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看增減持風向抄底逃頂 尋避稅思路下的新機會

2010-12-05 09:03:48

而對于個股而言,傳統意義上的增、減持所帶來的利好和利空仍然存在。但隨著個人限售股被納入個人所得稅繳納的范疇,限售股股東的種種避稅行為,往往隱藏了更深的含義。看似兇猛的減持背后,也暗藏著投資機會。

每經記者  趙笛

        產業資本在A股市場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無論是對大盤,還是對個股而言。

        《每日經濟新聞》統計發現,每一次產業資本大舉減持或增持所形成的合力,往往引來股市的見頂或見底。若能夠掌握此規律,將有助于把握市場大勢。

        而對于個股而言,傳統意義上的增、減持所帶來的利好和利空仍然存在。但隨著個人限售股被納入個人所得稅繳納的范疇,限售股股東的種種避稅行為,往往隱藏了更深的含義。看似兇猛的減持背后,也暗藏著投資機會。  

大盤篇

產業資本“綁架”A股  指數要看減持“臉色”

        資本市場的“羊群效應”無處不在。

        雖然,單一產業資本的增減持數額并不會太多,然而就如同頭羊在羊群中所起到的引導作用,散亂的羊群總是會不假思索地跟著頭羊左沖右撞,產業資本通過其增減持行為,在心理層面左右著大盤的漲跌。

增持的利好效應

        一般來說,產業資本的增持往往出于以下考慮。

        一是為了穩定股價保增發。這種情況在熊市中比較常見。在公司公布了增發方案,但尚未實施增發的情況下,股價的連續下跌已令增發價告破,公司大股東被迫出面增持來維護股價。當然,在牛市中,產業資本進行增持也未嘗不可,只要有維護股價的動機就行。

        二是因為產業資本的確認為當前股價過低,于是入場進行財務投資。2008年大熊市的中后期,不少產業資本進場增持;而到了2009年,這類產業資本又主動退出,完成一次“高拋低吸”。

        華泰聯合證券統計顯示,增減持往往能夠給個股帶來以下幾個方面的顯著影響。

        增持方面,從時間上看,增持公告發布后,相關個股的超額收益明顯。超額收益在公告后第一天達到最大,之后日均超額收益逐漸減小,但一直到公告后第30個交易日仍然能獲得超額收益。日均超額收益大于0.5%的時間段為公告前后3個交易日。

        從行業的角度看,超額收益最大的3個行業是:機械設備、信息服務和采掘業,日均超額收益超過1%,并且獲得超額收益的比例也都超過60%,其中信息服務業能獲得超額收益的比例超過80%。

        從牛熊市看,熊市下,超額收益最大,獲得超額收益的比例也比較大;而牛市下,超額收益和獲得超額收益的比例都比較小。

        從流通的角度看,市值規模小的股票超額收益大,獲得超額收益的比例也比較大;

        從增持方的種類看,高管增持的超額收益最顯著,獲得超額收益的比例也比較高;其次是個人股東增持;公司增持獲得的超額收益相對較小。

增持波峰后一個月見底

        《每日經濟新聞》發現,無論出于何種目的,增持行為除能夠對個股產生利好外,其出現的合力,往往能對大盤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據興業證券數據統計,2008年以來,A股市場按月計算的增持波峰主要是3個時期。

        第一個波峰出現在2008年5月~2009年1月期間,增持總數從前一個月的4億元猛增至13.7億元,隨后逐步遞增,并于2008年9月達到單月增持頂峰30.4億元,此后便逐漸減少。從大盤的走勢看,此期間正好位于熊市中期、末期以及牛市初期。很明顯,增持開始放量的時間與大盤見頂時間,尚有較遠的距離。而作為增持波峰的9月份,距離見底的2008年10月28日的1664點只相差1個月,隨后股市展開了大熊市后的大反彈。

        第二個波峰出現在2009年4月。增持金額從2009年3月份的不到10億元,猛增至4月份的46.4億元,隨后又跌回10億元。從大盤的走勢來看,2009年4月底大盤出現了一波急速調整。不排除,前期并未抄底的產業資本此時進場。隨后,滬指又上漲了逾40%。

        第三個波峰是2010年5月,產業資本當月增持量升至15.8億元,而隨后的7月份增持金額為11.7億元。這也是2009年11月份以來,產業資本增持金額僅有的兩次超過10億元的月份。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7月2日的2319點剛好是一波調整的低點,隨后股市的漲幅超過30%。

