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船企龍頭香港“啟航”
2010-12-07 01:18:36
28個月交付首制船、4年銷售額超百億,僅僅5歲的民營船企熔盛重工(01101.HK)已于11月19日正式登陸香港聯交所主板。熔盛重工CEO陳強、CFO王少劍在香港接受了專訪。在中國造船業亟待從“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轉型的當下,熔盛重工的異軍突起,格外具有標本意義。
上市是途徑而非目的
陳強在造船業界一向以快著稱。出身于軍人家庭的他不但吃飯快、走路快,帶企業也是出名的快。熔盛重工一路走來,在首付船、銷售額增量上已經創下業界多項紀錄。
但陳強卻顯得淡定沉著,他表示:“業界可能認為我們步子很快,其實我們就是一步一步按照計劃走。從創辦企業之初,我們就看到了今天。”
熔盛重工成立于2005年10月份,是以大型裝備制造為主營業務的綜合性企業集團,業務范圍主要包括海洋工程、船舶建造、發動機、工程機械四大業務板塊。其核心產品蘇伊士油輪、散貨船型VLOC等的市場份額名列前茅,并以與中海油合作的“海洋石油201”深水鋪管起重船項目進入海洋裝備領域。
英國克拉克松報告顯示,目前熔盛重工的累積手持訂單數量位列國內第二,新增訂單數量自2008年開始連續3年位居全國第一。據了解,截至8月31日,熔盛重工新接訂單金額為17億美元,最遠訂單排期為2014年。
招股書顯示,截至8月底,熔盛重工造船、海洋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機械業務分別占收益94.5%、4%、0及1.5%,純利為11.47億元,同比增長82.16%。熔盛重工預測,截至今年12月底,年度凈利不少于16.105億元。此次集資所得資金的42.5%將投資于機械制造及潛在收購機會,25%用于償還債項,12.5%投資于船舶制造業務,余額為一般營運資金。
此次上市是熔盛重工謀求國際化、規范化發展的重要步驟。
引領中國造船業轉型
根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和英國克拉克松的統計,今年1~5月,中國造船完工量237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94.9%,而同期韓國和日本的造船完工量分別為1832萬和1345萬載重噸。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造船大國。
但業內人士認為,中國船舶從產品設計到制造技術水平仍相對落后,資源利用率偏低,離造船強國的目標還相距甚遠。因此,中國船舶工業正在面臨一個發展模式轉型的過程,建設資源節約型、復合低碳經濟要求的船舶工業迫在眉睫。
在中國造船行業普遍處于低成本優勢競爭的今天,熔盛重工的發展途徑越發惹人注目。2006年2月8日,熔盛重工簽訂第一批冰區加強型巴拿馬型散貨船建造合同,2008年8月3日熔盛重工與巴西淡水河谷簽訂12條40萬噸級VLOC建造合同,2008年9月,熔盛重工為中海油建造的3000米深水鋪管起重船 “海洋石油201”正式開工。應該說,熔盛重工從成立之初就劍指高端造船市場。
陳強表示,“企業創辦之初,就確定了做行業龍頭的目標,并制定了以科技引領發展、做中國高端造船企業的戰略目標。”
熔盛重工正是在業界寒冬的2008年~2009年獲得了高速發展。CFO王少劍介紹,這與熔盛重工提前部署抗危機、抗風險戰略有關:“2006年、2007年是船舶業的鼎盛時期,我們當時就想到有高峰必然有低谷,因為造船業跟船運業、經濟周期聯系非常緊密,因此我們制定了抗危機的4個戰略。第一,定位于服務能源產業。世界對能源需求越來越大,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能源需求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隨著石油由陸地開采向海上開采轉移、油向氣的轉移,未來能源產業對油輪的需求必然很大,因此定位與服務能源產業可以讓我們擺脫船運周期風險。第二,制定了兩個增長點。一個是海洋工程,一個是船用發動機。海洋工程是政府支持的7個新興產業之一,‘十二五’規劃要投入3000億元發展這一塊,而熔盛重工是中國少數幾家有海洋工程大項目能力的企業。另外,隨著造船業從日韓向中國轉移。發動機制造必然隨之轉移。第三,我們始終注重開發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未來節能環保型船型需求大,老船型必然更新換代。第四,我們是國家發改委批準的大型重工企業,享受國家政策和銀行信貸的支持。”
未來造船業將加速洗牌
事實上,2008年的金融危機曾重創世界造船業,而在行業集中度較低、多依靠低成本優勢的中國,許多小造船企業已經被市場淘汰。今年以來人民幣的持續升值與歐元、美元的貶值更進一步壓縮了中國造船企業的利潤空間。
近日,日本三菱重工、美國造船廠商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等多個造船巨頭紛紛宣布縮減或退出造船業務。業內人士認為,這只是一個開端,未來1~3年內,造船業將進一步洗牌,退出、兼并、重組的浪潮會愈發兇猛。
盡管中國造船業要走的路還很長,造船業東移的風向已然形成。據克拉克松數據顯示,今年前3季度中國船廠共承接新船訂單1073萬修正總噸,占國際市場的45.6%;韓國同期的新接訂單為896萬修正總噸,市占率只為38.1%。兩國差距已由去年底的4.3個百分點,擴至7.5個百分點。在新船交付量方面,中國2010年前9個月交付量達到1328萬修正總噸,占國際市場占有率35.5%,亦較韓國同期數字高出120萬修正總噸。
陳強對中國造船業的明天充滿信心。他說:“雖然在技術和市場軟環境上我們跟日韓還有差距,但隨著中國造船業龍頭企業的出現,我們的技術和研發能力正在迅速加強,日美的技術壁壘正在慢慢消失,這也是他們紛紛退出造船業的原因。加上人力資源和政府的支持,中國造船業超過日韓已是必然。”
未來中國造船業的洗牌亦會加劇。陳強透露:“我們以后會考慮與自身需求相匹配的并購對象,但現在并沒有具體打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