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圖片新聞

每經網首頁 > 圖片新聞 > 正文

中國電影真實的謊言:虛夸投資成風

2011-01-26 01:56:44

百億電影票房的背后是否真的存在九成電影的大面積虧損?過億票房的電影為何仍不能盈利?為此,《每日經濟新聞》展開了調查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謝曉萍  發自北京

        一張添堵的榜單卻意外地牽出了中國電影產業的“潛規則”。

        近日,某知名網站制作了《2010年內地電影市場華語片虧損排行榜》。去年國產片上映數量達117部,根據票房計算,有票房錄入的影片108部,其中101部票房成績不及投資的2.5倍,難以回本,占整體片量的九成。

        繼該網站報道中國電影制作九成虧損之后,又有消息稱,2010年的億元票房大戶有17部國產電影,其中只有  《非誠勿擾2》、《讓子彈飛》、《趙氏孤兒》、《山楂樹之戀》、《狄仁杰之通天帝國》、《唐山大地震》和《大笑江湖》等8部影片盈利。

        業界一片嘩然。百億電影票房的背后是否真的存在九成電影的大面積虧損?過億票房的電影為何仍不能盈利?為此,《每日經濟新聞》展開了調查。

九成電影虧損?

        根據廣電總局日前公布的數據,2010年,《阿凡達》是全年的總冠軍,北美之外的總票房是20億美元,在8個國家有過億的表現,而中國以13億元名列第一;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也以6.47億元的票房為國產電影樹立了新標桿。

        另一方面,同樣來自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共投拍國產電影526部,其中,票房過億的國產影片有17部,票房過千萬元的有59部,剩下的450部電影單部票房成績并不理想。

        藝恩咨詢總裁郜壽智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以一部取得了5000萬元票房的電影為例,先要從中抽出5%交給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作專項基金,然后再扣3.3%的營業稅。剩余的錢,影院和院線要拿走57%,剩下的43%歸投資方和發行方。按照合作模式不同,發行方一般能分到3%~10%,剩下30%多的票房,才真正屬于投資方。

        而這也意味著,一部電影若投資方需要從票房中盈利的話,投資與票房之比則需要達到1:2.5至1:3。

        上述榜單顯示,《驚情》(原名《荒原驚情》)投資2500萬元,票房收入10萬元,收益比約1/250,名列榜首。陶虹監制的影片  《米香》,上映不到一周,就被迫下線,全國票房不到10萬元,收益比約1/50;《異空危情》投資高達3000萬元,票房僅150萬,收益比不過1/20;此外,《復興之路》、《老虎都要嫁》、《打擂臺》,王小帥執導的《日照重慶》,以及張瑜復出大銀幕的首部作品《廬山戀2010》等紛紛榜上有名。

        “在2010年6月公映的27部電影中,有25部虧損。”新影聯副總經理高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6月份上映的20多部電影中,除了《人在囧途》、《異度公寓》略有小賺外,剩下的電影基本都賠本。比如《搖擺的婚約》不到500萬票房就已落片,《海洋天堂》難以收回800萬元的制作成本。

        高軍表示,雖然目前電影票房多半呈現虧損的現象,但是,今年過億票房的國產電影中,至少有10部電影是盈利的,其參與投資的  《葉問2》、《錦衣衛》就已經實現了很好的盈利。

虛夸的成本

        然而,并非票房過億的電影都可以賺到錢。

        《每日經濟新聞》梳理公開資料注意到,光線影業投資的《精武風云》雖然票房為1.365億元,然而,按照此前對外公布的1.2億元的投資額,該影片也并未達到盈利線;另一部同樣由光線影業投資制作的《全城戒備》,號稱投資1億港元,但內地票房只收8800萬元人民幣,香港票房收309萬港元。

        此外,還有一系列動輒幾千萬元的大投資電影在票房表現上不盡如人意。其中,投資7000萬元左右的《劍雨》今年成了大片營銷的典型反面案例,票房僅有6600萬元;投資8000萬元的《西風烈》,本期待票房過億,結果不抵11月檔期冷清氛圍的影響,只收6600萬元;打著7000萬元投資、中國首部3D大片旗號的  《唐吉可德》,最后只收3400萬元;而分別高喊投資2000萬美元的《蘇乞兒》和過億人民幣投資的《東風雨》,則分別只有4820萬和2870萬的票房。

        針對上述盈利狀況的推測,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予以否認。王長田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除了電影票房之外,電影的其他收入部分還包括海外版權和國內版權收入。“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有義務對外披露影片真實的制作和宣發成本,及投資比例和回報方式。在成本上,幾乎無一例外存在夸大虛報。”

