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中國陷日漸“錫”少困局 珍“錫”刻不容緩

2010-11-17 01:55:20

隨著有色金屬大宗交易價格的上漲,受益于此的相關企業在A股市場上的表現也相當耀眼。比如錫價的上漲直接推動了我國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錫業上市公司——錫業股份(000960.SZ)受到投資者熱捧。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張國棟  發自北京

        前期,有色金屬市場各類品種大幅漲價,主要是出現了有色金屬資源的暫時性短缺。而隨著有色金屬大宗交易價格的上漲,受益于此的相關企業在A股市場上的表現也相當耀眼。比如錫價的上漲直接推動了我國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錫業上市公司——錫業股份(000960.SZ)受到投資者熱捧。那么我國錫業發展的現狀與未來究竟如何呢?《每日經濟新聞》“中國稀缺戰略資源調查”今日為你點擊錫,這一將在未來幾十年后陷入嚴重短缺的戰略資源。

        錫,因為儲量有限,與鎢、銻、稀土并稱為中國的四大戰略資源,屬于中國為數不多的具備定價能力的有色金屬資源。盡管中國錫資源儲量居世界之首,但從目前有色金屬的開采、消耗情況看,錫在10大有色金屬中又是最緊缺的品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調查發現,由于長期重開發輕治理,政府戀稅企業戀財,導致管理粗放、環保滯后、開采秩序混亂、資源過度開發等弊病在錫行業發展中日益嚴重,一步步壓縮著錫的開采使用年限。

        不過,今后全球錫資源進一步緊縮仍會繼續推高錫價,同時錫的主要應用領域——電子產品,在未來3年增速會保持在20%左右。隨著中國越來越重視小金屬的戰略地位,中國錫行業的未來發展前景依然美好。

錫資源缺口逐年拉大

        數據顯示,全世界探明的有價錫資源儲藏量僅約610萬噸(指有開采價值的資源),錫保有儲量為1100萬噸。目前,中國、馬來西亞、印尼、秘魯的有價錫資源分別為170萬噸、100萬噸、80萬噸和71萬噸,合計占世界錫資源的69%。

        而國內錫資源主要集中在云南、廣西、湖南、內蒙古、廣東、江西等6個省區,云南個舊、廣西大廠有我國最大的兩個錫礦生產基地。“錫錠仍是我們的主打產品,目前探明可開采的錫礦儲量有56.9萬噸,按照目前的開采速度夠用20年。”11月8日,錫業股份(000960.SZ)證券事務代表李澤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記者了解到,個舊礦區有良好的成礦條件,至今已進行詳細勘探和生產的區域僅僅占個舊東部礦區的20%,進一步找礦的前景廣闊。此外其他找礦地區未進行評價和勘探,據專家估計,后備錫資源共計約94.5萬噸。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全球新發現的錫礦山還很少,在錫資源實質性增加以前,錫的供給將會呈現越來越少的狀況。根據國際礦產資源評估的結果進行分析,目前世界錫資源儲量的靜態保證年限將縮短至30年。如果考慮非法開采等破壞因素,這一期限還將大大縮短。

        而我國錫礦資源短缺問題也早已凸現,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對錫資源開采程度的不斷提高,錫保有儲量明顯減少。云南錫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雷毅曾公開表示,從中長期看,錫的供應量未來幾年內難有大幅度增加,錫行業應保持供需平衡或供略小于求的局面。

        有色金屬網分析師鄔小楓表示,目前每年國內的錫礦產量比較穩定,供應還算充足,“錫作為我國的稀缺資源,不存在過剩產能的問題。”數據顯示,2010年1~9月,中國錫產量為110044噸,同比增長13.3%。整體來看,與2009年同期相比,各月產量均呈增長態勢。

        不過,今后錫供應不足的局面將更加嚴峻。“今年1~7月,全球錫資源短缺9900噸,而前八個月供應短缺量達到1.09萬噸,這一數據今后仍有擴大的可能。”生意社分析師于文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

小金屬亟待產業鏈梳理

        在中國的礦產資源版圖上,個舊市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全區累計探明的錫保有儲量為182萬噸,占全國錫保有儲量的三分之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也造就了云南錫業股份有限公司這樣的全球錫行業中的龍頭企業。

        但即便個舊的錫礦資源和錫礦企業很早就由云南錫業集團進行統一管理,統一開采、選礦和冶煉,這家全球最大的錫企也不得不面臨日漸“錫”少的窘境。

        同稀土面臨的局面類似,錫的高利潤回報激發著一批又一批的私挖濫采者。“在錫資源整合不是很好的省區,同樣存在著私挖濫采的現象,雖然沒有稀土那么嚴重,但很難根治。”廣西某大型錫企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

