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4 01:41:52
變,或者亡,是大多數寧波紡織服裝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向內銷市場要增長,以自主品牌打天下,成為部分寧波紡企尋求突破的方向。
每經記者 鄭佩珊 發自浙江寧波
走在紐約、東京、米蘭或者柏林這樣的國際時尚之都,琳瑯滿目的國際知名服裝品牌令人眼花繚亂。但很少有人意識到,在這些品牌的背后,有相當一部分產品卻是地地道道的“寧波制造”。
這曾經一度是“寧波制造”引以為傲的“貼牌”生產方式,尤其是能夠為國際大牌生產“貼牌”。
與中國其他以出口加工貿易為支柱的城市一樣,寧波服裝出口量巨大,卻仍以貼牌加工為主,自主品牌出口的交貨值只占出口額的1%。隨著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力成本劇增、人民幣匯率變動壓力與日俱增,對于寧波大多數以貼牌生產為生的出口企業而言,憑借低成本競爭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而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的貼牌企業也開始面臨一系列的生存危機。
變,或者亡,是大多數寧波紡織服裝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向內銷市場要增長,以自主品牌打天下,成為部分寧波紡企尋求突破的方向。
“三高”負擔一年更比一年沉
去年9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保持了強勁的升值趨勢。來自第一紡織網的數據顯示,我國紡織服裝企業的平均純利潤率為3%~5%,部分企業甚至遠低于3%的利潤率,一旦人民幣升值3%左右,紡織服裝行業的利潤幾乎就被完全侵蝕了。
“由于目前我國紡織服裝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95%以上企業是生產中低端的貼牌產品,與國外廠商的議價能力很弱,匯率方面帶來的損失無法通過與客戶協商、改善供應鏈管理等方法消化,提價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如果人民幣升值幅度過大,將對我國紡織服裝出口造成嚴重的打擊。”第一紡織網主編汪前進指出。
第一紡織網數據顯示,人民幣若升值1%,服裝行業利潤率將下降1%~4%,將有近20%的企業無利潤可言。
不過,“今年開始,外貿企業已經不再提人民幣升值的問題了。”雅戈爾日中紡織印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虞黎達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8.2升至6.8時,外貿企業已經承受了最大的匯率壓力,“但是一旦進入6.8~6.5這個區間以后,我們看到的跌幅只有中間這0.3個點。”
在匯率之外,令企業難以承受的是,“去年一年原材料的漲幅翻倍,有的甚至翻了3倍;另一方面,工廠工人平均工資一年的增長在30%。”虞黎達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與原材料的價格和人力成本的漲幅相比,人民幣升值的問題就顯得沒那么嚴重。”
依附于寧波-舟山港,寧波的紡織服裝出口占到了寧波出口總額的五分之一。“三高”經濟之下,成本劇增的必然結果就是提高產品售價。虞黎達表示,成本的上漲是整個中國紡織服裝企業都面臨的問題,而產品提價也是每一家企業消化成本必然的舉措,所以現在往往演變成考驗客戶是否有能力承受漲價,并且將此轉移出去。
“貼牌生產”隱痛漸顯
如果將一件襯衫的價格分解為3塊,那就是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產品附加值。
在寧波,你可以找到十幾元一件的襯衫,也可以找到幾百元一件的襯衫,它們都有市場。都是襯衫,價格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產品附加值。
而如今寧波大多數企業還在生產這種十幾元一件的襯衫,盡管寧波服裝產業每年的出口總量非常大,可仍以貼牌加工生產為主要形式,而且集中于低檔常規商品,自主品牌出口的交貨值只占出口額的1%。
“10年前,市場競爭并不激烈,只要原材料和人工便宜,企業就有利潤賺,還能生存下去。”寧波服裝協會會長張曉峰指出,在競爭不激烈的情況下,做生意是不會去考慮生意模式的優劣,只要能賺錢就行。
上個世紀80~90年代,國外大型跨國公司紛紛把低端加工環節轉移到我國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寧波本土企業通過承接外國公司的貼牌訂單進行生產,這種模式最終促成了“寧波制造”。
然而為國外品牌打工,OEM成就了“寧波制造”的同時,卻也給生產商帶來了隱痛。
“貼牌模式往往是對資源的高強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在資源日益緊缺的情況下,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的貼牌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已經開始面臨一系列的嚴重危機。”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副教授王若明告訴記者。
