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滅火”外資原研藥 最高降價35%
2010-12-02 01:32:23
每經記者 陳時俊 發自上海
11月2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一則 《關于降低頭孢曲松等部分藥品最高零售價格的通知》。通知中顯示:自2010年12月12日起,抗生素、心腦血管等十七大類藥品將進行價格調整,調整后將比現行規定價格平均降低19%,預計每年可減輕群眾負擔近20億元。
在這十七類藥品中,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所生產的卡托普利以及羅氏公司生產的頭孢曲松價格降幅分別超過35%和30%,受影響最大。據悉,此次藥價“滅火”的重災區也大多集中在羅氏、施貴寶這類外資原研藥的生產企業上。
“這一政策肯定會對羅氏在華業務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具體占總業務的份額和業績數字,目前還不方便透露。”昨日(12月1日),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企業傳播部高級經理曹涌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外資原研藥價格被指虛高
根據發改委《通知》所附《部分單獨定價藥品最高零售價格表》顯示,此次調價的十七類藥品主要包括阿莫西林、頭孢曲松、氟康唑、特拉唑嗪、葡萄糖氯化鈉等共171項產品。涉及生產企業包括:羅氏公司、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輝瑞公司、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北京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
記者發現,此輪價格調整的大名單中,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卡托普利價格從34元降到22.1元,降幅為35%,排名第一;羅氏公司生產的頭孢曲松售價則從93.8元降到65.7元,降幅為30%。
有業內人士表示,外資原研藥肯定會是此輪價格調整重點“關照”的對象。2005年,國家發改委為鼓勵企業技術進步,開始對外資藥企、國內知名品牌企業生產的“原研藥”藥品實行單獨定價的“優惠政策”。
據悉,醫藥行業中的“原研藥”主要是指那些化合物專利過期 (包括行政保護期結束)的專利藥品以及同類藥品 (未能申請中國專利保護,但在國內首次上市的藥品)兩種情況的“原研制類”藥品。
此前媒體報道中曾援引一份“國家基本藥物外資原研藥單獨定價與國產藥品統一定價對照表”,其中價差最高的卡托普利竟比同品種國產藥貴2319%。對照表中,列出的外資藥價格平均高出國內仿制藥1311%以上。
“國家此前已多次對藥品進行降價,但是這些外資原研藥都沒有涉及。這也使原研藥的價格和國內的仿制藥價格嚴重脫節了。”中投顧問醫藥行業分析師郭凡禮對 《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雖然這次藥價平均降幅在19%左右,但力度還不是很大,對其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對于發改委“滅火”外資原研藥藥價虛高一事,截至昨晚記者發稿,施貴寶方面尚未給予回應。
原研藥降價或攪動市場
外資原研藥此番遭遇削價,郭凡禮認為,這是一件有利有弊的事情。
“首先,降價對外資企業積極的一面是,售價降低后,能夠幫助他們進入三四線市場,進一步打開局面。不利方面,則是由于售價降低而造成利潤降低,不過我認為平均19%的降幅并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郭凡禮指出。
“同樣,對國內的企業來說,有利的方面在于,如果外資藥持續降價,醫院選擇開外資藥的積極性就會有所下降,這也剛好給了國內藥業一個機會。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外資藥品降到和國內藥品差不多的價格水平,國內藥品行業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而消費者對于外國產品的偏好可能會在此時顯現。”
不過對于降價“滅虛火”的做法,郭凡禮認為,肯定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目前“看病貴”窘境,“關鍵還是要改變國家‘以藥養醫’的整體情況,不然醫院方面熱衷開高價藥的現實就很難改變,需求仍會存在。”
不僅如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外資藥品價格真的降到國產藥的價格水平,一些外資公司可能就會停止生產該種藥品,轉而生產另一種名稱、相似功效的產品,并以創新產品的名號來重新獲得高售價的利潤。同時,由于外資藥企都是納稅大戶,一些地方企業能否真正將降價藥品的監管有力執行也值得質疑。
在降價潮不斷涌現的同時,市場上還流傳著相關部門將取消“原研藥概念”以及“年底可能出臺的上海版醫改方案中,外資高價藥可能退出上海市基本藥物目錄”的傳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