        從上述3個時間段反映的情況看,《每日經濟新聞》總結出通過整個A股市場的增持金額,來判斷股市底部的兩大規律。

        首先,產業資本的增持與大盤的底部存在某種關聯,只不過大盤見底的時間相對產業資本的增持往往滯后。一方面,增持需要有一個累加效應,另一方面,市場也需要有一個反應的時間段。當股市出現連續下跌后,市場開始出現增持聲音時,這往往還未到抄底的最佳時機。

        其次,當產業資本的增持金額突然出現猛增,隨后便逐漸回落時,其增持猛增的次月,股市見底的幾率很大。股市有句諺語是“量在價先”,確認了增持的波峰,股市也就見底了。

減持限售流通股利空大

        作為公司經營決策的參與者,上市公司的股東,特別是大股東,以及上市公司的高管們,能夠在第一時間知曉公司所有重要信息。正是由于這種消息上的不對稱,股東和高管在二級市場的行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對公司股票估值的認識,或者透露未來盈利和發展的預期。

        與增持相比,一般來說,絕大多數個股的減持行為,其目的或許單純許多。產業資本認為股價已經過高地反映了實際價值,便會有減持的沖動。華泰聯合證券的統計顯示,減持公告對二級市場股價來說,是不小的利空。

        從時間上看,個股減持公告的前兩天,股價通常便開始大幅下跌,大部分股票跑不贏滬深300指數。公告后第一天,下跌幅度最大;之后狀況逐漸好轉,但一直到公告后的30個交易日,仍然不會有超額收益。

        根據減持股票的性質,股東減持可以分成兩種情況:股東或高管減持可自由流通的普通股份,對股價影響較小;減持已過禁售期的限售流通股,則對市場利空影響比較大,且利空出現的時間也較早,在公告前2個交易日股價就開始大幅下跌,而減持普通股份的股價要等到公告發布之后才開始下跌。

減持現波峰  頂部已至

        與通過增持的合力能夠判斷大盤底部相類似,減持的合力同樣能夠判斷頂部。

        據興業證券數據統計顯示,2007年至今,按月度計算,產業資本減持金額大于100億元的時候共有4次,而這4次均與股市的頂部相吻合。

        第一次是2007年5月,當月減持金額達到106.4億元。減去增持0.7億元,當月凈減持高達105.69億元。而就在當月底,出現了著名的“5·30”行情,4個交易日股指暴跌逾15%。

        第二次是2007年9月,當月減持金額達108.6億元,凈減持106.13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半個月后的2007年10月16日,股市見頂6124點。隨后30個交易日下跌約21%。

        第三次是2007年12月,當月減持金額為107.8億元,凈減持102.74億元。同樣是在半個月后的2008年1月14日,股市出現了6124以來的第二個頂部。隨后股市正式展開了漫漫熊途,跌幅高達70%。

        第四次是2009年11月,當月減持金額為123.4億元,凈減持金額為116.37億元。就在當月的24日,股市出現了3478點以來的第二個頂部。隨后股市震蕩下跌,跌幅達26%。

        第五次在2010年10月,當月減持金額為113.9億元,凈減持111.83億元。半個月后的11月11日,股市見頂3186點。隨后便是一波大幅跳水,至今跌幅近10%。

        從上述減持情況看,《每日經濟新聞》總結出通過A股市場所有股東減持量來判斷股市頂部的三大規律。

        一是減持金額突破100億元大關,往往與頂部相呼應。從以往的經驗看,100億元的減持量在A股市場并不多見,完全可以用“極端”來形容。

        二是與增持的頂峰往往領先見底日一個多月不同,減持波峰的出現,往往預示股價已經見頂,樂觀的情況是,最多在推遲半個月的時間見頂。

        三是減持金額突然快速跳上100億元,往往預示著大頂將至。比如,2007年11月,減持金額為67.1億元,12月卻猛增至107.8億元,增幅達60.7%;2009年10月,減持金額74.2億元,2009年11月減持金額暴增至123.4億元,增幅達66.3%。

        也就是說,日后再遇見上述3種減持金額過百億的情況,投資者不能戀戰。

個股篇

避稅催生投資新思路

        傳統意義上,減持是絕對的利空,是股東和高管對上市公司股價的一種消極認識。

        但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他也有可能是唐僧。同樣,大幅減持的個股不一定就是真有資金出逃,也有可能是為了低位避稅。

        今年1月1日開始,個人轉讓限售股即開始征稅,不少“大小非”已打起了合理避稅的主意。在這種情況下,合理避稅式的減持再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資金出逃,反而成為了一種選股思路。

