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08 02:43:21
中央財政用于民生支出是兩位數增長,民生支出合計占財政總支出2/3,再次用數字闡述了改善民生。與此同時,財政將壓縮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這不但體現了“富民生,窮政府”的改革思維,而且也說明公共財政正在回歸其本質——民生財政。顯然,公共財政回歸民生財政,是改善民生的基礎,是合理分享經濟增長果實的務實之舉,但愿地方財政支出也能向民生方面大力傾斜。
分稅制實施之后,中央財政收入步入了快速增長軌道,而地方財權與事權卻不匹配。因此,要改善民生、實現民富,首先是中央財政要持續、大幅增加民生支出;其次是鼓勵地方財政增加民生支出。不過,改善民生眼睛不能只盯著財政支出多少錢,更要看這些錢是否花在“刀刃”上,民眾對花錢結果是否滿意等。惟有如此,民生財政才能名副其實。
“民生是個筐,什么都能裝。”網絡上一度流行的這句話道出了 “民生”定義的寬泛。所以,不排除某些民生支出在落實中走樣變形,結果不能讓民眾真正受益。比如,財政支出用于教育,當然是用于民生了,但很多地方把大錢花在了政府機關幼兒園的身上,與大多數民眾無緣。再比如,財政投入建設的保障性住房,不少變成了“權力房”,最該被保障的人群卻沒有得到保障。
民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2/3,數字很誘人,但錢究竟能否花在刀刃上,我們的眼睛不能只盯著宏觀“大數”,還要看各項“小數”。宏觀“大數”只能反映民生支出的比例和總額,只能反映中央改善民生的態度,但不能反映每一分錢是否都花在民生之需上。因為民生支出是一個相當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幾乎涉及各級政府各個部門,誰也保證不了每個環節都不會出問題。
在過去4萬億元投資中,即便有審計部門和紀檢部門全程來護航,但依然發現了很多資金問題;即便是中央部委,過去也被審計出很多違規資金。至于各地“三農”資金、保障房資金等民生投資,過去被挪用、貪污的例子不計其數。可見,財政資金在使用中很容易“出軌”。“2/3”能否真正用于民生,對我們是很大的考驗。
另外,民生支出的確用于民生了,但民眾卻不滿意。例如,財政投入保障房建設,房子確實建成了,但配套不全、生活不便;再如,財政補貼種糧,有學者調查發現,有的種糧補貼給了非農人員,不種糧食改養殖了依然給糧食補貼等。顯然,在民生支出方面,有不少支出非但沒有改善民生,而且還浪費了納稅人的錢。對此,必須要下決心糾正。
要想讓民生支出不再 “出軌”,除了行政監督、審計監督之外,我以為,至少還有四種辦法:一是公開詳細的民生支出預算讓公眾監督;二是對“民生”進行準確定義,不能讓“民生”變成一個筐;三是要建立民眾對民生支出成效的評價體系;四是改善民生的對象是否有必要將一些特殊人群排除在外值得考慮。比如,保障房分配對象不妨將縣處級官員及以上官員排除在外,因為這些官員要么有福利房,要么有不低的房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每經訂報電話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