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隱性超募現象值得警惕
2010-12-24 01:45:13
曹中銘
自去年IPO新政實施以來,新股的“三高”發行飽受市場詬病,其中,高超募即是表現之一。新股高超募的出現,不僅導致市場資源的極大浪費,高超募背后的高價發行,也放大了投資者的投資風險。
募集資金與融資需求之間所形成的超募,很容易察覺。像“史上最貴新股”海普瑞,包括鋪底與配套的流動資金在內,其融資需求不超過8.7億元,但由于海普瑞以高達148元/股的價格發行4010萬股,最終超募50余億元。另一種形式的超募即為隱性超募。發行人在招股說明書中言之鑿鑿,某項目需要投入多少資金,累計總投資為若干等,但事實或許并非如此。來自深交所披露的信息顯示,2010年有18家上市公司在IPO后未滿一年的情況下,宣布更改募集資金投向,或更改項目,或更改實施地點。
正如“魔鬼藏在細節中”,發行人招股說明書中對于資金渴求理由的冠冕堂皇,某些時候不無“煙幕彈”的意味。如中小板上市公司杭氧股份今年5月21日招股,6月10日在深交所掛牌。在其掛牌的半年時間,杭氧股份即發布了兩份募集資金使用變更的公告。
事實上,杭氧股份披露的募集資金有部分是應該投資于其下屬的河南杭氧氣體有限公司的,但由于河南杭氧氣體有限公司經營良好,向銀行借貸的1億元資金中已歸還50%,而且“該公司利用自有資金可以歸還全部銀行借款”,原先欲投入的1.36億元募集資金即顯得“多余”。也就是說,在杭氧股份所募集的資金中,至少有1.36億元是屬于隱性超募性質的。
類似的例子其實還不少。如梅泰諾的項目地點從北京市西二環改到了北四環附近,由于從高地價地區“跳槽”到低地價地區,土地項目成本無疑會更低,上市公司在該項目上的投入會減少,變相的超募因而產生。
上市公司常常變更募集資金的投向或實施地點,有上市公司本身的因素,有市場變化的因素,但從側面也反映出現行新股發行審核機制所存在的弊端。一家企業要上市,必須經歷輔導期、IPO申請文件的報送與審核以及核準發行這幾個主要階段,等到新股發行成功時,市場或發行人本身諸多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募集資金在招股說明書披露的項目上往往已無用武之地,進而形成了隱性超募。
另一方面,發行人為了融得更多的資金,在進行相關項目規模評估時,常常存在夸大規?;蚩浯筚Y金需求的現象。由于發行人與保薦機構只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使項目評估出現虛高的現象。由此,也進一步擴大了上市公司的隱性超募。還有的發行人以拔高募集項目投資收益的方式,以求更高的價格發行,形成了事實上的隱性超募。
當前市場對于上市公司的超募主要關注于非常明顯的募資額與融資需求之間的差額,其實其中的隱性超募現象更應該引起關注。這類超募由于隱蔽性強,不易發覺,并且普遍存在,因此更值得監管層的警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