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0-12-16 09:01:20
媒體與發改委“反目”實際是食用油企業到底為什么停產。媒體“有錄音有證據”說明“停產”是因為“倒掛”。但發改委經與企業核實,得到企業的答復是“停產”因為庫存太充足。
宛霞
12月14日,發生了一件大事件。
這件事有序曲有過程有追蹤有細節,發生在國家發改委身上的這件事比大部分該委給的通稿更像新聞。
說起來簡單,表象是發改委的辟謠被媒體“反辟謠”,深層一些的涵義是發改委部分失去了辟謠的話語權。
“四天三辟謠,發改委管理通脹預期”,今年五一假期后的一天,我以此為題寫了一篇稿件,羅列了發改委在官網正式刊發的三則對于媒體報道的辟謠。
媒體報道集中在綠豆等產品的價格大幅上漲,這些報道被發改委稱為“炒作”。
起題目的時候,靈感忽至,我寫下了“四天三辟謠”。意想不到的是,這個“五字”“寫作體”在今年幾度被眾多媒體記者使用。
最廣泛的運用是在進入十一月,發改委連發九文,表態“通脹可控”。
發改委今年以來,辟謠已經辟慣了,其辟謠的公示也已模式化。以至于不少記者同行問我,發改委對新聞報道把握得這么細致,反應如此神速,他們多少人在做新聞監控?總得有十個八個,一刻不停的盯著網絡吧。
而發改委13日發表的一個常規辟謠,未料在14日引發兩家媒體勇于“揮起大棒”,利用自身的傳播力對最強勢部委“反辟謠”。
媒體與發改委“反目”實際是食用油企業到底為什么停產。媒體“有錄音有證據”說明“停產”是因為“倒掛”。
報道被廣泛傳播則是實在與公眾對通脹的感受相似,原材料、人工成本都在上漲,終端價格卻被“管控”,企業的虧損似乎“合情理”。
但發改委經與企業核實,得到企業的答復是“停產”因為庫存太充足。
發改委并未提及“有錄音有證據”。
“孰真孰假”的真相,我無法做出判斷。
對于一個最終“九成九”會不了了之的事件,我是旁觀者織圍脖的心態:圍觀。
但我知道記者可能會為制造轟動效應“夸大其詞”,企業亦可能怕被部委“找麻煩”而不敢承認事實。
可我真的擔心。
除了我自己的工作生活,吃穿住行,我為我熱愛的這個國家擔心。
我希望發改委“有證據有錄音”地說服我:放心,一切盡在掌握。
正因為我不知道真相,我更擔心。
曾用一天時間,與一位棉農聊天。細致的詢問他棉價飛漲的今年,收益如何?棉價被“調控”后,感受如何?
棉農說,收購棉價比往年高,但是整體受益卻是持平的,并沒有獲得暴利。
因為成本也高,而且產量在減少。
棉農還說,有這個可能,如果繼續限制價格,明年棉花會在前幾年減產的基礎上繼續大幅減產。
因為與豬肉的處境相似,棉花被當做了一個物價走勢的“代表”。
我想,出頭鳥的結果,你知道吧。
這個棉農所在的棉花群里,有人說,棉價被盯死,市場調節的力量小于行政干預。當種什么都比種棉花獲益高時,最后就沒人種棉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