創業板減持潮襲來不跌反漲

        去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創業板企業上市。一年后這類股票的不少原始股東,如戰略投資者、創投公司、高管等所持有的股票將面臨解禁。在高市盈率、高市凈率、高回報的背景下,創業板迎來大規模的減持是市場共識。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在解禁前夜走勢趨弱的創業板個股,竟然在解禁來襲后股價大漲。

        值得注意的是,有機構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有不下40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的高管辭去原職,其中不乏企業創始人,占創業板全部近2000高管的約2%。由于這其中多數人持有公司股份,其真實目的多半可以歸結于能在離職6個月后方便地大舉減持。

        實際上,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11月份,首批28家創業板企業中,共有14家企業發布減持公告,涉及18位股東的27次減持行為。而從大宗交易來看,首批28只創業板股票中,有18只股票在11月份登上過大宗交易的平臺,分104次遭限售股減持,力度不可謂不強。

        那么,為何面對洶涌的減持,這些股票還能夠大幅上漲?

避稅催生“減持移民”

        通過詳細核對創業板的大宗交易數據,《每日經濟新聞》發現,11月份創業板股票遭遇的104次減持中,共有21次賣方營業部隸屬于鷹潭市,其真實意圖或許直指——避稅。

        根據規定,個人所得稅稅金60%歸中央財政,40%歸地方財政。比如,江西省鷹潭市出臺  《鼓勵個人在鷹潭市轄區證券機構轉讓上市公司限售股的獎勵辦法》,對“轉會”至此進行減持的限售股給予稅收優惠。據稱,在江西萍鄉、景德鎮等地區,也有類似的優惠政策。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12月2日,今年以來,大宗交易平臺上,江西鷹潭的營業部共出現了146次減持,而同屬江西的萍鄉、景德鎮兩地的營業部也出現了22次和11次減持。

        此外,在西藏拉薩地區,根據當地政策,當地財政可以將個人所得稅中的40%全部退給限售股股東,其條件便是將這40%中的5%捐助給西藏自治區支持西藏發展。

        統計顯示,今年里,ST星美、金亞科技、南風股份等3家公司的限售股都曾在西藏同信證券拉薩北京中路營業部進行大宗交易減持。

        值得注意的是,限售股股東無論是從注冊地還是業務上看,都鮮有與拉薩或鷹潭發生密切關系。有分析認為,這部分減持無非就是在避稅目的下,進行了一場減持移民。

        由此可見,上述創業板個股在限售股解禁后出現的減持以及股價上漲,便有了更深層次的含義。對于某些個股而言,減持只是為了爭取避稅機會。

低位減持催生新投資機會

        此外,精明的限售股股東便想出了更絕的一招:低位減持——少繳稅。

        “股東通過大宗交易更多是為了避稅的考慮。”前期,《每日經濟新聞》在采訪友阿股份的證券事務代表龍麒時,她如是說道。

        友阿股份曾因為連綿不休的大宗交易減持,而被市場喻為史上最多“大小非”的股票之一。對此,龍麒表示,友阿股份的大量個人股東都已經與公司相伴多年,對公司的經營情況以及前景都很認可。這里出現的大宗交易大量減持,并非是因為公司本身經營有問題,而是因為今年年初開始施行的限售股征稅政策。

        在這種思路下,限售股股東在低位減持,將持有的股份“洗一遍”,繳納較少的稅款后,再從二級市場買回來,便可以更大程度上地“避稅”了。

案例剖析

        相對于法人股賬戶監管較嚴,個人股東的買賣行為更加自由,利用他人賬戶“代持股”也很難被發現。

        《每日經濟新聞》發現,這一說法雖然無法提出著實有力的證據,但僅從股價的表現看,卻有跡可循。

典型案例一:天馬股份(002122,收盤價13.13元)

        今年6月~8月期間,天馬股份在大宗交易平臺頻頻出現減持。據報道,公司有6位高管在兩個月內套現了1.8億元。與此同時,天馬股份的股價一直在10元附近徘徊。

        進入10月份,天馬股份的股價開始走強,特別是在10月7日公司發布董事會決議之后,股價更是在14個交易內上漲40%,其中兩次漲停。

        《每日經濟新聞》發現,該公告除了公布大功率風電軸承技改項目達產后,有望給公司新增年凈利潤7500萬元以外,還有一個重大人事變動——公司任命沈高偉為公司新一任的總經理。

        有意思的是,就在此前的8月27日,沈高偉就已通過大宗交易賣出天馬股份200萬股,交易均價10.08元。而就在沈高偉當選總經理后不久,天馬股份的股價就躥至15元。1個月后便升任總經理的沈高偉,竟然在低位減持了!