貼牌生產的最大問題是看起來紅紅火火,但賺錢能力并不強,這就使寧波服裝業在與國際品牌的博弈中處于劣勢地位,投入大,風險高,獲利卻很小。
王若明指出,一方面國際大公司貼牌,能為企業引進國際上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但是貼牌生產的短期利益影響自主品牌的長遠發展。許多外貿訂單帶來的短期利益,使國際代工式的“貼牌生產”在寧波的服裝產業中長盛不衰,而培育自主品牌則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花費時間也較長,貼牌生產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寧波自主服裝品牌的培育和成長。
“寧波紡織服裝產業外向度保持在50%以上,出口國主要以日本、歐盟、美國、東盟、拉美等地區為主。”張曉峰介紹道。“這體現了兩點,一是寧波紡織服裝產業融入世界經濟的程度在不斷提高,國外市場的需求已經成為寧波紡織服裝產業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動力;另一方面卻反映了寧波紡織服裝產業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較高,在當今國際市場能源、資源性商品價格持續走高等形勢下,受世界經濟沖擊的風險也較大。”張曉峰指出。
“這時候企業要生存下去,就是要考慮如何將產品提價以后還能賣得出去。”虞黎達指出。
國際高端客戶以Polo、CK、Burberry等為例,因品牌附加值較高,原材料成本在總成本中占比僅30%左右。“當原材料成本上漲一倍,我們的提價也僅是原來價格的30%。然而一些低端產品的原材料成本占比過高,能達到60%,一旦原材料成本翻倍,那就必須提價60%。”虞黎達指出。
汪前進也認為,對于紡企來說,高端產品的客戶承受能力要比低端客戶要強,所以選擇做高端產品比低端產品的議價能力也就更高。
除此之外,隨著我國土地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周邊主要競爭對手的優勢顯現。第一紡織網數據顯示,孟加拉國的勞動力成本是0.22美元/小時,柬埔寨是0.33美元/小時,越南是0.38美元/小時,印度是0.51美元/小時,而我國是1.08美元/小時。
“無內不富”
在外貿行業,有著“無外不穩,無內不富”的說法。如今,如何進一步開啟內銷市場,正成為紡企面前的一道考題。
由于外貿訂單數量比較大,而且每年都有穩定的訂單,“工廠要比較平穩地運作,就要有這樣的常規訂單。訂單可以保證工廠的運行。”然而在虞黎達眼中,內銷市場的利潤和外銷市場的利潤已是不可同日而語。“對于工廠而言,外銷訂單使工廠效率提高,從整體上降低成本;而內銷訂單則是葡萄蛋糕上的葡萄干,保證了工廠的利潤。內外結合,相互平衡才會比較容易渡過難關。”
雅戈爾有自己的品牌,出口比例在50%左右。“現在唯一在增長的市場就是內需市場。雅戈爾每年保持20%~30%的增長速度,內銷市場消費者接受漲價能力比歐美市場要強。”虞黎達表示,無論歐美出口市場是否萎縮,雅戈爾已經開始主動壓縮歐美市場訂單,把產能留給內銷市場。“而這一結構化的調整從2007年已經開始。”
“‘三高’經濟確是有影響,但是企業要考慮的問題是要比競爭對手跑得更快。”虞黎達認為。
他告訴記者,雅戈爾的客戶當中有個工廠,每年專門要去歐洲看新一季的時尚潮流,300多人的小工廠一年的研發費用投入就在幾百萬元,然而與同樣規模的工廠每年上百萬的收入相比,這個工廠的老板一年的利潤在1500萬元到2000萬元之間。虞黎達指出,做內銷的方法有很多種,在細分領域中做好,增加研發力量,市場會愿意購買這種有知識產權的產品。
與此同時,在王若明看來,通過聘請國外研發人才來實行產品創新,擺脫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產品創新與產業升級并存,是紡企拉近與國際水平之間差距的一條捷徑。
就在這之前,寧波市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品牌之都”建設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實施品牌戰略的基本思路以及對策措施。
王若明指出,許多寧波企業已經著手在走品牌國際化的路線,近兩年不少貼牌生產企業都打出了自主品牌。據其介紹,以寧波諾布爾制衣公司為例,從來樣加工做OEM,到現在自己從事樣衣的研發設計,轉變做ODM(原始設計制造商),公司的出口利潤得到大幅增長。普通的針織衫出口價格在3~5美元/件,諾布爾的羊毛衫出口價在15~20美元/件,比普通羊毛衫的出口均價還要高10%左右。
市場現象
吊牌上的產地“暗戰”
國際大牌春裝上市,產地多轉移至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中國制造”優勢削弱
每經記者 鄭佩珊 發自上海
春意盎然的時尚街頭,國際品牌新一季春裝以各色姿態吸引眼球。然而每一件靚麗的春裝背后卻是一場各國制造業之間的暗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在ZARA、H&M,以及優衣庫等品牌服裝店里發現,新一季春裝吊牌上的產地標識不再是單一的 “MADEINCHINA”,越南、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等國名頻繁出現在產地一欄。
這只是一個縮影。
隨著國內用工成本及原材料成本等的急劇上升,“中國制造”以低廉的成本優勢參與世界工廠競爭的態勢已化為明日黃花。在壓力面前,中國服裝制造業應以何種姿態“應戰”?這場“暗戰”會否改變目前世界服裝制造業的格局?
