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上市公司調查

每經網首頁 > 上市公司調查 > 正文

集合理財審批將松綁 券商“擴軍備戰”

2011-03-06 10:12:36

每經記者  王硯丹

    從2005年3月證監會批準光大證券首只集合理財產品以來,A股市場經歷了一個完整的牛熊輪回,各類公募、私募基金也蓬勃發展,但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無論在規模上還是數量上,依然無法與基金

    抗衡。不過,這種情況在不久的將來有望得到改變。2月28日下午,證監會公布調整證券機構行政許可工作機制,宣布擬取消三項事項的審批,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取消了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審批,改為事前告知性備案管理。

    一石激起千層浪。市場人士普遍認為,若備案制最終到來,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發行將更容易,未來發行數量將呈幾何級增長,形成與公募基金、陽光私募三足鼎立的局面。  

業內人士:發行產品將更便捷

    面對行業可能出現的新變化,券商們將如何應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近日采訪了一些券商內部人士。

    “我們都在關注審批制改為備案制的進展情況,但是目前證監會還沒有下發正式通知。”東方證券一位內部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監會將集合理財產品發行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一旦實行后,對整個行業無疑都將是個促進,但是并非最關鍵的決定因素。”

    這位人士進一步表示,在現行制度下,證監會審批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發行需要一定時間,不過相比以前,效率已經很高了,快的時候大概半個多月就能批下來。但是如果改為備案制,券商發行集合理財產品將更加便捷,并且能避免等待審批的過程中,市場環境發生變化。“但是改為備案制后,并不說明大家就會一擁而上,馬上提出一大堆發行計劃。因為改為備案制對于券商來說,只意味著可以縮短發行時間。而到底發得出去不,募集資金情況如何,與發行時的市場環境、投資者偏好等有著密切關系。市場不行,就算券商只備一下案就可以發行集合理財產品,也不一定能賣得出去。”

    廣州某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負責人也表示了相同看法。他指出,“在近期A股市場一直維持震蕩的情況下,無論是券商集合理財產品,還是公募基金,發行規模都不大。因此盡管得到政策面支持,但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發行情況究竟如何,又是另一回事。不過長遠來看,這件事無論對于券商還是投資者來說,都是件好事。券商在決定發行集合理財產品時,可以更加靈活,而投資者也可以有更多選擇。”

集合理財產品發行加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去年開始,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推出就已出現加速跡象,國慶節以后這種趨勢更加明顯。

    據Wind資訊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券商合計發行了47只集合理財產品,每個月成立的數量都只有個位數;而到2010年,新成立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達到97只,是2009年的兩倍多,其中,11月、12月分別有19只、11只券商集合理財產品進入推廣期,產品發行明顯加速。

    不過相比公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募集規模仍然普遍不高。Wind資訊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新成立基金平均發行份額為20.71億份,而新成立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平均發行份額僅為8.61億份,不足公募基金的一半。

    今年年初,證監會發布通知,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一動向再次引起了業內普遍關注。兔年春節后,短短半個月時間,已有長城證券旗下的長城1號、東方證券的東方紅先鋒6號、宏源證券的宏源3號、國信證券的金理財內需升級、招商證券的招商智遠避險、華西證券的華西證券融誠2號等6款產品進入推廣期。

儲備人才成未來工作重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還獲悉,目前行業中一些券商已經開始積極儲備人才,“擴軍備戰”,為發行集合理財產品做好準備。

    上述廣州某券商人士告訴記者,儲備人才已經列入公司長期戰略規劃之中。“要發展資產管理業務,一方面需要營銷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好的投資經理,現在我們的投資經理中有內部提拔的,也有外聘的。由于目前券商行業人才流動已成常事,對于任何一家公司來說,高端人才都是搶手貨,因此我們一直有長期招聘計劃,無論是營銷方面還是投資方面的專業人才,我們都非常歡迎。”

    而上述東方證券人士則指出,東方證券在資產管理業務的人才儲備上采取的措施略有不同。“銷售方面,因為現在東方證券為資產管理業務專門成立了子公司,行政級別上與營業部屬于同級別,所以我們現在沒有專門給營業部客戶經理們分派硬性的銷售任務,只是每年公司仍然會下達指標,如果完成了會給予獎勵。另外,銀行渠道銷售已經在我們產品發行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們目前暫時沒有為了發展資產管理業務而專門招聘銷售人才的計劃。而投資經理方面,我們主要的策略是通過內部培養。現在我們資產管理業務的投資經理基本是從公司研究員中挑選的,條件非常嚴格,至少要擔任研究員五年以上。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保持投資經理隊伍的相對穩定,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我們產品業績出現大起大落。”

資管業務收入占比有望提高

    “一旦發行正式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且市場條件較好,那么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數量毫無疑問將呈現爆發式增長,畢竟資產管理業務在我國算是剛起步不久,現在業內許多公司都將其作為發展的重點之一。”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人士指出。

    2010年,隨著集合理財產品發行的加速并逐漸得到投資者的認可,券商資產管理業務逐漸成為經營中的亮點。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的數據,2010年106家證券公司全年實現受托客戶資產管理業務凈收入21.83億元,較2009年的15.96億元增長36.78%。

