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5 01:47:09
綿延5個月之久的北方八省大旱,截至2月24日,仍未徹底擺脫。
在新世紀“十年九旱”的現實面前,什么才是破解農業“靠天吃飯”的最佳途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試圖通過采訪相關專家,來尋找答案。
現狀:抗旱還在“吃老本”肇始于上世紀50年代末的大興水利,使得農業的命脈跟水利緊連,及至“五五計劃”結束時的1979年,全國擁有灌溉面積達7.3億畝,居世界首位。
無論是在灌溉密度、還是人均灌溉面積,當時的中國農田水利,均可稱世界翹楚。公開資料顯示,1949年~1987年,全國水利工程總投入為2164.11億元;勞動力投入折合1137.03億元。水利部《四十年水利建設成就》顯示,在此期間,共建成10萬立方米以上的各類水庫8.6萬座,人工溝渠總延長300多萬公里,配套機井220萬眼等。
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高潮陡落,水利建設從原先占基建投入的7.08%降至2.7%,在此后的數十年間,這種狀況一直持續。
于是,早前建設的這些設施,成為此后旱災之中仍被廣泛使用的抗災“利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魯南、豫東農村采訪發現,當地抗旱使用的機井,大多存活了50年左右。
比如,河南夏邑曹集鄉靳灣村的6眼機井,年齡最小的距今已有30年,根據該村支書靳友峰的介紹,大多數機井為上世紀50年代修建。
上月末,水利部部長陳雷用“基礎脆弱、欠賬太多、全面吃緊”12個字,力陳水利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他說,水利落后成為影響糧食安全的最大硬傷。
根源:水利建設未成系統事實是,近些年來,我國在水利設施上的投入并不少。僅2005年起實施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累積投入就達1200多億元。
不過,類似的資金僅為工程性的投入,對于水利設施后續的維護和管理,并未有配套資金入位,使得水利設施的壽命大打折扣。
環保部規劃設計院原院長夏青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一直以來,水利工程建設和維護不相匹配,重建設輕維護,水利建設沒有形成系統。
記者實地調查發現,多地早前建好的小型泵站和機井等,處在逐年報廢中。以山東鄆城為例,該縣有小型泵站134座,其中完好19座,占總數的14.18%,已報廢75座。
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水利設施在“超期服役”中,由于管護不到位,正自動“退役”。出現此種情況,一方面受資金之困,另一方面是因無人愿管。
根據九三學社此前的調研,各省水利投入都在遞減。同時,中央投入之后,要求省市各級對于工程予以資金配套,但地方財政的捉襟見肘,導致項目往往不能很好執行。
此外,農業生產投入與產出落差的加大,使得農戶的“經濟賬”更多來源于打工收入。
對策: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在夏青看來,徹底扭轉“靠天吃飯”的局面,頗有難度,一方面受到我國季風性氣候影響,另一方面,農戶的種糧積極性不高。
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一成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現在農戶抗旱需要付出很大的經濟成本,如果1畝小麥澆3遍,大致需要近100元的投入。
記者調查發現,由于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每畝小麥在豐年可產1000斤左右,但是干旱之下,會減至700斤左右,據此,農戶剔除投入后收入寥寥。
在此情況下,一部分留守農戶選擇等待,等待下雨而不愿投入澆灌費用。更多的農戶選擇外出打工,在他們看來,在外兩三個月的收入,或許就能達到種地一年的收入。
公開資料稱,我國每年因水利設施欠缺,導致天氣災害引起的糧食生產損失高達500億公斤左右,糧食安全從未像如今這般牽動國人的神經。
基于此,夏青建議,我國應該發展節水農業,各類節水措施必須上去,要和農業現代化聯系起來,“當然,這個投入很大,單純靠過去修建水庫等,不能解決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也指出,發展節水農業是一種必然選擇,也是解決北方供水危機的首要途徑,應建立有效灌溉制度。
如今,在生態、生活、農業等多重用水途徑下,處在干旱危情中的華北、黃淮,尤在農業用水方面遠遠不足,向地下要水抗旱成為首選。但“漏斗區”的不斷擴大,讓這項措施成為不可持續之舉,夏青認為要解決北方的水危機,“節水”才是正選。
編后語一粒種子落地后的命運,何時才能擺脫各種極端氣候的不斷“騷擾”?
近兩月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足跡遍布八省旱區,直擊抗旱第一線,并努力找尋這背后隱匿的系列短板。
曾經火熱的“灌溉革命”和“保水農業”,如今不復存在,使得半個多世紀以來,農田水利設施出現歷史倒退,“靠天吃飯”成為旱區農戶的無奈之選。而從農人數的減少、節水農業的落后、農業效益的低迷等多重因素累積,使得“靠天吃飯”仍在繼續。
不過,有了這場大旱的深刻教訓,有了中央“一號文件”的全力支持,我們相信,大旱之后,抗旱經驗將得以豐富,歷史欠賬將不斷補上,扶持政策將漸次出臺,于此,“靠天吃飯”的尷尬有望逐步得到解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每經訂報電話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