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2 01:38:28
由于普遍利潤不高,丹灶五金業特別是小作坊式企業沒有能力再大幅度提高薪資水平。由此缺工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以至從季節性缺工演變成為全年缺工。
每經記者 郭榮村 發自佛山丹灶
85歲高齡的徐才現在每天仍然要抽3包煙。他心里惦記著自己的五金加工廠,今年,他還沒有接到一張訂單。
位于佛山市南海區西部的丹灶鎮因晉代道教大師葛洪在此煉丹留下爐灶的傳說而得名。2004年的時候,它有了“中國日用五金之都”的殊榮。這少不了徐才的功勞。被稱為“丹灶五金之父”的他,在上世紀60年代辦起了丹灶第一家五金廠,在其帶動下,丹灶五金企業遍地開花。
不過,徐才們正在經受一場異常嚴峻的考驗,工人難招、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產品出口利潤不斷下滑。視力和聽力都受到歲月侵蝕的徐才,甚至親自擔任起了加工廠的機修工,因為這樣一個月可以省下兩千多元的工錢。
丹灶“五金之父”的難題
日用五金是丹灶鎮的傳統支柱產業。根據該鎮政府網站提供的資料,這里的產品占據了全國70%以上的市場,有超過50%的產品出口國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以丹灶為中心、輻射周邊的年產值200億元的五金產業圈。截至目前,這里聚集了2500多家大大小小的五金企業,生產紐扣、拉鏈、密碼鎖、廚具、燈具等多種產品。
2月1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丹灶鎮五金產業起源地的南沙村看到,星羅棋布的農宅里布滿了作坊式五金企業。機器的轟鳴聲隨處可聞。輾轉打聽,在一幢不起眼的小樓里,徐才的加工廠出現在記者的眼前。
3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擺著十幾臺機器,半成品的鐵扣堆在靠近門口的地方。徐才手里拿著一支煙,唯一的一顆門牙被煙漬熏得黑黃。在這家沒有名字的五金加工廠里,現在還沒有其他工人,徐才的老伴正在機器旁邊忙活著,她時不時會抱怨一句:現在的生意不好做。
徐才曾經經營著南沙村最大的五金廠。13歲就開始做五金學徒的他,是村里第一位精通相關技術的人才。上世紀60年代,在他的積極籌劃下,村里的第一家五金廠順利開辦了起來。
“廠子最大的時候有127個工人。”徐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但是現在,他只雇了兩三個臨時工。因為今年還沒有接到單,他沒有打電話讓工人們過來。
徐才覺得錢越來越難賺。“工錢高了,材料也貴了,但是產品的最終價格很難提高。”為了降低成本,老伴和他都充當起了一線工人。“技術工的工資一個月要2500元到3000元,請來不劃算。”年齡越來越大,利潤越來越薄,這使得徐才不愿意再把廠子做大。“利潤小就不想干多。”
利潤進一步被壓低是丹灶五金企業普遍感覺到的現狀。丹灶鎮經濟發展辦麥成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丹灶五金業的平均利潤只有5%~7%。而佛山市南海區五金行業協會會長姚中沃則透露,不少企業只要有3%左右的利潤就會接單。
佛山市南海區丹灶有杰五金廠總經理潘潤年表示,四五年前企業還有20%左右的利潤,現在已經跌至10%以下。“又不能加價,加價就沒得做了。”
丹灶鎮的五金產業多數以生產配件為主,缺少自主品牌,同質競爭嚴重,很多企業缺少議價能力,在高CPI、高成本和人民幣匯率新高的大環境下,面臨的壓力正越來越大。
部分企業或被淘汰
有杰五金廠總經理潘潤年在去年年底就帶頭把工人的工資漲了25%,同時還承諾在今年正月初十之前回廠的員工可以由廠方報銷車旅費。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廠里仍然還有30%的崗位空缺。“我就讓老員工給我介紹新員工,介紹一個獎勵100元錢。”潘潤年說,即使這樣,還是招不夠人。
