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蓁:調結構 需財政金融系統性支持
2011-01-21 01:39:30
葉蓁
當前我國經濟正面臨著極其復雜的結構性沖突。落后地區和發達地區、傳統產業與戰略新興產業、城市與農村、消費與投資、外需與內需、增長與環境等問題之間的結構性沖突,是我國經濟運行、治理和發展的不穩定因子。面對這些沖突,我們不僅需要在靜態、存量層面調整地區、產業和城鄉等失衡;還要在動態、流量層面調整消費投資、內外需和環境等失衡。因此,這一輪經濟結構調整比前幾次調整要更加緊迫。
在過去的幾次經濟結構調整中,我們積累了一些經驗:一是,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調整資本投向,從而達到平衡經濟的目的;二是,在控制國家信用的基礎上,利用管制型金融體系,讓銀行信貸向結構失衡的方向傾斜,從而達到糾偏目的;三是,在直接融資市場給予適當傾斜,讓目標行業、區域內的企業優先上市或發債。這些經驗是否還能成功運用于我們當下的經濟結構調整?
否!原因有幾個方面:第一,當前此輪調整明顯地具有需求導向的特征。需求結構調整背后是國民收入分配關系的調整,而這將直接影響到政府、企業和居民三者利益關系的調整,還將涉及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壟斷行業體制和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第二,金融市場化背景下,銀行未必還愿意承擔經濟結構調整重任。第三,直接融資渠道占比仍很小。
筆者認為,應對此次調整不能再依賴傳統的方式,需要極大的魄力在財政、金融領域掀起新一輪的改革浪潮。
第一,結構性減稅。放棄財政補貼,轉而用減稅的方法來實現對調整目標部門、區域、行業或企業的支持。減稅,不僅可以通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來刺激消費,還可以增加企業利潤,刺激民間投資。但這不僅需要中央政府拿出極大的魄力和決心,還需要協調與地方政府的關系。這背后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制度的改革,只有通過構建符合當前經濟發展規律的財政、稅收制度,才是真正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關鍵所在。
第二,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和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需要公眾廣泛直接參與,它們受公眾及市場風險的約束,需要高度發達的社會信用體系支持。這不僅需要加快法人、法人治理、產權等微觀制度建設,還需要加快會計標準、支付體系、執法等金融基礎服務建設。
第三,給予銀行信貸適度寬松的環境。危機以后的各國銀行業都面臨更加嚴格的監管環境,那么在經濟結構調整的背景下,是否能放松結構調整的目標行業、地區、企業、項目的信貸監管標準呢?從結構調整的角度,實施差別化監管,是重新有效匹配銀行與政府目標的重要工具。
(作者工作單位:中國銀行戰略發展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