系的轉暖程度,很有可能各個國家的合作動力因為各自發展階段的不同而顯得嚴重不足。于是,創新、監管各自為政,發展的不平衡更會引發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這種主觀倒退的全球化政策和客觀向前發展的全球化市場,很容易再次引起金融泡沫和金融危機的問題。

        今天歐美經濟具有非常明顯的比較優勢,世界經濟止步不前,它們應該負有最大的責任。而其他國家應該加強與歐美發達國家合作,無論是從資金層面還是從人力層面上,都應該為建立新的增長點和打造一個健康有序的經濟全球化環境發揮積極作用。

貨幣政策基調是“有保有壓”

        對于中國經濟而言,需要強調的是:千萬不能忽視伴隨結構調整所出現的流動性泛濫的現象。

        我們的任務可能比其他國家更為艱巨——不僅要重視銀行體系可能產生信貸不斷放大的壓力,還要關注一批社會大眾因為缺乏完善的社保和對未來通脹風險加大的預期,不得不將寶貴的流動性投入到樓市中的現象;不僅要遏制沒有實業投資方向的產業資本不斷向金融資本轉變,還要糾正出于維護地方利益的地方政府對銀行放貸推波助瀾的政策體系;不僅要疏導少數富裕階層的大量資金進入到健康的消費渠道,以培育中國疲軟的內需力量或者鼓勵這樣的民營資本去扶持企業創新,更要強化監管措施,以減少中國目前不成熟的金融市場被大規模的海外投機資本惡意炒作的危險。

        總之,如果我們不能夠抑制今天已經出現的第三階段不良癥狀,那么,中國流動性泛濫的結局,不僅僅停留在比現在更加嚴重的通脹形勢上,而是市場自身承受不了房地產離奇的高價格,所產生的集體離場羊群效應帶來的金融危機。導致中國房地產市場瓦解的原因,很可能是來自于一個不著邊際的消息(比如美國加息),讓外國資金和本國資金大量撤出。也就是說,未來高房價的破滅,可能不用政府的緊縮政策就會被市場力量所刺破,人們會形成恐慌性的離心力,會把中央政府“推不倒”的樓價頃刻間推倒下去。到那時,即使政府想刻意地去扶持和挽救,也會因為代價太大、效果太低而不得不放棄。這對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定乃至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都會帶來巨大的負面作用。

        事實上,我們的中央政府已經充分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正在想盡各種辦法讓高企不下的樓價軟著陸,而不是急于出狠招來刺破泡沫。我相信,在“十二五”前期(政府“退市”階段),靈活的“有保有壓”(保就業和防通脹)的做法,依然會成為我們國家貨幣政策的主基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