潘潤年告訴記者,他的廠情況還好一些,不少企業的招工情況更差。丹灶五金企業缺少工人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當地看到,幾乎所有工廠的門前都貼著招工啟事。不少企業甚至冒雨在人流量大的地方設置招聘臺。潘潤年的廠子原來還不太愿意要新手,但現在已經是來者不拒了。在丹灶鎮的華南五金產業中心,一家企業對工人的年齡上限甚至擴大到了50歲。
麥成勇告訴記者,現在丹灶的不少企業幾乎是全年都在招工,“去年不少企業招不到人就倒閉了”。記者注意到,雖然不少企業表示都提高了工人的工資待遇,但是招工啟事上普工的工資依然只有1500~1800元。由于普遍利潤不高,丹灶五金業特別是小作坊式企業沒有能力再大幅度提高薪資水平。由此缺工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以至從季節性缺工演變成為全年缺工。
讓潘潤年頭疼的還有人民幣升值的問題。他無可奈何地看著匯率一天天走高而沒有辦法。“價錢低了自己不劃算,價錢高了外商不接受,現在只能是有一點利潤就做。”他心里明白,像自己這樣的五金企業數量眾多,自己不做會有別人做。
佛山市南海區博尚五金廠業務經理劉軍波也認為,隨著匯率的變化,越往后壓力會越大。
“今年剛開年,形勢看起來比較嚴峻,外銷也不是很樂觀,國外需求不是很旺盛,人民幣又一直面臨升值壓力,出口企業將更加困難。”佛山市南海區五金行業協會會長姚中沃向記者分析,在總體供過于求的情況下,一個訂單有多個企業可以做,供應商處于弱勢,議價的空間比較小。
他表示,目前還無法預測丹灶五金出口的具體情況,但估計增速會有所下降,而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企業被淘汰的狀況。
升級之困
早在2008年底,時任丹灶鎮鎮長的羅堅華就表示,產業升級、自主品牌、開拓市場,是丹灶五金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丹灶五金業一直在謀其產業升級,但是對大量的小企業來說,升級似乎異常地困難。
“不少企業想購買新的機器設備,實現自動化,但由于資金問題,到目前為止,這只是一個設想。”麥成勇坦承,實現產業升級并非易事,單純從設備采購的角度來講,大量作坊式企業都力不從心。
像徐才這樣一家有十幾臺機器的加工廠一年的利潤只有幾萬元,比起昂貴的自動化設備,他寧愿自己和老伴一起加入到生產大軍。
除了企業買不起自動化設備外,劉軍波還考慮到了另外一些東西。“由于五金是傳統產業,有些工序必須要人工才能完成,想升級不一定能升得了。”這方面的因素也造成丹灶的傳統五金業必須要依賴人力。
麥成勇透露,雖然政府對企業的技術改造有一定比例的補貼,但是由于風險較大,現在只有一兩家企業向政府進行了申請。企業表現得并不積極。“長期做配件,附加值不高,因此就要做品牌。”麥成勇說,但是能把品牌做起來也相當不容易。
在丹灶2500多家企業中,較為知名的自主品牌只有陽晨廚具、達美燈飾等為數不多的企業。麥成勇也表示,出名的企業不多。對于實力較為雄厚的企業來說,打造品牌相對容易,但是當這些任務落到丹灶眾多小企業面前時,也成為一道無法逾越的高山。對于一年利潤只有數萬元的作坊式企業來說,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機器設備的更新上受到方方面面的條件制約,自主品牌的道路又困難重重,丹灶希望通過產業升級來提高產品競爭力和附加值的路,還很漫長。
姚中沃認為,企業首先要做的是保證自己的品質,質量不過硬,客戶就沒有信心。同時,要開發適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必須做出自己的特色。另外,自身管理的提升也非常重要。他認為,即使是小作坊企業,也要有一個比較優勢,找出自己過人的地方,不能像以前那樣粗放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