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城134座小型泵站過半報廢 設施老化無力抗旱
2011-01-19 02:00:06
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fā)自山東
菏澤,這座古時因濟水和菏水匯聚而命名、因水而生的城市,如今卻面臨缺水的窘境。在過去的近5個月時間里,200年一遇的特旱“灼烤”著這里,750萬畝農田受旱,波及全市下轄的8個縣域。
昨日(1月18日),天氣照樣晴好,這對于當?shù)厝硕裕瑓s并非心之所愿,眼看麥苗趨于枯黃,期待降雨或降雪的愿望愈加強烈,卻一次次失望。坐等“蒼天開眼”未遂,想到自救,但經年累月未予使用的抗旱水利設備,早已失去功用,老化、報廢、帶病作業(yè)……當?shù)剞r田水利現(xiàn)狀堪憂。
放眼整個華北黃淮大旱區(qū)域,水利設施短板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水利欠賬威脅糧食安全,我國必須要對小農水建設機制進行改革。”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風田呼吁。
水利設施因污染而廢?
1月1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聊城出發(fā),一路深入魯南特旱區(qū),發(fā)現(xiàn)用于抗旱的水利設施,基本上未能發(fā)揮作用。
在山東鄆城縣水利局,記者獲得一份該縣的農田水利現(xiàn)狀說明,稱全縣的抗旱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標準低、損毀嚴重、渠系配套差,抗御干旱的能力低。
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導致當?shù)厮O備損毀的一個原因是,灌溉水源遭到污染,引水渠多年不用,于是多數(shù)渠段被有意或無意填埋。
鄆巨河位于鄆城縣城東側,流經多個村莊,全長47.9公里。在往年,這條河流兩側的村子,農田灌溉大都使用此河河水,每個村子掏挖而成的引水溝渠,一條條伸向鄆巨河并不豐腴的肌體。然而現(xiàn)在,這些“毛細血管”全都梗塞,早已棄之不用。張官屯村支書張新民說,“有兩年時間沒用了,河被污染不能澆地,現(xiàn)在唯一的辦法就是用機井。”
周核村一位周姓村民告訴記者,現(xiàn)在冬天好點,夏天時在距河邊200多米遠的地方,都能明顯地聞到臭味,這主要是上游化工廠造成的污染。
記者從北往南,沿著這條河流大約走了4里,沿途都可聞見惡臭。河床上面,烏黑濃稠的河水凝結成冰,干枯低矮的水草中,滲出一層像堿一樣的白色固體。
這絕非孤例,東明縣水利局一位負責人也稱,“現(xiàn)在污染很重,河水沒辦法使了,因此原先的引水設施就成了擺設,時間長了就報廢了。”
在張官屯,記者看到自西向東延伸的輸水溝渠,上面被村民堆滿了草垛,有些地方填平后種上了麥子。在東明縣董莊村,輸水渠里倒?jié)M了生活垃圾。
鄆城完好泵站不足兩成
菏澤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秘書科負責人耿廷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今的抗旱,主要是以引黃灌溉和機井灌溉相結合,即“以井保豐、以河補源”。
但在東明縣水利局防汛抗旱辦公室一工作人員看來,這樣的抗旱原則并不可行,一是機井數(shù)量有限,二是補源很慢,因為地下水位現(xiàn)在很低,而且設施不完善。
以鄆城縣為例,記者掌握的資料顯示,該縣有小型泵站134座,其中完好19座,占總數(shù)的14.18%,帶“病”運行40座,已報廢75座。
從運行期長短分類,其中已運行11年至15年的有17座,已運行16年至20年的有38座,運行20年以上的有79座。運行15年以上的泵站占總數(shù)的87.3%,帶“病”運行和報廢的泵站占比為66.2%。
資料稱,“這些泵站大都建于上世紀60年代,管理落后,操作不到位,維修不及時,泵站不能正常工作,很少達到設計效益,設備老化失修嚴重,現(xiàn)在的設備大多已是淘汰產品。”
同樣的情況還有機井,“鄆城縣有機井12869眼,其中配套機井12197眼,大部分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經過長時間運行,年久失修,老化嚴重。”
地方政府財力有限
18日,記者在距東明20里外的董莊村,發(fā)現(xiàn)田間地頭有一些直徑約50公分、深5米左右的水井,當?shù)卮迕裾f,這樣的井,用了快20年了。
這些毫不起眼的水井,在河水被污染、其他水利設施靠不住的時候,承擔著灌溉的重任。事實上,處在華北腹地的菏澤,干旱屢屢光顧。2009年冬天,菏澤遭遇30年不遇的旱災。
既如此,水利設施緣何落伍近半個世紀?
東明水利局一工作人員稱,“防洪一條線,防旱一大片,旱災其實比洪災更具危害性。但由于抗旱是慢性病,周期性強,以至于個別地方的相關部門對抗旱不大重視。”由于洪災涉及到人身安危,因此對于防洪的重視程度遠高于防旱,所以用來抗旱的水利設施,這么多年基本上就沒有投入。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財力有限,亦是原因之一。鄆城縣水利局防汛抗旱指揮部負責人亓玉川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是抗旱資金緊張,包括打井、維修水利設備、引水工程等等,都需要大投入。
耿廷柱也坦言,水利設施的修復沒有專項資金,同時牽涉到千家萬戶,地方財力有限。
相關新聞
1/5冬麥區(qū)受災 旱情再持續(xù)恐減產一成
每經記者 何珺 發(fā)自北京
國內小麥主產區(qū)遭遇干旱天氣已有數(shù)月,受災面積接近全國小麥播種面積的1/5。“如果到3月份還不下雨,很可能會減產一成左右,從而影響今年的小麥價格。”專家表示,未來兩個月是否降水,將直接關系到今夏小麥的產量和價格。
中央氣象臺18日發(fā)布的消息顯示,未來10天,北方大部分地區(qū)雨雪天氣較少,華北、黃淮氣象干旱區(qū)仍無降水,旱區(qū)旱情將持續(xù)或發(fā)展。
上月末發(fā)布的農業(yè)部農情調度顯示,全國冬小麥播種面積達3.4億畝。“目前6000多萬畝的受旱面積,已接近全國小麥播種面積的1/5。”東方艾格農業(yè)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告訴記者,在山東和河南等地,冬小麥受旱面積已占到全省小麥播種面積的一半左右。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yè)研究員周思然認為,此次干旱加劇了小麥減產預期,因為我國小麥主產大省包括河南、山東、河北、安徽、江蘇等地,其生產比例分別為29.7%、19.8%、11.9%、11.4%及9.7%,而河南中部部分地區(qū)和山東局部地區(qū)已達特旱等級。
談到旱情對今年小麥產量的影響,中華糧網(wǎng)小麥分析師盧峰表示:“目前還不能下定論,但山東部分地區(qū)已出現(xiàn)死苗現(xiàn)象,如果到小麥返青前(一般在3月前后)還不下雨,問題就比較嚴重了。”馬文峰和周思然也都表示,是否會引發(fā)今年小麥減產主要看后期天氣狀況,若干旱持續(xù),很可能減產一成左右。
在近期政策面穩(wěn)定物價、控制農產品價格的預期下,小麥市場行情并未明顯波動。據(jù)中華糧網(wǎng)監(jiān)測,1月13日的小麥收購價格和一個月前幾乎持平,現(xiàn)貨市場上暫時沒有受到此次旱情的影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lián)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