        該企業人士告訴記者,“因為開發過度以及私挖濫采等多種原因,個舊包括錫在內的礦產資源保有量在短時間內出現了大幅下降,結果是礦井越挖越深,礦產越采越少,而之前引以為傲的礦產經濟也逐漸坍塌。”

        “現在,我們公司40%的原料靠自給,另外60%的原料需要從國內周邊地區采購。”李澤英表示,近期原料價格上升幅度大于產品價格的上升,公司的成本壓力比較大。

        而錫的問題絕不僅存在于開采中,在加工利用上亦不樂觀。民生證券有色金屬分析師黃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小企業普遍冶煉技術較低,還不具備錫業股份做成錫錠的技術水平,(他們)挖出來錫礦后進行簡單粗加工后就出售了,在錫的利用上浪費嚴重。”

        記者進一步采訪獲悉,在國內錫業開采利用上,常常是地方國有、鄉鎮礦企以及大量私營、個體采礦者長期并存,而由于長期重開發輕治理,政府戀稅企業戀財,使得管理粗放、環保滯后、開采秩序混亂、資源過度開發。

        黃玉認為,要解決上述問題,建議以錫業股份有限公司這樣的大型企業龍頭為主體,對中小企業實施兼并重組,進而對從采礦到冶煉的產業鏈條進行有效梳理。

戰略收儲等護錫政策頻出

        為盡最大可能地延長錫的使用壽命,國家不斷出臺對稀有金屬的保護政策,其中也包括錫。

        10月28日,商務部2010年第72號公告,公布2011年我國錫及錫制品出口配額總量為1.89萬噸。較2010年的2.1萬噸的出口配額總量減少10%。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自2002年,錫及錫制品納入出口配額管理以來,其出口配額總量呈現下降趨勢。2007年降幅甚至達30%,出口配額從5.3萬噸降至3.7萬噸;2008年,配額降幅調至10%,2009年再次大幅減少配額總量,從3.33萬噸降至2.33萬噸。

        減少出口的同時增加進口。生意社數據顯示,2010年1~9月,中國共進口錫礦砂13744噸,同比增長171.4%。其中,從澳大利亞進口錫礦砂2637噸,同比增長275.1%;從玻利維亞進口5815噸,同比增長205.6%;從緬甸進口3600噸,同比增長173.0%。

        分析人士稱,2010年以來,中國錫礦砂進口除3月份出現了超量進口的情況外,其余各月則基本平穩增長。但與2009年同期相比,增幅巨大,表明中國需求在不斷增加。

        今年以來,國家工信部、國土資源部以及各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多項鼓勵資源整合、產能集中的措施。黃玉告訴記者,戰略儲備,一般分國儲和省儲兩種。“國家儲備,一般會在錫價比較低的時候進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采訪中得知,收儲工作如若付諸實施,將對相關生產企業形成利好,而中國將改變以前粗放的礦產開發方式,加強對資源尤其是稀缺資源的控制。

        “從提高準入門檻和控制開采總量到限制出口配額限制和行業整合,近日的戰略收儲及出口配額遞減更是對前期政策的進一步深化和提升。”長城證券有色金屬行業分析師耿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錫金屬需求將繼續擴大

        云南乘風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人員告訴記者,“最近,周圍原料、輔料都在漲,主要是出現了資源暫時性短缺,推高了錫價。”

        從全球的范圍看,金屬錫是2010年最先出現供應短缺的基本金屬,而錫價上漲受益最大的是上游采礦企業,如全球最大的錫生產企業——錫業股份。民生證券有色金屬分析師黃玉表示,“我們最近對錫業股份公司進行了實地調研,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看好,認為錫價上漲的趨勢不變,近期內利潤將逐步傳導至公司業績。”

        分析人士認為,未來錫價仍具有持續上漲動力。“一方面,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導致美元下跌(支撐金屬價格上漲);錫行業未來供給降幅也較大,除了公司停產檢修外,主要產錫國印尼、秘魯,由于出口政策和雨季影響產量也在下降。”鄔小楓表示。

        “行業發展如何,要看下游需求怎么樣,錫的行業前景不錯。”黃玉告訴記者,電子產品作為錫的主要應用領域,未來3年增速會保持在20%左右。

        不過,上述行業人士表示,如果錫價繼續持于高位或是升至新高,那就會激發使用替代性原材料的活動。“未來,在錫供給出現困難時,錫價有望長期維持高位的情況下,一些傳統行業在材料使用上開始取代錫。”一不愿具名的企業人士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