        王長田表示,《精武風云》、《全城戒備》兩部電影給光線影業帶來了1500萬元的盈利。他坦言,虛夸成本似乎已經成為行業的“潛規則”。

        北京華映人國際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執行總裁蕭鋒也表示,虛夸成本成為行業普遍的現象。為了擴大宣傳的效力,片方總愛渲染投資數額的龐大,以顯示制作水準之精良。

        知名導演王小帥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目前市場上存在許多這種虛夸投資數額的影片,許多影片號稱投資了兩三千萬,而實際出來的片子,行家一看就知道并不是什么大制作。這種虛報的現象在業內還是相當嚴重的。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業內人士指出,從2002年內地第一部商業電影《英雄》問世以來,行業內的人就喜歡把動輒數億的制作投入以及對高票房的追逐當作是商業電影必備的幾個特點。但這些所謂的“大片”,成功率也不是很高,模仿“大片”必然是要付出一定代價。

        郜壽智表示,由于行業的不透明,外界很難去統計出投資方具體投資電影的成本,而版權收入和海外收入更是無從考證。

        據他介紹,針對上述現象,此前曾有過類似的統計,目前這種虛夸的成本投入造成表面虧損而實際盈利的影片大概占整個市場的10%~20%左右。不過,他強調,目前國內電影產業絕大多數的小制作電影還處于虧損的狀態,大概占50%。

票房寡頭的“無奈”

        《每日經濟新聞》注意到,百億票房的背后也讓“票房寡頭”的現象越來越明顯。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阿凡達》和《唐山大地震》就占據了去年中國電影票房的五分之一。

        大片越來越賺,小片越來越賠,這正是中國電影高速發展的陣痛。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出現大片賣錢賺吆喝、中小投資影片集體虧損的局面,正說明中國電影患上了“投資虛熱癥”:資本只看總體票房的瘋漲,猛勁往圈里扎,卻不知這個市場里面虛火很旺。

        高軍指出,行業目前存在一種誤導,大家看電影賺錢了,出現了不理智的投資行為,造成市場的過度同質化,跟風題材令得電影市場越來越擁擠,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一看《非常完美》、《杜拉拉》火了之后,就出現了同題材的40多部影片,全賠了。”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則認為,國產電影容易虧損的另一原因是,大量非商業投資拉高了制作成本。大量并不懂電影的人來投資電影,錢沒有花到刀刃上,還造成了電影產業的虛假繁榮,導致演員片酬、拍攝成本等費用飛速上漲,大大抬高了電影投資的門檻。

        尹鴻的觀點得到了高軍的認同。高軍指出,目前電影投資在制作上并沒有很好的成本控制。

        “《孔子》的投資差不多1億元,《葉問2》的國內投資是3000萬元,國外投資基本一樣,加起來也只有《孔子》)的一半。而《東風雨》投資9000萬元。再看最終的票房結果,《孔子》的國內票房剛過1億元,《東風雨》只有3000萬元。但《葉問2》的票房是2.38億元。”

        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則對  《每日經濟新聞》表示,由于電影發行渠道對版權保護不當,盜版嚴重,造成中國電影只有一個銷售渠道,那就是票房。

        據《每日經濟新聞》了解,國內一部影片賣給電影頻道的版權大概在100萬元,網絡版權從四五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音像版權一般也就賣十幾萬元,與電影動輒過千萬的投資相比,這些版權收益則是九牛一毛。

        “我們的整個產業鏈是瘸腿的。所以說,我國的2/8(盈利影片與虧損影片之比)和國外的2/8是不一樣的,因為國外電影產業能賺還有很多,可以幫助去補償沒有賺錢的電影。”王中磊表示。

圈內人說

導演王小帥:電影產業里“玩票”的太多

每經記者  尚希  發自北京

        102億元票房,中國電影在2010年交出了這張看似“圓滿”的成績單。而就在此時,我們卻聽到越來越多這樣的聲音:大片賺錢,小片炮灰;九成影片都是虧損。

        商業市場的殘酷競爭決定了在《讓子彈飛》、《非誠勿擾2》熱映的同時,很多影片只能匆匆體驗著影院“一日游”,更甚者連公映的機會都難以獲得。折戟沉沙還是大浪淘沙,真正決定這一切的究竟是什么?

