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3 02:01:14
由于330ml裝的夜場啤酒利潤豐厚,科羅娜、喜力、嘉士伯等熱銷品牌都可能成為仿冒對象。
每經記者 李剛 發自山東
身處燈光迷離的酒吧,品味著各種價格不菲的高端啤酒,你可曾想到,這些啤酒可能并非出身大牌,而是從中國北方一些小村莊運進城的?
山東一位啤酒企業的銷售主管周瑜(化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在作坊式的生產中,造假者不需要復雜的設備,幾條橡膠管,幾個大桶,幾個手動壓蓋機,再雇傭幾個農村的閑散勞動力就可以完成生產。由于330ml裝的夜場啤酒利潤豐厚,科羅娜、喜力、嘉士伯等熱銷品牌都可能成為仿冒對象。
行業人士告訴記者,這種現象并非只局限于一省一市。為便于調查,記者選擇了山東臨沂、濰坊、安丘、青州等地采訪。
造假者自揭流程:一夜完工
張遼(化名)是記者在臨沂接觸到的一名啤酒批發商,據介紹,他已經是當地“頗具影響力”的批發商了。
走進張遼的公司,記者看到,上下兩層的辦公室裝修得當,多名員工正在伏案工作,墻上還掛著“優秀民營企業”的標牌。據張遼介紹,公司的業務構成中,70%屬于正規行貨,30%則是仿冒的“水貨”。
張遼隨手從身后的產品陳列架上拿來幾瓶啤酒,分別是現在在夜場熱銷的幾個品牌,張遼說,其中有真有假。如果不是他的指點,記者根本無法分辨孰真孰假。
據張遼介紹,他的公司已經度過了最初的資本積累,“水貨”在業務中的占比越來越少,目前他們只向一些熟悉的大客戶提供“水貨”,每月只要貨三五百箱的小客戶將逐漸被淘汰。
談到自己的產品時,張遼很自信。他說,自己的供貨價格高于別的公司,質量也要高于別人,因為他的產品均來自正規廠家的生產線,產品的外包裝可以以假亂真,而酒質只與正品有細微差別。他指著一瓶“科羅娜”告訴記者,該產品的原麥汁濃度為10%,只比正品低了1.3%,普通消費者絕對區分不出來。而瓶子上的生產日期噴碼也不像以前的假酒,一蹭就掉。
據張遼介紹,他經營的仿冒產品,與生產廠家有著周密的生產計劃。客戶要貨時,必須先打款訂貨,然后再與廠家確定生產計劃,廠家會在兩三天之內安排生產。張遼也會及時將生產所需的標簽、包裝箱等配套物品送往廠內。一般的訂單都在兩三千箱(24瓶/箱)以內,一晚上就可以完工。不等天亮,產品就裝車運走,不在生產廠家的倉庫停留,甚至也不進他自己的倉庫,直接通過物流運往目的地。整個過程不會留下任何證據,也不會給執法單位留下反應時間。
估算:一年賣掉90萬瓶
張遼透露,他去年從廠家購買原酒的費用在30萬元左右。《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粗略估算后發現,按照當前約1000元/噸的價格來計算,他每年的業務量在300噸左右,灌裝成330ml的小瓶夜場啤酒后,大概折合90萬瓶。
楊強(化名)是記者在山東青州接觸到的一名批發商,目前經營著多款貼牌產品及多個品牌的“水貨”。
楊強給記者帶來了他的“水貨”樣品。單從外觀上看,仿真程度極高。記者打開幾瓶分別試飲之后,口感、泡沫等方面也分辨不出真假。交談中,楊強告訴記者,這些“水貨”本身的酒質是可以保證的,全部來自于“三證”齊全的正規廠家,貼標、灌裝、壓蓋、裝箱全部在生產線上一次性完成,這是小作坊灌裝的“水貨”不能比的。
楊強說,他生產的“水貨”已經成為合作廠家的業務之一,有專門的生產調度負責協調,需要根據廠家的生產計劃安排“水貨”生產,訂單一到,馬上聯系生產調度安排計劃,從訂貨到發貨,7天左右就可以完成。
當記者以擔心產品質量為由提出要去考察時,楊強表示,廠家嚴禁任何人進入,即使是他去,見面也會安排在廠外。楊強還告訴記者,該廠家位于山東某縣,不在本地,短時內無法前往。
對上述說法,記者無法核實。
一家正規企業的“方便之門”
楊強告訴記者,不是所有企業都敢直接生產仿冒啤酒,廠家一要膽子大,二要有關系,而且這樣的企業絕不和本地人合作。為了規避法律的制裁,一些廠家雖然不會直接生產仿冒產品,卻可以在合法的范圍內為造假者留出“后門”,通過這道“后門”,造假者可以輕易實現仿冒產品的批量生產。
在山東濰坊一家年產不足10萬噸的小型啤酒廠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見到了負責銷售工作的周瑜。周瑜所在的廠里有多條生產線,有正規生產手續。
記者提出希望該廠代工生產啤酒,周瑜表示,只能代工具有合法手續的產品,仿冒產品肯定不能干。隨后,他也表示,在合法的范圍內可以為記者提供一些“方便”。
例如,記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瓶型(可以選用各大品牌現有的回收瓶),由廠家負責生產灌裝。在此環節中,廠家必須使用自己的標簽和瓶蓋。但在這個過程中,廠家可以將標簽貼得“馬虎一些”,一撕就掉,造假者在自己的作坊里就可以輕松更換需要的標簽,并撤下原有瓶蓋,砸上自己“定制”的瓶蓋。
對于這個過程,周瑜表示,廠家整個過程都是合法的,產品合法出廠以后,別人怎么造假,也與廠家無關了。這樣的產品到了造假者手中,基本上就是“半成品”了,用來制造仿冒產品只不過是最后一步而已。
周瑜還說,周邊一些小廠也確實有膽子大,直接給出廠的產品砸上某些名牌的瓶蓋。
手工作坊“游擊”化
記者調查發現,在這個造假產業鏈上,寄生著不少小作坊。
周瑜告訴記者,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從酒廠購置散裝啤酒,由于散裝酒買賣在法律上并未明確禁止,所以散裝啤酒交易也發展成為一個市場。購買散裝酒,部分被分裝為常見的小桶扎啤出售,另一部分則會成為假酒作坊的原料酒,造假者只要一套簡單的設備就可以“生產”。
周瑜表示,業內人士都知道這些造假者存在,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確切在哪里。
記者在濰坊黃旗堡鎮走訪時,一位專門在啤酒廠門口拉客的 “黑出租”師傅向記者透露,現在這些作坊都特別隱蔽,即便是當地人也未必找得到。“表面上看上去是個木器廠,背后可能就在生產假啤酒”。據透露,只要有幾百平方米的空間作坊就可以開工,碰到檢查干脆就暫時停產。
周瑜透露,在作坊式的生產中,造假者不需要復雜的設備,幾條橡膠管,幾個大桶,幾個手動壓蓋機,再雇傭幾個農村閑散勞動力就可以完成生產。
張遼也曾向記者說,由于生產技術落后,衛生不達標,為了增加酒水的保質期,這些小作坊會在酒水里添加防腐劑甚至顏料,以保證“質量”。不過,對于這些造假作坊,張遼和楊強均表示,小作坊的做法已經過時,由于質量不穩定,生意很難長久,要想仿冒能長期獲利,必須保證產品質量誠信經營。
這種“盜亦有道”的說法,聽起來值得玩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