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0-12-13 14:04:04
生活中,原來相信很多。現在,原來相信的東西,現在不再相信。原來不相信的東西,現在很相信。
陳莉莉
前些時日,跟著一伙人做志愿者。對象是農民工子女,原計劃帶他們去有機農場,告訴他們什么是有機農作物,天氣原因,改道去科技館。
路上,大家都猜測、想象12歲的孩子該有多高,如果是異性孩子,他(她)還好不好意思讓我們拉著他(她)的手?“肯定不讓,大孩子了,能到我們胸前了。”過來人肯定地告訴討論中的我們。
看見他們了。我們私下里甚至驚呼“怎么這么矮?是12歲的孩子么?”我們不曉得是他們真的長得矮,還是前面給我們的觀念灌輸錯誤。從“胸”到“腰”的差距到底來源于哪里?
把幾個孩子聚在一起,我們開始按照流程問他們的理想,“長大以后想干什么呀?”
一個孩子說“沒有理想,什么都不想干。”
雙胞胎兄弟不約而同地說“想當警察”。
一男孩說“想當官。”怎么當?“不知道。”
還有一男孩說“想當白領。”之后,他問“白領是不是什么都不用干就可以領錢?”
瘦瘦的女孩子說想當“護士”。
另一明顯生活條件要稍好一些的女孩說,“想當飛行員。”
開始分組。我分到了雙胞胎中的弟弟和那個想當“護士”的女孩。他們都讓我牽他們的手。男孩內向、靦腆、害羞,他開口怯怯地叫我“阿姨”,身邊帶他們來的老師看了他一眼,他立刻改口叫“姐姐”。女孩利落、大方,問“姐姐,有機農場是不是養雞的農場?養雞的農場有什么好玩的?”
志愿者當了一上午。分別時,孩子們趴在車窗前,搖晃著雙手,說“姐姐,再見。”
看著載著他們的車遠去,我問自己,你志愿了什么?還是他們志愿了你?
這時,我更愿意自己是那樓宇里打掃衛生的阿姨、田間忙著耕種的婦人,或者是那市場里對著顧客喋喋不休的小賣主。這樣,那些孩子們可以隨心所欲不受約束地想叫我什么就叫我什么,無論什么樣的稱呼,聽著舒暢。我愿意用我有限的知識滿足他們的渴望和需求,我愿意那些知識能伴隨他們成長一生。
我愿意很多很多,不愿意那幫孩子是別人的“秀”。而我們和他們只是在這場“秀”中同臺演了一場。
生活中,原來相信很多。現在,原來相信的東西,現在不再相信。原來不相信的東西,現在很相信。
曾經,相信權威;相信歷史;相信永恒;相信人與人間的親密、平等、純潔以及忠誠;相信美好;相信理想……
曾經,不相信性格即命運;不相信世間有不公平;不相信會有一個我們觸及不到的世界……
現在,依然相信美好;相信理想;相信不公平;相信另一個世界的永恒存在。
只是,我曉得,任何努力、任何掙扎在社會這臺運轉的大機器面前,渺小、無奈以及蒼白無力。
尼古拉斯凱奇在一部影片中,與女友開車奔走在尋找未來的路上,收音機里傳來的信息是強奸、暴尸、車禍、自殺……,女友處在崩潰的邊緣,她強烈表示,她不想聽到這樣的內容,她需要純靜和美好。
終于,純靜和美好的音樂聲在尼古拉斯凱奇的調試下涌了出來。
他們在夕陽中,跳起了舞……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