        1月25日,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王小帥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對于“滿城盡帶賠錢片”的中國電影市場,他似乎更有發言權。“中國的電影商業體系還處于起步階段,一大批涌入的新勢力更多的只是為了玩兒票,而不是做電影。”

300萬票房背后的故事

2010年11月5日,王小帥執導的《日照重慶》在國內公映。這是去年唯一一部入圍戛納電影節的華語片。從明星陣容上來說,聚集了王學圻、范冰冰等“票房保障”,就影片內容而言,也是足夠商業的懸疑、兇殺等情節。對于任何一部有意沖擊市場的商業片來說,具備這些要素已經算是成功了一半。然而,《日照重慶》交出的成績單卻不盡如人意。相較官方宣稱的2000萬元投資來說,收回的票房僅有300萬元。影片更是僅上映兩天便匆匆下線。

        王小帥自嘲,這樣的失敗來源于“不理智的婚姻”。“當時選擇的這家公司(《日照重慶》的出品公司)也是剛剛成立不久,不論是在經驗還是策劃團隊能力方面,都不是很成熟。”王小帥告訴記者,該公司對于影片后期的宣傳幾乎是零投資,先期投資700萬元拍攝了電影之后,就沒有再投錢進去。所以《日照重慶》實際的投資額也并非官方發布的2000萬元。

        “這就好比我們辛辛苦苦做出一個產品,但是卻堆在倉庫了不告訴別人,不去購置貨架,不去做廣告宣傳,最終只能爛在倉庫。”說起這些,王小帥依然顯得有些忿忿。

        王小帥告訴記者,這部影片少得可憐的拷貝也決定了其不可能在票房上有何佳績。“號稱有400個拷貝,實際卻只有100個。如今的銀幕數量為6000張,最起碼要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拷貝量才會有較理想的票房。”

“玩票”的太多

在電影節,賺錢的永遠是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利益圈:知名公司選擇知名導演,知名導演才有票房號召力。這似乎把絕大部分想要躋身其中分得一杯羹的中小公司及導演們擋在了門外。

        在王小帥看來,至于門外的這些公司究竟有多少是真正想要做電影的,“很多公司的支柱項目并不是電影,只是看到近一兩年動輒上億元的票房,也眼紅紅地想要拍電影,但真正沉下心來做電影的人并不多。”

        王小帥的擔憂并非杞人憂天。自去年開始,有關“煤老板投資拍電影”、“溫州資本涌入電影產業”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據此前有媒體報道,截至今年1月份,浙江已經擁有了624家影視公司,僅次于擁有1400多家公司的影視大本營北京。

        正因為電影并非這些公司的關鍵業務,所以其在該領域的投入也無法做到專業、有效。“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年產出的影片很多,但是虧損率卻很高的原因所在。”

關注“夾心層”困局

        上有票房過億的大制作影片,下有號稱“內容為王”的獨立電影,中國電影產業真正最難熬的則是  “夾縫中”的這部分電影。它們的投入大多在幾百萬到二三千萬之間,它們的導演也算小有名氣,它們希望借助行業巨頭來覆蓋更多的院線銀幕,但苦于資金、自身條件等諸多原因,它們只能與中小投資公司為伍,在競爭激烈的電影市場上拼得頭破血流。

        王小帥坦言,自己也生存在這樣的“夾縫中”。

        “這部分影片目前看來還不至于決定中國電影的發展,但待到中國電影產業成熟之后,院線資源被充分開發利用之后,這部分電影的市場份額則最大,需要更理智的發展。”在王小帥看來,目前這幾家成熟的電影企業決定了中國電影的票房總收入,但真正要改變盈虧格局的則有賴于中間的這部分“夾心層”。

        “與其投資一千萬去做一部影片,不如培養幾位優秀的導演。”對于中小電影公司的發展,王小帥有自己的看法,拼資本自然拼不過這些大的企業,但在題材和內容方面卻可以積蓄自己的能量。“我們不能一味地去模仿成功的模式,因為那需要資金和實力的積累。當大的公司具備渠道資源的時候,我們可以與之談判的砝碼只有好的內容和好的人才儲備。這便是目前中國大批中小電影公司應該理清的發展之路。”

        而對于中小成本的影片,在王小帥看來,這樣的小片子也確實不應該考慮太多票房上的收入,“這其實都是不應該問的問題。在目前影院資源被幾大公司壟斷的情況之下,營銷投入的資金與票房高低成正比。四兩撥千斤這樣的事情在電影市場上的成功率極低,這部分影片難以進入市場也很正常。”

        但對于未來理性的市場,王小帥表示,“小制作的影片也應該受到保護,這其中有很多原創的東西,也有很多導演人才的生力軍。當我們在享受那些給我們帶來超高票房商業大片的同時,也應該關注這部分堅持夢想的電影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