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薪酬發補貼 保險公司重造個人代理營銷渠道
2010-11-25 01:02:33
每經記者 李聽 發自上海
銀監會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合規銷售與風險管理的通知》(下稱《通知》)后,有業內人士認為,“按照通知,在‘1+3’的合作模式下,銀行在選擇合作保險公司時,將會優先考慮自己控股的保險公司,或者是與銀行有股權聯系的關系戶,此后才輪到其他保險公司拼傭金搶名額。”
“因此,保險公司的結構調整是一項緊迫的課題,必須通過重造個人代理渠道,一方面擴大公司的市場份額,一方面提高公司的利潤水平。”一位保險公司高管如此向記者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新華、泰康等一些以銀保為主要保費來源的公司,已經開始進行戰略調整,重新打造個人代理營銷渠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上海一些保險公司營銷部門調查發現,一些基層保險代理人,因為客戶來源渠道受限,收入水平很低。在大進大出、粗放經營的保險營銷管理體制之下,他們被人叫做“賣保險的”,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
部分營銷員生活窘迫
“夢想將實現在某某公司,夢想沒實現,到是欠了一屁股債。”面對記者的采訪,在上海一家保險公司上班的壽險顧問劉曉(化名)有點自嘲地說,“我每個月大概有2500塊錢的收入,這是個平均值,有時候還不到這些,每天見客戶要坐四五次地鐵、公交車,一個月大概得600塊錢左右,房租每月1000塊,打電話聯系客戶要花200塊,吃飯穿衣得700~800塊錢,每個月不說賺錢,還得欠債。”
劉曉還記得很清楚,他見的第一個客戶,是在莘莊KFC見的一個女孩子,見面后劉曉道明來意,然后介紹了公司和保險理財的一些觀念,女孩子一直很警惕的看著劉曉,說,“你想推銷什么呢?”
盡管劉曉硬著頭皮做完了保險理財需求分析整個流程,但他說,“當時很失敗,有一種很深的挫敗感。”不過,經歷多了,這種挫敗感對劉曉來說也還能夠承受。
劉曉在一個13人左右大小的團隊,但團隊人數并不固定,每個月他們團隊都會招一些新人進來,但也有人離去。
團隊成員收入差距也很大。“小馬哥”、“小青姐”是劉曉團隊里收入最好的2個,每個月大約有8000~10000元的收入,其他幾個從業時間比劉曉長的,則是4000~6000元。
微薄的收入讓劉曉感覺壓力很大,每天見完客戶回到單位,給客戶打電話的時間慢慢加多了。以前劉曉每天打電話到晚上8點鐘就回家了,后來他開始打電話一直到9點鐘才回去。
有一兩次,劉曉1個月的傭金收入超過了6000塊,當時他覺得賣保險也挺好。而接下來的幾個月,傭金僅有幾百塊,他便覺得生活一點意思都沒有。
劉曉的經理,每個月卻有15000~20000左右的收入。至于劉曉經理上面的總監、總經理,他們的收入對劉曉來說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更讓劉曉羨慕的是,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有6000萬元人民幣的年薪。
保險營銷員人數下降
北京市保監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北京市保險營銷員人數在逐漸縮小。2008年底,北京保險市場有保險營銷員7萬人,2009年末為6.7萬人;到今年9月底,這一數字繼續下降至6.2萬。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共有保險營銷員302萬人,共實現保費收入2305.9億元,同比下降8.8%,占總保費收入的比例也從去年同期的42.2%快速跌落至28.8%。
“保險營銷員規模萎縮的原因,在于營銷員收入的不穩定、收入低、增長停滯。”一位保險公司管理者表示。
而一位保險監管層人士表示,“很多保險營銷員都是做親戚的業務,親戚做完后就沒有開展業務的空間了。”
以3家上市保險公司為例,2010年上半年,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和中國太保的壽險營銷員人均每月首年保費分別為5072元、10331和3305元,假設傭金比例為35%,在不算續傭的情況下,對應營銷員每月傭金收入分別為1775元、3608元和1157元。
保險營銷員的新機會和挑戰
監管機構在叫停銀保 “駐點”銷售的同時,也提出“穩定隊伍、提升素質、創新模式、防范風險”的營銷體制改革。這或將為陳曉提供新的機會。