國際品牌服裝多國生產
作為世界知名的服裝快消品牌,ZARA自2006年進入中國之后,就受到中國消費者的追捧。然而記者在ZARA位于上海徐家匯的港匯店里發現,2011年新一季的春裝產地紛雜,產自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墨西哥等國家的服飾陳列在品牌店內,而遍尋下來,“MADEINCHINA”的服裝卻不多見。
隨后,記者在優衣庫徐家匯店內也發現,優衣庫服裝產品的產地也多為越南、柬埔寨等。來自日本的休閑品牌優衣庫發展迅猛,此前優衣庫的創始人柳井正曾公開對媒體表示,優衣庫在全世界銷售的商品中,大約有85%來自中國的70家合作工廠。這些工廠支撐著優衣庫全球2258家店鋪的日常運營。柳井正還同時表示,為了跟上擴張的步伐,會擴大合作工廠的數量。
即便是在國內銷售的國際品牌服裝里,如今也大有“中國制造”被“越南制造”或者“印尼制造”追趕之勢。中國作為服裝制造業大國有一定基礎,但是中國的服裝制造卻一直有一個隱痛,那就是仍舊不是服裝制造業強國。
“虎視眈眈”的競爭對手
由于服裝制造業門檻低,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將本國的制造業發展希望寄予這個行業。但是,如今的他們擁有比中國更低廉的成本。
印度《商業標準報》2月22日就報道稱,在中國正面臨通脹及制造業成本上升的問題之際,印度希望能獲取一些原本屬于中國的服裝與紡織品出口份額。
該報道稱,印度紡織品與服裝制造行業已發現,來自美國和歐洲的訂單已增加大約10%~15%。印度紡織工業協會負責人表示,“由于中國勞動成本上升,一些原本計劃給中國公司的訂單現在已經轉向了印度。印度出口量目前只占全球服裝出口市場的4%。”
不僅如此,此前的越南盾大幅貶值也對中國紡織服裝出口造成了沖擊。
2月11日,越南央行對匯率做出重大調整,越南盾對美元大幅貶值。越南央行公布的外匯市場越南盾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兌20693越南盾,而此前為1美元兌18932越南盾,越南盾貶值幅度達9.3%。越南央行還將銀行間集體外匯市場越南盾對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此前的3%縮小至1%。越南央行對此解釋說,調整將促進市場的流動性,提高越南的國際結算能力,有助于鼓勵出口,減少貿易赤字,增加外匯儲備。
由于近年來中越紡織貿易增長迅速,且越南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正成為中國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中國第一紡織網首席分析師汪前進認為,越南盾對美元貶值,肯定對中國紡織品出口有影響,但影響有限。
汪前進指出,“從去年底陸續有小批中低檔的訂單流向越南等國家,但對中國紡織服裝整體出口影響有限。去年中國紡織服裝出口超過2000億美元,而越南只有100多億美元,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中國制造”優勢何在?
中國服裝制造業的優勢顯然已經越來越不明顯。據汪前進介紹,由于我國土地、勞動力等綜合成本不斷上升,越南、印度等周邊國家的成本優勢得以體現,部分服裝訂單開始向周邊新興紡織工業區轉移。
不過,目前看來,“威脅”或暫時不足以懼。我國臺灣紡拓會就表示,周邊國家和地區在服裝產品上大多選擇制造廉價的T恤及牛仔褲,“這些遠較生產羊毛毛衣或羽絨衣容易。訂單越大,工人所需的技能就越少,且投資的資本額較小。”如此一來,大家搶著生產款式簡單的成衣,造成價格不斷下降,而讓需要技術、款式復雜成衣的利潤留給了我國的服裝制造業。
汪前進也指出,“截至2009年,我國纖維加工量達到3780萬噸,占全球的一半,紡織品服裝出口占國際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遠遠超出其他國家。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洗禮下,我國紡織業的領先優勢得到進一步鞏固,短期內其他發展中國家對我國出口產品的替代效應較為有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