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1-01-26 09:36:03
流動性趨緊再次推高了銀行攬存的熱情,而在激烈的競爭之下,很多商業銀行再次祭出高收益理財產品這把“利器”。
“今天有一款短期理財產品,19天預期年化收益率達4.1%,今天買入,明天起息,非常劃算。”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某支行一位大堂經理熱情地向記者推薦。該產品的說明書顯示,產品募集的資金將納入中行資金池進行統一運作管理,投資于在國內銀行間債券市場上流通的國債、央行票據、國開債、進出口行債券和農發債等公開評級在投資級以上的金融產品以及債券回購等金融衍生產品。
“我們銀行明后天有3個月期,預期年化收益為4.3%的短期理財產品,10萬起售,申購期僅兩天,欲購從速。”昨日,某城商行上海分行一位理財經理向記者發來短信。
除了直接拉存款之外,銷售高收益理財產品近期也成為各商業銀行攬存的主要手段之一。“銀行之所以有這么大的攬存沖動,主要還是因為流動性緊張。”某國有大行一位資金交易員向記者表示。這位交易員告訴記者,商業銀行流動性緊張的局面在本月20日前兩天尤為顯著。“由于20日是商業銀行上繳存款準備金之日,那兩天不僅小銀行在借錢,連國有大行都在到處借錢。”數據顯示,1月19日貨幣市場指標利率 7天期質押回購加權平均利率報收4.0808%,較前交易日大漲128個基點,接近1月4日的4.1937%,為2011年來第二高位。
“在資金緊張的局面下,銀行為了繼續擴張貸款業務,就必須有充足的籌碼,而根據目前的監管制度,每到月底或季末都會導致銀行沖存款規模,這就造成了近兩個月出現月底銀行爭相提高中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率的現象。”某股份制銀行上海分行一位負責人表示。“銀行這么做也屬于無奈,這么高的收益率,對于銀行來說,有時候其實是虧本買賣,但為了將資金留在本行內,銀行也只好出此下策。”這位人士表示。
對于近期出現的銀行“攬存”現象,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銀行“攬儲”根本原因在于放貸過猛。不能把責任推給央行,不能簡單認為攬儲與央行連續兩次提高準備金率有關。銀行不能只強調自己的微觀利益,微觀利益應當主動服從宏觀經濟需要。
銀行攬存的舉動已經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重視,據相關媒體的報道,為防止流動性緊張背景下銀行違規攬儲、沖時點等問題,銀監會近日再度強調要推動建立月度日均存貸款的統計制度,加強資產流動性和融資來源穩定性的管理,并要求各商業銀行加強現金流預測和限額管理,適時開展流動性風險的壓力測試。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