        非常巧合的是,在大宗交易中減持天馬股份的營業部為國盛證券鷹潭勝利西路營業部。

案例分析:

        天馬股份的案例是一個典型的避稅減持案例。這個案例有3大看點。

        首先,天馬股份在全國有不少分公司,但在江西、在鷹潭卻沒有分公司。其大宗交易賣方席位顯示為鷹潭,極有可能是為了避稅。而從買方營業部看,接貨方位于4個城市的4家營業部,看不出任何關聯性。

        其次,沈高偉的減持也令人無法理解。1個月后將擔任總經理的他難道事先并不知情?

        另外,公司高管減持期間,正值公司的股價與上市后的底部區域重合的時候  (前復權后),6位對公司了如指掌的高管,為何會在低位減持?

        這個案例告訴投資者,若大宗交易賣方為鷹潭、拉薩等地的營業部,投資者要多留一個心眼。特別是股價正處于低位的時候,高管集體減持,可能并非是認為股價高估了。

典型案例二:雪萊特(002076,收盤價12.17元)

        去年12月期間,雪萊特的董事長柴國生通過大宗交易平臺共計減持公司股份約390萬股,此時,雪萊特的股價剛經過11月的一波拉升。

        《每日經濟新聞》發現,就在2個月后,今年2月26日,公司發布公告,公示董事長柴國生與股東李正輝的股權轉讓糾紛一案獲得終審判決,柴國生勝訴,李正輝將所持有的雪萊特348259股返還到柴國生名下。而該消息公布后,雪萊特的股價突然出現連續3個漲停,達到13元/股,較董事長的減持價格高出了約30%。

        6月23日,董事長柴國生再次通過大宗交易減持400萬股,成交價11.46元/股,隨后股價出現暴跌。但僅僅8個交易日后,股價便在“雪萊特中標高效照明產品推廣項目”的公告中見底,股價又一路上行。

案例分析:

        雪萊特的案例,有兩大看點。

        首先,和天馬股份是公司高管減持不同,減持雪萊特的柴國生不但是公司高管,也是公司實際控制人。實際控制人的增減持行為比高管更具殺傷力。這就是為何在柴國生減持后,股價都有一波“挖坑”行為。

        其次,無論是股權官司還是項目中標,董事長在消息面上的優勢是他人無法比擬的。表面現象就是,其減持后,利好便出現了,股價恢復上漲了。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實際控制人的減持行為尤需注意,其對股價短期利空影響十分明顯,應該回避。不過,在“挖坑”之后,該股的投資機會也許就出現了,其股價超過減持價格也指日可待。

典型案例三:美都控股(600175,收盤價5.65元)

        除高管減持,個人股東在低位減持后,股價暴漲的情況同樣有之。

        今年7月2日,美都控股發布公告,公司股東自然人范立欣在6月下旬通過大宗交易和集中競價賣出5666.45萬股,折合約2.3億元。根據當時股價推算,范立欣的減持價格在4元/股左右。

        讓人頗感意外的是,就在范立欣減持半個月后,股價突然在公司發布更換公司董事、修改《公司章程》部分條款后莫名大漲,13個交易日暴漲逾70%。范立欣就這樣在低位“割肉”了。

        回過頭看,持有原始股比例高達5.44%的股東范立欣,其對公司經營活動已經比較了解,不太可能出現低位減持的“錯誤操作”。而其中的得失,恐怕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

案例分析:

        美都控股案例的看點在于:首先,范立欣的減持,是在其限售股剛剛解禁后不久,當時股價并不高,限售股如此心急地大規模減持有些意外;其次,在大宗交易上接盤限售股的買方席位竟然有光大證券總部和東海證券總部,也就是說,限售股被賣給了機構投資者;再者,美都控股最后一次大宗交易是在7月8日,當時大盤和絕大多數個股已經在7月2日見底了,此時顯然就是底部,限售股股東還拼命出貨讓人意外。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如果限售股解禁前,股價持續下跌,而限售股股東仍大舉出貨的話,投資者就應該引起注意。在股價明顯有了上漲的態勢時,限售股仍然大舉減持,其動機就值得深究了。另外,營業部自營盤與公募基金不一樣,其接盤大宗交易的行為或許反映了某種價值投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