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卸任北大光華院長 商學院領導者需要經濟學家還是CEO?
2011-01-07 01:44:12
每經記者 陳莉莉 發自北京
2010年12月14日開始,經濟學家張維迎對外的身份變成了“原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院長職位由原副院長蔡洪濱接任,某媒體年會上對于嘉賓張維迎的介紹則是“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
曾經夢想“讓北大光華成為世界一流商學院”的張維迎為何辭職,他并未做出回應。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一位老師評論稱,“不做院長對他來說也是一件好事,有更多的時間來做科研”。多位商學院院長則表示:會把更多的時間放在院長一職上,但也不能不做學問。因為“根是學者”,“沒有好學問的院長如何領導有能力的老師?”
張院長缺的應該不是學問,那么究竟什么樣的人才是好的商學院院長?
張維迎回歸純學者身份
2006年,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就職典禮上,張維迎承諾“任何情況下,如果多數人不支持我,我馬上辭職;任何時候,發現有人比我做得更好,我馬上辭職;任何時候有證據證明張維迎做的任何一件事是出于私心,是利用院長的職位謀求私利,我馬上辭職”。
4年后,針對眾人眼中的“被辭職”,張維迎一如既往地選擇了保持低調,沒有回應。
就張維迎的“被免職”一說,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辦公室發表觀點稱“純屬無稽之談,光華內部人事任免是經學校、學院和教師本人協商的結果。作為一個經濟學教授,不從事院長的行政職務,反而可以使他有更多的時間回歸學術”。北京大學也回應說“人事調整是學校的日常工作,其他院系也在調整換屆當中,不過都沒有受到關注罷了”。
張維迎離職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他本人特立獨行、敢說話、不怕得罪人的作風,也應了學生說他“是個理想主義者”;當被冠以“主流經濟學家”的稱號時,他又稱自己“算什么主流經濟學家”。曾經當管理學者紛紛“發炮”質疑中國MBA教育思路時,張維迎說“我們需要一顆沉靜的心”。
“為人絕對自信,我從來不為討好任何人而說話,這樣的討好,其實是愚弄。”張維迎這樣評價自己。
如果原因是獨立的經濟學者風格太過突出,那么,中國大學制度下需要什么樣的院長?
大學院長“去行政化”潮
2009年起,全國多所大學開始“全球公開招聘院長”。南開大學校長饒子和說,大學有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和老師。老師是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培養來不及,就要到海內外招聘。
天津大學也曾全球公開招聘14個院長(學部主任)崗位,天津大學校長龔克認為,這是學校“去行政化”的一種嘗試。“天津大學目前正在內部淡化‘行政’級別,真正難度還在和校外打交道上。”對院長的要求,除了年齡原則上不超過50歲以外,天津大學要求應聘人員科學道德高尚,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和教學科研成就;有較強的管理及領導能力,具有帶領相關學科在其前沿領域從事高水平創新性研究的能力。總而言之,院長需要有管理及領導能力,還需要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和科研成果。
大學全球聘院長,為的是“去行政化”。對此,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也持相同觀點。
2011年1月14日,58歲的楊玉良履新復旦大學校長正好兩周年。前不久,楊玉良宣布復旦大學正在制定《復旦大學章程》,其中一項重大的改革即學校領導和部處負責人退出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復旦大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形成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有效隔離,并設計了專門的會議制度和“召見——問責”制度。校學術委員會和教學指導委員會可以就他們認為重要的問題,單獨召開會議,形成獨立決議。這些意見將是學校領導執行學術決策的依據,還可以召見校領導,進行問詢,甚至是問責。類似制度在耶魯大學的實施先例被認為“其進步總是有選擇和基本正確的”。
大學希望院長“去行政化”,需要院長有管理及領導能力,并有一定的學術造詣。商學院又需要什么樣的院長?