    一些券商也公開表示,資產管理業務將是行業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如剛上市不久的興業證券就在2010年年報中指出:“在同質化競爭的背景下,證券公司的核心能力和效率將成為制勝的關鍵,主要包括證券研究和定價能力、產品設計和銷售能力以及資源整合和管理能力。隨著居民收入增長和財富積累,資產管理業務在證券公司收入和盈利結構中的占比也將大幅提升,并將成為證券公司區別于其他金融子行業的核心競爭優勢。”

    2010年,興業證券受托管理業務收入達到5592萬元,較2009年增長93.63%。其中集合資產管理業務收入4970萬元,同比增長90.49%;管理規模也從2009年的20.17億元上升至28.52億元。

    華泰聯合分析師李聰在研報中指出,龍頭券商如中信證券已經開始進行盈利模式轉型,其中資產管理業務與經紀業務相互促進就是一個重要方面。“中信證券在2010年下半年開始決定轉型大力發展買方業務,并在2011年初提煉新的商業模式為:賣方積累資源,買方實現收入,二者循環促進。比如說,經紀業務屬于賣方,這一蛋糕做大可以為資管業務(買方)提供更多客戶資源。”

延伸閱讀

集合理財業績持續低迷人才緊缺是主因

每經記者  曾子建

    本周,券商集合理財申報制度的變化,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一旦最終實施,將大大加速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推出速度,而整個券商集合理財市場的規模,無疑將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然而,作為和公募、私募等類似的“專家理財產品”,券商集合理財近兩年的業績始終難以令人滿意。就以去年業績來看,整體表現較公募基金明顯處于下風;而排名榜首的產品,在與私募冠軍的較量中,也遠遠落后。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券商集合理財處于業績低迷的境地呢?

業績

明顯差于公募和私募

    在2006年和2007年的大牛市中,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曾經有過出色的表現。然而在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后,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操作顯得較為謹慎,最終導致在2009年的復蘇性小牛市中錯失大好時機。

    在4萬億投資的重大利好刺激下,2009年上證指數從1849點上漲到3277點,漲幅高達79.98%。然而據Wind資訊統計數據顯示,這一年表現最出色的國信理財價值增長的收益率率僅有79.1%,跑輸大盤。整體來看,有7只產品的收益率超過50%。雖然全部都實現了盈利,但這樣的表現,在當時的小牛市背景下,顯然難以令投資者滿意。

    相比之下,在2009年公募基金排名中,前十名的凈值收益率都在100%以上。同時,私募基金收益率在這一年戰勝了公募基金,排名第一的收益率超過180%。很明顯,從當年成績來看,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水平要優于券商集合理財。

    分析人士認為,2009年券商集合理財表現平淡,主要原因是投資風格相對謹慎,在大盤走好的情況下,理財產品整體倉位較輕所致。

    2009年的謹慎,使得券商集合理財整體跑輸大盤。而到了2010年,市場在緊縮政策的影響下,再次陷入調整。去年一年,上證指數下跌14.31%,那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業績如何呢?

    據Wind資訊統計數據顯示,排名第一的東方紅先鋒1號收益率為24.94%,其余產品沒有一只收益率超過20%。整體來看,僅有14只產品收益率在10%以上,表現較好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主要有東方證券、光大證券、中銀國際和招商證券。與此同時,還有一大批集合理財產品表現較差。統計數據顯示,去年表現最差的是中金股票策略二號,收益率為-17.76%。此外,華泰證券、銀河證券、國元證券也都有一只產品的收益率在-10%以上;而中金公司的另外一只產品去年則虧損了10%以上。

原因

缺乏優秀投資經理

    盡管券商集合理財發展至今,已有超過5年的歷史,成為了機構投資隊伍中頗有分量的一員,但為何從投資收益率的角度來看,與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相比,券商集合理財的業績總是難以讓投資者感到滿意?

    北京某大型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表示,“主要還是缺乏優秀的投資經理。”該人士表示,特別是去年一年,理財產品市場規模大幅擴大,新發行的產品數量超過了前幾年的總和。但在產品數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優秀的投資人才顯得尤為緊缺,這就導致券商集合理財產品近兩年來的整體業績難如人意。

    據了解,目前各大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投資經理多由此前的券商分析師構成,具有較強實戰能力的人才并不多。真正有實力的投資經理,要么轉到為券商自營業務服務,要么去基金公司,有些甚至去做了私募,留下來的難有出色人才。

    此外,導致優秀投資經理離開的原因,還包括券商的激勵機制存在問題。據了解,不少券商的理財產品無論操作業績是好是壞,投資經理的收入都沒有多少變化,這無疑降低了其提升自身水平的動力。

    當然,“壓力小,也是一方面的原因”,上述人士指出,“沒有壓力,也就沒有了動力。目前,公募基金的業績排名壓力是有目共睹的,而私募基金也有排名,只有排名越高,今后發產品才更容易。但是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業績,現在市場關注度并不高,媒體報道也比較少,這對券商和投資經理都無法形成一個敦促和監督。長期以來不被關注,自然就難以有出色的表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