比如,泰康人壽提出“城區再造優秀代理人引進項目”,該項目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再造優秀代理人項目,就是銀保客戶到期給付之后,把客戶資源移交個人代理營銷渠道,讓代理人二次開發,達到銀保轉個險的效果,提升壽險公司的利潤空間。
據泰康人壽副總裁兼銀保部總經理賈莉萍透露,泰康今年上半年總保費收入514.8億元,其中銀保保費收入347.5億元,占總保費收入的67.5%。
“從利潤的角度講,受繳費期限和銀行手續費的影響,銀保業務的利潤空間遠低于個人代理業務產生的利潤。”業內人士表示。
業內人士透露,如果泰康能把銀保客戶“二次開發”成個人代理客戶,將遠超去年底約25億元的稅后利潤。
隨著銀保新政的出臺和銀保到期客戶給付潮的來臨,泰康面臨著將“銀保”轉“個險”這一難得的機遇,對此,泰康不惜血本,開始重金打造代理人團隊。
相對泰康高薪從同業挖人的行為,新華給予個人保險代理人每月1000元的補貼,則更容易讓業內人士認可。
而中德安聯、金盛等公司,創新的步伐似乎走得更遠一些。中德安聯的“MT”(管理培訓生)項目,大膽選用保險業之外的新人進入管理培訓生系統,在系統中通過長達3年的培訓、輪崗、跟蹤、溝通、交流、輔導,向營銷管理崗位和專業崗位 (如保險精算)輸送緊缺人才。
中德安聯首席人力資源官鞏濱表示,“對于管理培訓生,我們是先放在后方職能部門,等他們對職能部門了解之后,再根據他自己的選擇放到前沿去。”
而陳曉不久前也接到了好幾家中資保險公司銀保部門拋來的橄欖枝。“做銀保不僅有底薪,還有五金,除了正常的住房公積金,還給你交補充住房公積金。做代理人哪有這些?”一位銀保渠道經理表示。
陳曉團隊中有1/3的人,陸續在去年底和今年初跳槽去了銀保部門。正當陳曉準備去銀保渠道的時候,卻遭遇銀保“新政”,這讓陳曉頗感失落。
陳曉向記者透露了他的一些想法,“公司人力資源部新來了一個經理,是公司新來的總經理從新加坡帶過來的,負責新進人員的招聘。他坐在辦公室里,就是面試一下,每個月也就招三四個進來,但他的月薪有1萬多塊,還有四金,以及其他的一些補貼。”
“再造”個人代理渠道任務艱巨
在整整堅持了2年之后,年輕的保險營銷員劉曉哭了。
11月13日,劉曉已經決定離職。面對記者回憶他2年來的保險從業生涯時,劉曉眼角流下了淚水。
記者了解到,劉曉工作的這家保險公司剛剛被某國有大行收購了。“這個利好只是針對銀保的,對我們個人營銷渠道來說,一點關系都沒有的。”劉曉這樣解釋他離開的原因。
“像我們這樣的草根,在保險行業是很難做上去的,公司的管理層,都是跟老板有關系的,沒關系的就只能在下面賣保險,還有什么奔頭?”
銷售粗放的“大數法則”慢慢喪失效用,迫使監管層開始思考營銷員體制的出路。
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保險代理人的增速僅為4%,而去年達13%。
上海市保監局副局長李峰告訴記者,“上海是保險營銷員體制的發源地,在保險業發展初期,保險營銷員在推動保險業的發展、傳遞保險理念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一體制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保險公司應該更多地承擔一些責任,不能光想著開展業務,還要負責對保險營銷員的教育和管理。”
“針對保險營銷體系存在的一些問題,日前保監會下發了《關于改革完善保險營銷員管理體制的意見》(以下簡稱 《意見》),明確了總體思路,即“穩定隊伍、提升素質、創新模式”。首先,就是解決保險營銷員在法律體制方面缺位的問題。在此基礎之上,用四種辦法統籌協調,逐步推進。”李峰表示。
“第一種是推行員工制,現在有些公司已經開始逐步向這個方向改革;第二種是勞務派遣;第三種是專屬公司代理,即成立保險代理機構,把保險銷售隊伍從保險公司分離;還有就是采取特定代理人的方式,即保險代理人或者保險代理團隊成立自己的代理公司,從事保險營銷活動。”李峰這樣闡述一些具體辦法。
中德安聯首席運營官陳良表示,“一個人一生沒有做過銷售的話,也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保險銷售使整個社會更加安寧,也是一份非常有前途,非常有挑戰的工作。”
記者從上海保監局了解到,2010年前三季度,上海壽險市場銀保業務占比為53%,團體業務占比15%,個人代理及其他渠道占比32%。
就在記者發稿前,記者接到劉曉的電話,他在電話中說,他去了一家中資保險公司保費部門。“主要工作是一些銀保客戶的續期保費收取,以及對已有銀保客戶進行新單開發。”
“我覺得前景還不錯。”劉曉這樣看待他的這份新工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