商學院院長的完美標準
有研究者認為,一位優秀的商學院院長必須具備以下特點:使命感、責任感;成熟、正直、堅韌、寬容;必須是教授(海外名校博士畢業)出身而且應該是被學術界相當認可的教授,屬于“圈內人士”;最好是出身營銷、戰略、組織行為學、金融財務等學科;豐富的經驗、廣受同事和學生的尊重、愛戴;籌資的能力(善于與校友、企業界朋友打交道);卓越的領導能力;廣泛的學術網絡,熟悉國際范圍內商學院的圈子。
不過,這是一個絕對理想化的完美標準。“中國現在尚未建立起職業化的商學院院長隊伍。目前高校商學院院長基本是學者出身,院長工作一般是他們的兼職,一名稱職的商學院院長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社會活動者;二是學者;三是管理者,為學院教學科研發展進行籌資。顯然,這與職業化的院長在角色上存在明顯的錯位,顯然不利于商學院的管理和發展。”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趙曙明認為。
也有院長認為,沒有商學院院長職業化,就不可能有商學院品牌的持久優質化。因為院長就像CEO,首先要有戰略性思考,要全身心投入,要把品牌當成畢生的事業來追求,這樣品牌才能持續。
事實上,商學院院長CEO化已經進入實踐階段,但是,2010年上半年,上任兩年的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院長辭職了,上任一年半的倫敦商學院新院長也不干了,歐洲工商管理的院長也任期結束后不再繼任。他們都是“非學術背景”,他們的“職業化”給商學院帶來了不一樣的領導力變革:副院長被炒,教授被炒,全球化策略和雙校園的管理變革。
與這三家學院任用純職業化的院長不同的是,哈佛商學院堅守了自己的底線:永遠不會請非學術出身的人做哈佛商學院的院長,于是一個哈佛學者上任了。
哈佛商學院訪問學者、阿根廷IAE商學院前院長一直認為,商學院院長的工作處于學術界和商界的交匯點,需要應對兩種不同環境的能力:學術界——個人主義、內斂的并且有一種長期的關注;商界的迅速變化和響應客戶需求。實際上,理解并融合這兩個世界的能力,是成為一位優秀商學院院長的核心。
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去年7月新任院長薩利·勃朗特則說,“無論誰當院長,聘用最好的老師,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2005年10月,錢穎一出任清華經管學院第一副院長。一年之內,他升任院長,成為繼朱镕基、趙純均、何建坤之后,清華經管學院的第四位“掌門人”。對于為什么會將重任放在他的身上,錢穎一認為,清華經管學院長期堅定不移的國際化視野是主要原因,而自己25年的海外背景與這一目標有著比較好的契合點。“如果清華不想真正地國際化,他們也就不會找我了。”
中國商學院“造星計劃”
商學院院長也明白,商學院是教授的,不是院長的。如果,一名商學院院長不能得到教授的信任、推崇,無法凝聚教授團隊向同一個目標前進,肯定不是一位合適的院長。“但一個院長也會左右商學院的教育,根據他的成長背景,根據他過去受教育的方式,以及對未來有不同的愿景。”中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李書行在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60周年院慶時表示。
事實上,各大商學院也正在努力兼容明星院長與明星教授。
2011年,清華經管學院開始實施“推大師”計劃。“清華經管學院,除了錢穎一、李稻葵,還有很多會讓大家驚喜甚至耳目一新的‘潛在名師’。”清華經管學院工作人員說。
一位圈里的人說到長江商學院,問“長江商學院除了項兵別人還能想到哪些教授?”不可否認,長江商學院還有一批優秀的老師,但是帶起長江商學院聲譽的是 “明星院長”項兵而不是“明星教授”。
2002年,長江商學院初創,項兵走馬上任的第一件難事就是招兵買馬,要說服世界頂尖管理學教授們轉投尚不知名的長江效力。項兵用了5年時間才說服李樂德辭掉原來的工作,而說服鄭渝生也花了他3年的時間。
既要是沉靜的經濟學家,也要是外向且善于交際的CEO,理論上商學院的最佳院長是一個矛盾共同體;而最理想的商學院配置,應該是明星教授外加明星院長,好比若干千里馬,再加上一位本身就可以日行千里的伯樂。如何能夠達到最佳,需要給商學院和院長們足夠的時間來探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